分享

华西心理专家说,儿童多动症的七大误区,没得几个家长搞清楚了!

 xxjjsdt 2022-03-11

说起多动症,华西医生在儿童心理门诊常常会遇到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娃儿就是活泼好动一点,结果家长焦燥得来看医生:

“医生,这个娃儿随时在屋头上蹿下跳、充电五分钟精神一下午、就像板凳上有个锥锥坐不下来,是不是有多动症哦?!”

“我那天在网上搜个多动症的测试一做,得分好高,遭了遭了,搞紧把这个费头子带来看!”

另一个极端是,娃儿的多动症表现已经比较明显了,“淡定”的家长却不愿意正视:

“小时候费嘛,长大才聪明噻!”

“我们两口子都没得问题,娃儿肯定正常,再大点就对了!”

“多动症都是现在的人编出来的病,倒回去三十年哪里有这些?淡定点!”

多动症是一种诊断明确的临床疾病,近年来随着大众对这个病的了解增多,误区也有很多。下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李元媛副主任医师就从七个误区入手告诉家长,对于多动症不要太焦虑,但也不能太藐视。

图片
图片

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网上,一提到多动症,就有人会翻白眼,认为这根本就不是一种病,只是娃儿调皮、精力旺盛,甚至是聪明的表现,甚至有些“伪专业人士”天天在网上发些莫得科学依据的bia言。

华西医生先就要在这里说清楚,多动症真的是一种病,而且是一种几十年前就明确了的常见儿童精神行为障碍。

多动症的医学上专业术语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常见于学龄期儿童,往往在3岁左右就会出现一些症状。

根据2021年5月《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的流调报告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也就是说,50个孩子中可能就有3个有多动症。

目前对于多动症的病因还没有弄清楚,根据研究来看可能与遗传、环境或生长发育发展关键时刻的中枢神经系统问题等有关。

图片
图片

很多人对于多动症都有个共同的误解,以为多动症就等于娃儿费、调皮、不听招呼、坐不住,其实这只是多动症的一个表现而已,部分已确诊为多动症的孩子并不“多动”。

目前多动症有三种类型,类型不同,主要表现也有所区别——

类型1

注意 缺陷

这一类孩子的主要表现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具体在生活或学习中有这些表现:

学习上:

  •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 写作业拖拉、做题马虎;

  • 做作业时丢三落四、心不在焉、东张西望;

  • 写字漏笔画、读书漏字换字.....

这样的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学习成绩不好

生活上:

  • 不喜欢做需要集中精力做的事情,甚至是做游戏;

  • 完成任务、组织活动有困难;

  • 很难按照家长的指示去做和完成任务;

  • 孩子在和家长、同龄人对话时,表现出不听的样子;

  • 忘记做一些日常活动,如家长交代的一些简单家务;

    ……

图片

类型2

多动或冲动

这一类的多动症孩子更突出的表现是多动或者冲动,具体有这些表现:

  • 上课时难以保持坐姿,生活中也很难安静坐在位置上,或者坐着时会不停扭动;

  • 在不合适的情况下到处跑或爬;

  • 安静地耍玩具或开展一项活动有困难;

  • 容易打断他人的谈话、游戏或活动;

  • 有人提问时,会脱口而出答案,会打断提问者的问题;

  • 在等待轮到自己时有困难;

  • 不合作;

……

类型3

注意缺陷 + 多动/冲动

也就是上面两种情况的结合,两种表现都有。

图片
图片

大家有没有觉得,说起多动症,更多地觉得天生调皮好动的男娃儿容易有这些问题。从多动症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来看,男孩的发病率的确高于女孩,但并不能说明女孩就没有这个问题。只是因为男生的冲动、多动问题更加显著,容易引起老师、家长关注,而女生的多动更“含蓄”一点,典型症状出现得也要晚一些,所以更容易被忽视。

跟男孩相比,有多动症的女孩在具体表现上可能有这些特点:

1.注意力上

上课学习时不专心,很容易走神,特别容易分心,学习困难;

2.活动上

上课时很多小动作,如咬指甲、耍头发、撕书本、乱写乱画,不合群等;

3.情绪上

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无故叫喊,没有耐心等;

4.日常生活上

常发呆恍惚、动作迟缓、心不在焉、节奏缓慢、无精打采,很难完成需要组织、统筹、计划、持续关注的任务。

所以,女生并不是不会得多动症,多数情况下,她们的异常行为不那么明显,容易被忽视罢了。

图片
图片

“医生,看了你上面写的各种症状,对照了哈娃儿的情况,不管是多动还是注意缺陷,感觉条条都中招喃?!”

