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空天军作战不积极?神来之笔反制北约,反介入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天宇春涛 2022-03-11

以下文章来源于战情解码 ,作者战情解码

自从俄乌武装冲突爆发以来,地面上的战斗进行得如火如荼,可是在天空中却难得一见俄空天军的身影。在冲突前3天的空降行动中,虽然有大集群武装直升机担负掩护任务,却始终不见固定翼作战飞机的身影。这也与叙利亚内战期间俄空天军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实际上,在战争开始的前3天,俄空天军的行动确实因为受到北约牵制的影响,而在乌克兰方向投入有限。不过,随着俄国防部宣布进入“战略力量转入特殊战备状态”,北约多国宣布向乌克兰提供“致命性武器”的援助后,俄空天军就开始了更为积极的支援行动。总体来看,俄空天军的出动强度,与其体量相比还是不太相称。行动开始一个多星期以来,不仅弱小的乌克兰空军依然有战机能继续升空作战,俄军地面部队也很少获得近距离空中支援。
整体来看,俄空天军在乌克兰“表现不佳”有着诸多原因。不过,在战略的层面上,俄空天军与海军和战略火箭军的配合,成功反制了北约,起到了“反介入”的目的。而且这也是一次很漂亮的以弱胜强的“反介入拒止行动”,其中也有着值得称道之处,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来自北约的压力巨大,俄罗斯空天军居于劣势

在空中力量的层面,北约以及美国盟国对俄罗斯的影响有多个层次。首先,在乌克兰陆地邻国和直接相关方向部署的,可以直接全力投入战斗的兵力;
其次,是波罗的海至巴伦支海方向一线布置的,可以威胁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和西北边境地区的兵力;第三,是地中海沿方向,既可以前出中东欧,又能对俄罗斯在叙利亚的驻军构成潜在威胁的兵力;最后,还有远东方向的牵制。


乌克兰当面的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三国空军,装备的主力作战飞机包括F-16C/D Block-52、МИГ-29А/УБ、F-16AM/BM等多用途歼击机、СУ-22М4歼击轰炸机与СУ-25КМ强击机。合计作战飞机达到了141架,其中经过现代化改进的第四代战机有102架,歼击轰炸机和强击机有39架。


在波罗的海至巴伦支海方向,北约兵力分为直接一线部署和北约框架协议下的轮换部署前出兵力。那么在这一方向上,北约以及美国盟国一线部署的空中兵力,包括挪威皇家空军、丹麦皇家空军、芬兰空军和美国空军前进部署在中东欧一线兵力,合计固定翼多用途战机和电子战支援机168架,其中第五代战机F-35系列有35架,达到四代半水平的改进型F-15C/E和F-16C战机24架,第四代改进型F/A-18C/D和F-16AM/BM战机106架,固定翼电子战飞机3架。


二线兵力是在北约框架下,常态化参与东欧和波罗的海地区部署的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等北约国家的空中力量。按照北约“波罗的海空中巡逻任务”框架协议,北约成员国的空军以8个月为周期,轮流向爱沙尼亚和立陶宛派驻作战飞机。每次轮换的兵力为半个到一个中队。
考虑到战机的妥善率,处于战备状态的战机数量,是上述国家的现役主力战机数量的四分之一。如此一来,这部分兵力合计272架,包括第五代的F-35A/B战机45架;先进四代半EF-2000、Rafale-B/C等多用途战机111架;经过现代化改进的第四代F/A-18A、Mirage-2000系列和F-16AM/BM等多用途战机82架;各种预警机、指挥机、电子战机 15架;歼击轰炸机19架。
因此,在波罗的海至巴伦支海一线,俄罗斯要面对的北约空中兵力,合计作战飞机440架,其中第五代战机80架,四代半先进战机135架,经过现代化升级的第四代战机188架,歼击轰炸机19架,预警和电子战支援机18架。


在地中海方向,北约的主要空中力量是意大利空军、美国“哈里·杜鲁门”号(CVN-75 Harry S.Truman)航母与法国“戴高乐”号(R91 Charles de Gaulle)航母在内的北约多国舰载航空兵。这些兵力合计作战飞机314架,其中第五代F-35A战机13架;四代半EF-2000、Rafale-M和F/A-18E/F多用途战机156架;Tornado-IDS和AMX系列歼击轰炸机115架;EA-18G、E-2C/D、G-550和C-27J等预警机和电子战机30架。


