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作者:赵桂君  我在东八区居住,具体的说在北纬35°28′-35°48′,东经117°5′-117°35′之间的区域内活动,如果再具体详细的确认,那就交给北斗定位去吧,北斗的精确度能让每个人无处藏身。爱人前天去了成都,昨天下午,她在著名的都江堰游览,给我发来几组即时拍的照片。照片上,阳光很充足,周围一片明亮。我抬头看看窗外,这边已经华灯绽放万家灯火了。我想,如果爱人心细一点的话,也许会很快给我打来电话。果然,我刚从窗外收回目光,手机就响了。她在电话里问我,这个时间家里黑天了吧,这边怎么还大天亮呢?我说,对,你想想原因。停了一秒钟,她笑嘻嘻地说,嗨,是时区不同吧。我立刻表扬她,你真棒,还记得时区。时区是近代科学生产的一个概念,有了这个科学概念,许多关于地球的物理现象得到了解决。尽管在没有出现这个概念前,人类的生活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有和没有这个概念,对现代化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人类活动来说,其意义不但大而且很重要。爱人的电话,使我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关注了下地图,包括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这两幅地图就挂在我的电脑桌对面的墙上。我首先关注到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差不多占到整个地球的三分之二,人类所有文明几乎都发生在北半球,这大概是人人尽知的,用不着我贩卖知识。但是,当我看过东八区中属于中国版图的这一块区域时,又发现这片区域几乎囊括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振兴。华夏文明的历史,几乎一览无遗的集中在东八区。我再去看其他时区,人类文明的历史和发达的现实也几乎集中在几个时区内,比方说,东一区东二区是欧洲文明的集散地,西六区、西八区是北美文明的聚集地,就像四大文明古国出现在北纬30度左右的地方一样。人类,无论是物质文明活动还是精神文明活动,都喜欢扎堆呢。记得上中学时,我在全县高中竞赛中得了文科第二名,其中地理和历史都是第一名。地理奖品是一个地球仪,我没拿回家,而是放在了教室的课桌上。我和同位最爱做的游戏就是指着地球仪上的某个点,由此出发到达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说出一路经过的时区、城市、海陆交通、国家地理特征,沿途的气温带、物产、洋流等情况,也许从那个时候,我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并且特爱喜欢看地图。看着地图,我又幻想,如果把地球按逆时针倒过来,那么,美欧非洲就变成了北极南极,而我们中国,仍处在地球的中心,只不过跑到南半球去了。什么叫中国,按照我们古老文明的解释,中国最早叫城中之国,后来指中原地区,有世界中心的意思,到后来,虽然朝代的名称有变化,但作为对外交流的专用名称,中国就是华夏民族所居住的地方,是华夏民族的代称。当然,近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知道地球是圆的,中国是也不是世界的中央,可是从世界的东方看,中国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地面也让我们颇有些高傲,尽管东方这个方位也是由西方定位的。在我们中国古代的方位概念中,东方属于青龙,中国是龙的传人,西方人的地理发现无意间与中国的古代哲学走到一块。至于政治意义上的东西方概念与时区的划分并没有多大关系。东八区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从时区看,我们更容易形象的理解“时间”这个流动的词,从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看,东八区的早晨八点,英国是凌晨零点,西八区呢,还在昨天,与我们隔着二十四小时呢。也许你会引用“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还会引用那句富有哲理的话,“人不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也会引用那个古老的佛家故事:“昨日婴孩,今朝老大,百年间电光石火。”然后用来说明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进而感慨人生的渺小,于是说,“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瞬即逝”。可是,当你站在地球之上看一看,又会发现,时间太广阔太丰满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天什么概念?日升日落而已,宇宙的广袤无垠实在让我们不值得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去喜怒哀乐。人类太感情用事了,吵着吵着,人老了;争着争着,人没了。霍金说,我们可以回到过去,却无法改变历史。