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往事(346):第一次权力平衡,李隆基胜出

 金色年华554 2022-03-12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138)

李旦登基后第一个急迫的事:立太子。

急迫不完全因为李旦,更重要是李隆基。

政变次日(六月二十一日),李旦还没正式上任,便以少帝李重茂的名义下诏:

'以临淄王隆基为平王,兼知内外闲厩,押左右厢万骑;薛崇简赐爵立节王。以钟绍京守中书侍郎,刘幽求守中书舍人,并参知机务;麻嗣宗行右金吾卫中郎将。

除太平公主儿子薛崇简外,全是李隆基的人马。李隆基本人掌管驻守玄武门的万骑营,其亲信麻嗣宗掌管金吾卫,金吾卫是干啥的?'掌宫中及京城昼夜巡警之法’,等于宫里宫外全在李隆基控制之下。另外,刘幽求以宰相身份兼领中书舍人,把持写皇帝诏敕的大权,等于控制了中央喉舌。

大概这个安排过于一边倒了,六月二十三日,'以平王隆基为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以宋王成器为左卫大将军,衡阳王成义为右卫大将军,巴陵王隆范为左羽林大将军,彭城王隆业为右羽林大将军,光禄少卿嗣道王微当检校右金吾卫大将军。太平公主之子薛崇训为右千牛卫将军。

李隆基几个兄弟,全给安排当了禁卫大将军;麻嗣宗管的那个金吾卫,另外派个王爷来做领导;再有就是千牛卫,拿着大横刀站在皇上身边那帮人,用了太平公主的儿子做将军。

这个操作很明显,就是李隆基势力太大,要做些平衡。平衡的砝码,是太平公主。这样一种安排,贯穿了李旦整个皇帝生涯。

当然这些小动作,李隆基不会在乎,他在意的只有一件事:太子。

李隆基是李旦第三子,按'立长不立贤’的规矩,太子轮不到他做。该谁做呢?老大李成器。

上将立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长,而平王隆基有大功,疑不能决。成器辞曰:'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涕泣固请者数日。大臣亦多言平王功大宜立。刘幽求曰:'臣闻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亲之难,论功莫大,论德最贤,无可疑者。’上从之。

从这段记载看,开始有立李成器的动议,否则他不需要辞让,而且还哭了好几天。

数日后,李旦,李成器、李隆基兄弟,还有刘幽求在内的大臣,这三方面力量终于达成一致:撇开老大老二,让老三李隆基上。

这个过程中,各方面人说法不少,其实大多是虚的,真实理由就一个:势力。

李隆基冒最大的风险,立了最大的功劳,同时也获取了最大的势力。立他做太子,既是对他功劳的酬庸,也是对他势力的承认。如果不这么办,立刻要产生新的风险。

六月二十七日,'立平王隆基为太子。’睿宗朝第一次权力平衡中,李隆基胜出。

李旦接下来第二桩事,是整顿宰相班子。

争夺照样激烈。

睿宗登基后改元景云,翻下景云元年(710年)的《宰相表》,变动特别大,涉及人物特别多,一页写不下要写两页。

搞政变嘛,宰相变动很正常,不正常的是事态平息后,还有人上上下下坐电梯:

六月二十三日,'中书令萧至忠贬许州刺史;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韦嗣立贬宋州刺史;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赵彦昭贬绛州刺史;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崔湜贬华州刺史。

六月二十八日,'嗣立、至忠为中书令;彦昭为中书侍郎,湜为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七月十三日,'湜罢为尚书左丞,至忠为晋州刺史,彦昭为宋州刺史,嗣立为许州刺史。

大唐往事(346):第一次权力平衡,李隆基胜出

《新唐书 宰相表》

这几个原中宗朝的宰相,一个月不到,贬了又用、用了又贬,为什么?史书没作解释。但这背后,隐藏着剧烈的权力斗争是一定的。

谁跟谁斗?

来看一段描述:

太平公主屡立大功,益尊重,上常与之图议大政,每入奏事,坐语移时;或时不朝谒,则宰相就第咨之。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是。三郎,谓太子也。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

照这个描述,显然李隆基之外,太平公主是朝中另一大帮派,而且是李旦特别照顾和依赖的一派。

两派冲突,已在所难免。

本篇修订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