在太平洋方向,因为日本与俄罗斯存在南千岛群岛领土在争议,因此日本的空中自卫队的实力也不容忽略。这部分兵力合计作战飞机332架,其中以21架F-35A为主力,包括F-15J/DJ和F-2A/B在内的多用途固定翼战机309架,E-2C/D和E-767在内的战指挥和支援的特种机23架。
这样算下来,实际上俄罗斯空天军要面对的主力固定翼作战飞机就超过了1200架,这其中还有跨代优势的F-35系列战机达到149架,先进四代半战机156架,经过现代化改进的四代机684架,预警、指挥和电子战飞机74架。

俄罗斯空天军处境尴尬,战机和精确制导弹药样样都缺

俄罗斯空天军现役飞机和直升机4000余架,其中主要作战飞机1592架,在数量上依然维持着世界第二的位置。但是,在巨大的国土面积面前,这看似雄厚的兵力其实严重不足。不仅如此,俄罗斯空天军面临着其他问题。


在俄空天军现役战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旧型号,它们已经难以适应如今的空战形式。比如207架СУ-27С/СМ系列战斗机,虽然改进了动力和航电系统,但是因为缺乏主动相控阵雷达,空战能力还是难以比肩以北约的EF-2000、Rafale-B/C、JAS-39系列等先进四代半战机。而数量达到251架МИГ-29СМ/СМТ机队,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
而俄空天军唯一的第五代战机СУ-57从2010年首飞至今,量产交付的仅有3架。即使算上5架原型机和预生产批次,俄空天军拥有的具备作战能力的СУ-57实际不足20架。
也就是说,面对北约空中力量的跨代优势,俄空天军手里能力与之较量的战机,实际上只有335架四代半战机和截击机,而能提供支援的也不过68架预警、指挥通信、电子战特种机和138架远程/战略轰炸机。就算把海军航空兵的73架四代半水平的战机都算进去,与当面北约航空兵力相比,俄军还是处于绝对的劣势。


除了先进战机数量较少外,俄空天军还缺乏精确制导弹药。这倒不是说俄罗斯拿不出先进的航空制导弹药,像КАБ-500КР与КАБ-1500КР电视制导航弹和КАБ-500Л与КАБ-1500Л半主动激光制导航弹,都是在阿富汗、车臣和叙利亚历经考验的优秀武器。
自从2014年介入乌克兰内战引发国际制裁以来,俄罗斯军费常年维持在600亿美元左右,连美国的1/10都不到。这其中的大头,又被战略武器、高超声速武器拿走。分给航空装备的部分,特别是采购精确制导航弹的经费,更是所剩无几。而且,自冷战时代以来,相比于航空炸弹,在习惯上苏联/俄罗斯空军更倾向于使用导弹。
空面导弹和反辐射导弹的情况也一样。俄罗斯有对标美国AGM-65系列的Х-29系列和Х-38系列小型空地导弹,还有Х-31系列和Х-58系列为代表的机载超音速反辐射导弹。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产品,而且也对我国国产航空弹药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月24日的战斗开始后,俄空天军就使用Х-31П对乌克兰的地面雷达进行了压制。不过,在行动发起后72小时俄国防部公布的战报中,被摧毁的目标中只有31套防空系统和48个雷达站。这样的规模不仅达不到全面压制乌军地面防空的效果,也不能阻止乌军航空兵升空作战。