时间是命,我们只能向前走,不能让过去改变自己。那些动不动就拿历史拿所谓的过去的辉煌说事的人,不过在麻痹自己。面对地图,面对时区,我又想,人能不能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做同一件事,当然能。因为疫情,各国人员往来减少了,但通过科技手段,人们在网上见面开会讨论问题等等,东八区与东一区可以“同时”举办一场活动。可是,我还发现,因为时区这个概念的限制,我们没法“同时”。在同一个端点上,时间被切割成时段。“同时”一面很奢侈,一面很艰难,我们可以“同时”做很多事,又感觉时间不在我们的掌握中,就像我和爱人,她在都江堰的时候,是下午六点,按照时区划分,我这边是下午七点了。幸亏有北京时间,你六点我也是六点,时间仿佛在同一条线上。然而,我又发现,同是六点,我们时间里的环境却大不相同,她那边阳光普照,我这边灯火辉煌。谁有这样大的能耐,不光改变了时间,而且还改变了空间?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只要读点自然地理书的人都知道。我的这个讨论,有些纯属无聊。可是,我确实有些解不开这个扣。想来想去,似乎有点明白,在时间的纠缠中,一直有空间的参与,时间的无限长被空间的有限短压缩了,即使天涯海角,都是统一时间维度上的一个个不同的点。时间因为空间的变化而出现了交替,黑夜里,大部分人酣眠沉睡;在另一个角落,却是大白天一地的繁忙。所以我想,不论在哪个地方哪个空间内,人所做的一切,都由时间评论你的价值。时间就是生生不息,厚德载物;生无所息,道阻且长。从时区的角度看,统一时区的时间大体在一个时间段上。从空间的角度看,不论统一时区内还是不同时区间,空间的变化永远追随着时间的脚步,仿佛时间的奴隶,没有时间,空间似乎不再存在。关于这一点,我庆幸能找到理论论据。按照大物理学家霍金的理论,时间始于宇宙大爆炸终于黑洞。虽然宇宙之初一团混沌,最后物体收缩成一个黑洞,空间依然存在,可是,从人类活动的方面看,空间属于我们人类,没有了人类,时间和空间既没有意义而且也没有存在的可能。什么沧海桑田什么高岸为谷深谷为陵,都是上苍给人类准备的无数份惊奇的礼物,而且人类自己也在不断制造这个礼物,借以自娱自乐。我在北半球东八区的这片土地上,看到人类文明的过去和现在,也看到她的未来,每个热爱生活的人,都应该为这份文明添砖加瓦添柴助火,哪怕做一颗铺路石一块枕木一片树叶。我的目光在东八区上下扫描,向上,是蒙古国、俄罗斯,向下,是东南亚国家、澳大利亚,我忽然想,东八区的这些国家和地区,时间是决然一致的,虽然有的国家采取的时间数字不同,比如蒙古国可能采用乌兰巴托时间,俄罗斯采用莫斯科时间,可是,从格林威治时间看,东八区的标准时间整齐一律没有变化,无非有很小的差别。比如说,按照格林威治时间零点算,东八区是上午八点,这个区域内的国家都逃不出这个时间的掌心。然而,人类太复杂,不因为同时接受阳光的抚摸而温情脉脉,一个人的命运,一个民族的命运,只有自己有能力掌握,而且还要靠自己的觉悟和奋斗。我再看整版的世界地图,不只在东八区,就在全球,经度孕育时间变化,纬度孕育空间变化(当然,不是绝对的)。每一个时区内,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每一天都经历着春夏秋冬的变换。经纬度的交织,织成一个既有规律又显无序的大网。同一条纬度同一条经度线上,因为洋流、山川、气流的影响,那些地方的气候季节地表面貌都不尽相同。就如喜马拉雅山,从山下到山顶,竟然也经历着这四季的变动。神奇的大自然,给人类创造了多少奇迹,人类应该为这个尤物欢呼自豪,从而自觉热爱她保护她。在整个东八区我们中华这一片空间内,我看到了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杭州有点意外,她属于东九区,却紧挨着东八区。从空间和时间的变化看,相较于前五座城市,杭州又的的确确有着更大的意外,她在江南,远离正统的中原文明,象征着中原文明的迁徙和扩张,又隐含着许多无奈)六大古都。古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聚散地,她们兴旺了,文化与文明跟着兴旺聚合,他们衰落了,文化文明随即解散。文化是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括,每一座古都即让我们自豪,又让我们不胜慨叹,古都的兴亡就是我们华夏文明的兴亡。古都是我们的光荣与梦想,又有我们的血泪与屈辱。我自豪,我生活在东八区,特别是在东八区35度纬度线上,四季分明,环境幽俊,景色宜人,历史悠远,文化辐辏。学生时代,学习中外历史,我有些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人类相互间的征伐杀戮闹个不停。后来才晓得,野心、欲望、凌霸铸是争夺和动荡的根源,人类似乎都有这种弊端,我不知道这是变态还是痴狂。你生活的自在我应该比你更自在,你好我比你更好才行。这种攀附心理本来没有错,可是这种心理一旦演变为觊觎、霸占时,强盗逻辑就产生了,你为什么比我好,你的就是我的,我看不得你好。于是,嫉妒化为抢夺,野心变为戕杀。按照唯物观,争抢由物质匮乏引起,可是,在科技发达物质充裕的今天,为什么还有屠戮与掠夺呢?人吃不过一日三餐,睡不过一张小床,栖不过几间墙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我挑水来你浇园,你耕田来我织布,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多好!