多动、调皮不等于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也不等于多动症。

身体健康的娃儿就是精力充沛,喜欢上蹿下跳、东拱西拱、爬树逮虫也是娃儿的天性,还有的娃儿活动水平天生比一般娃儿高。而注意力的问题就更是与年龄、性格、兴趣有关系,比如5~6岁的娃儿持续专注时间在5分钟左右,12岁左右的孩子持续专注时间在30分钟左右,你想想随便一堂课就是45分钟,娃儿很难做到完全专注。

家长些再想一哈,你们巴不得娃儿在醒着的时候全天都是专注的,那你们自己喃,开会时、听报告时都要zua瞌睡、耍手机,明明上到班在还时不时刷个微博、逛下淘宝,咋个到娃儿身上就双标了喃?

所以,不能把娃儿正常发育过程中的调皮、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点,等同于孩子是有了多动症。是不是多动症,还是要专业医生、专业方法来评估。

图片

“医生,我隔壁邻居的娃儿已经确诊了多动症,但听他妈说娃儿专注力也不是完全不好,尤其在打游戏时,专注一两个小时没问题!”

打游戏的专注力要另当别论,不要说娃儿了,就连大人都很容易因为游戏中的图像和声音刺激以及肢体的活动、游戏规则而被吸引。

但对多动症的孩子来说,一旦没有这些感官的刺激,他们就无法专注地去做某件事,比如长时间坐在教室、长时间看书或dou乐高,长时间参与组织复杂的活动,以及经常以不同方式或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等就很困难了,所以娃儿是不是多动症,不是靠这一点把点特征就能确定的。

图片
图片

“医生,要不你像以前一样,甩个量表给我们对照做一下,看看娃儿到底有没有多动症?”

不,这次和之前的心理科普不一样,我们不会提供量表给大家。

首先,评估确诊多动症,要在经过观察、交谈、检查、心理评估等专业、细致、多维度的背景下开展的,也需要靠专业的儿童心理专科医生用足够长的时间,从孩子的语言、行为、能力、作业、家庭情况等来综合评估,甚至还会做一些必要的检查。所以,无论是哪种量表和测试,也只是其中一环而已。

其次,因为儿童的特殊性,测试和量表几乎都是靠家长来填写,而这些家长几乎都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比如明明两个娃儿调皮好动的程度差不多,但一个细腻敏感的妈妈和一个大大咧咧的妈妈,填出来的量表可能差距甚大。所以光靠量表来断定孩子有或者没有多动症,肯定是不太科学的。

最后,华西医生想批评某些家长,平时娃儿感冒、发烧都晓得要带去医院让医生看哈才放心,咋个怀疑是多动症就靠自己乱在网上找的测试题、量表就诊断了呢?简直是乱来!

图片
图片

多动症对于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儿童时期,更不是只在眼下,真的可能影响一辈子。

第一,儿童时期的多动症,可能会延续到成年。虽然多动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减轻,但仍有10~60%的儿童青少年多动症症状,会延续到成年。是的,不是吓你们,成年人一样有多动症,根据调查显示,大概有4.5%的成人会表现出多动症的问题,会影响他们的社交、学习和工作能力。

成年人多动症的表现:

  • 很难集中注意力;

  • 做计划很难;

  • 做事难以分清轻重缓急,常导致错过最后期限;

  • 多任务处理有困难;

  • 无法控制冲动,在排队等候或者堵车时情绪暴躁;

  • 面对挫折和压力时,难以承受,常常逃避。

第二,多动症还可能引发孩子抑郁、焦虑等其他问题。多动或注意力缺失,是会给娃儿造成一系列问题的,比如最直接的就是学习困难,在学校班级里没有存在感,甚至自尊会受到伤害,乃至于与老师、家长对抗,逃学等。如果不及时识别多动症,尽早干预,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潜在的情绪影响,容易抑郁、焦虑。

图片
图片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疾病有很大一部分都没法治愈,多动症也是其中之一,但是不能治愈并不代表就不用治了。早期的发现和科学治疗,是有希望控制和改善疾病的核心症状的,同时,通过治疗还能让多动症患儿提升学习、社交、行为等多方面的技能。目前多动症的治疗主要分为心理治疗,行为干涉,药物治疗三方面,至于该如何选,请家长们认真听取医生的意见。

这里我们特别想提出来,在多动症患儿的治疗中,“父母治疗”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果父母缺乏对于疾病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充分的了解,会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没法给孩子正确的回应,损伤亲子关系,也不利于孩子多动症状的改善。

就算家长认清现实,也接受孩子是多动症,但如果不去学习如何和这类患儿沟通交流,一味地任其发展,对孩子来说就更没有帮助。


对于多动症这件事,

不用过于焦虑,也不能掉以轻心,

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

因为你不面对现实,

现实就会面对你。

参考文献 

1.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DSM-5)

2. 《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

3.  2016 版《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

4.《儿童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

本文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