把俄空天军的表现,与乌克兰的空中和地面防空力量进行对比,情况就更加明显。乌克兰空军在战争爆发之前,现役固定翼作战飞机包括28架СУ-27С/П和6架СУ-27УБ歼击机、37架МИГ-29УМ2歼击机、12架СУ-24М和2架СУ-24МР歼击轰炸机以及31架СУ-25М1/УБМ强击机;在地面防空方面,仅有大约35套老旧的С-300ПТ/ПС远程地空导弹系统和11套9К37М中程地空导弹系统堪用。
面对如此弱鸡的对手,直到3月6日俄空天军都未能消除地面防空的威胁。与此同时,根据3月4日至3月6日的俄国防部的战报,俄空天军3天内在空中竟然击落了乌军11架飞机和直升机。直到3月7日,都还在空中击落了乌空军1架СУ-27С战斗机。可见俄军对机场的压制很不到位。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在3月3日以后,战斗的形式很快转入了城市攻坚,为了避免造成人道主义灾难而陷入更大的被动,俄空天军因为制导弹药的缺乏,不得不使用无制导航弹进行临空轰炸。但是由于防空压制火力不足,造成战机被乌军地面防空火力击落。而受到防空火力干扰,俄空天军对乌军机场的压制不够充分,又使得乌军的战机依然可以升空,这给俄军地面部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从作战效果看,在针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中”,俄空天军在战术层面上的表现显得有些名不副实,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先进战机不足和精确制导弹药缺乏,没能很好地为地面部队提供强有力的支援。不过在战略层面上,俄空天军却很好地配合了战略火箭军完成了威慑任务。在这次“特别军事行动”中,俄罗斯对战略威慑力量的应用,却堪称纯熟和经典,这对我国东南地区的军事斗争准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值得学习!俄空天军协同海军和战略火箭军,玩出神来之笔的战略威慑

实际上,在此次俄乌冲突爆发前,美国和北约的动作一度咄咄逼人。比如,1月初位于罗马尼亚和波兰的“陆基宙斯盾”投入使用;1月26日美国空军战机进驻爱沙尼亚;2月16日美军的F-35A进驻德国;2月22日美国陆军航空兵进驻波罗的海三国;2月24日美军F-35A战机前出波兰、罗马尼亚和爱沙尼亚。


面对这样的局面,在军事行动开始时,俄罗斯面临的压力非常大。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北约最有可能的“有限报复”手段,就是通过空中力量,尤其是先进的第五代隐身战机,对俄军的重要设施或者驻外基地进行报复性打击。而以俄空天军的实力,对于这样的突然袭击,实际上是很难抵御。为此,俄方给出的对策是——既然防不住,干脆打出去!既然北约的枪口伸到了家门口,俄罗斯干脆把“刀”架到美国的脖子上。
一方面太平洋舰队、北方舰队和黑海舰队抽调3艘1164型巡洋舰,全部前出到地中海,直接把美国和法国的航母战斗群堵在了亚德里亚海,双方在可视距离对峙。另一方面,俄空天军的远程航空兵在远东的日本海方向和西北的巴伦支海方向保持高度的戒备,前线航空兵在波罗的海方向保持高频度的动作,随时准备发起空中突击,准备抢先下手把北约空军基地砸个天翻地覆。最后是战略力量也进入“特殊战备状态”。
这一套组合拳的效果也显而易见。北约方面立即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一方面表态乌克兰提供“致命武器”援助,扬言“不阻止本国公民志愿赴乌克兰参战”,而另一方面又表示“不会派遣部队进入乌克兰”。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代表先宣布“援助乌克兰战斗机”,紧接着当事国又出来予以否认。美国国防部更是表示“为了避免误判,推迟预定的弹道导弹试射”。之后北约特别外长会议,又再次拒绝了乌克兰“设立禁飞区”的要求。


俄罗斯的这一轮战略威慑,可以说是一次很漂亮的以弱胜强的“反介入拒止行动”。而行动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走出去”。实际上,在跨代碾压的条件下,俄罗斯根本没法采取“堵截”的方式,抵挡北约的“穿透式攻击”。但是,通过对空天军、海军和战略火箭军的协同,拉进距离与敌人面对面,从而弥补己方在兵力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避免了在自己家门口的被动防御,这反而起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对于我国而言,未来也面临着相似的潜在威胁。美国认为的A2/AD“反介入/区域拒止”,还是基于我们扩展防御范围的判断。而随着第五代战机、高超声速武器等先进武器的列装,以及电磁频谱战、全域战等新作战样式的出现,攻防两端的不对等会越来越严重。随着很多前沿技术的出现,在能突破敌人防御的同时,我们自己也有可能挡不住。因此,只有让海空军走出去,到敌人的眼皮底下摆开阵势,这样才能把威慑的范围扩展到敌人眼前,才能构成有效的战略威慑。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