在今天,农耕社会的理想加上现代科技的支撑,这份理想很容易实现吧。但是,科技越发达,人类的龃龉矛盾却越大,谁也不敢停下竞争的脚步,除非你想做奴隶。科技使人类变得慵懒,但是科技让人类的争抢更剧烈,真是可悲。面对物竞天择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横行泛滥,我们真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啊。我的眼睛在六大古都前瞟来瞟去,古都文明文化的历史也在我的脑海飘来飘去。作为常识,谁也不会否认,没有六大古都的支持,可能华夏文明会是另一副模样。也许有人会反对,认为没有这六大古都,准会有别的六大古都。这话说对了一半。为什么古都出现在这六座城市而不是别的地方?一定有某个既简单又复杂的原因。江山留胜迹往来成古今,答案应该不难。我想,民族战争社会压迫是主要原因。历史过去了,我们不应忘记历史残酷的教训。如果没有华夏民族的坚韧与不屈,抗争与包容,也许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是我们的文化精粹。一个民族强大的生命力来自对他们文化的继承和革新,往后看,有骄傲;往前看,有自信。在东八区这片特定的区域内谈我们的文化,似乎有些偏狭,我不过把东八区之内的中华大地作为华夏文化的代表说说罢了。真正的全面的了解华夏文化,自然要把眼光放在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的大地上。文化可以回答哲学家的那三个著名的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认为,作为凡民,对这个问题没有必要故作深沉,非要探讨出个子丑寅卯来。我们一直喜欢为前人做传,却往往得不到前人的经,传来传去,可能与前人的经隔着十万八千里。就像哲学家与船夫的故事,有人解释说,求知是人的本性,人类不会先衡量一门学问是否有用再去决定是否继续思考下去;同样,哲学不会因为有用和无用而被人类有所取舍,实际上,你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着哲学中。我更倾向这个解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形式,形而上也好,形而下也好,人和人惟一的区别就是职业,而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人生而平等嘛。这个解释,正确不正确,就没必要细究了。哲学家们的终极三问,我觉得从文化的角度解释更好。我是谁?你生能带来死能带去的那个文化基因就是你;我从哪里来?你从你文化基因的时间维度里来;我到哪里去?你不可能变成另外一个人,尤其是不可能变成另一个民族的另类。你生于斯歌于斯哭于斯,最后死于斯。也许你客死他乡,但你灵魂里的文化基因告诉你,你还是你,你的魂灵永远没有离开你从哪里来的出发地。有人斥责某些艺人或是公众人物缺少文化知识,对只知道周迅不知道鲁迅,只知道霍尊不知道霍金的现象痛心疾首,这不过是表面现象。真正令人警惕的是那些数典忘祖为不能改变中国人身份而痛苦不已的人。这些人一为洋奴,便翻脸不认“人”,不记得自己是什么人。他们攻击落后,却不知道改变落后,自视比同胞高一等,充其量不过是物质享受的奴隶。与新中国初期从国外回来的那批人比,这种人形同走尸,无意于人类垃圾。为了物质生活或是文化生活更好一点,跑到西方,无可厚非;但若从此鄙视母国诅咒同胞,与母亲为敌,就是人渣了。你可以移民但你移不去身体里的文化基因,也许你会漂白,但你骨子里的华夏文明的细胞尚在。有些东西会消失,包括某些文化现象,但只要你的文化基因还在,跟着你的自豪或烦恼就在。“皓电”“养电”没有了,甲乙丙丁戊在;锄镰撅锨旱烟袋没有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在;四合院瓦猫没有了,四维五常在。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文化没有了,国就没了,国没了,你虽然没亡,可你的子孙后代会亡,因为忽然有一天他们也许也会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三个月前,我搬家到新小区,两个月前,亲戚们给我“温锅”,他们提来一大堆的大包小包,我在酒店设宴招待他们。我的一个侄女说,起初想给我买鸡鸭鱼肉豆芽雪藕之类的菜,后来一想,这年月里,送那些东西太土。我想,侄女从小很少走亲戚,也没经历过给亲戚朋友祝贺乔迁的事,她是怎么知道温锅要买豆芽买藕的?我把这个疑问提出来,侄女笑着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活了二三十年了,熏也熏会了。虽然话有点糙,但理没有歪。你看,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哦,看着地图上的东八区,我禁不住神游万仞精骛八极。哲夫成城,文明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人类智慧的成果,但愿我们牢记初心,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让中华文明发扬光大下去,踵事增华光焰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