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和一本书的故事

 新用户3134eDv6 2022-03-12

      要说说我和一本书的故事的话,好像必须要谈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那时候《平凡的世界》刚刚发行,要找到很不容易。反正我们学校图书馆里没找到。我有个同学杨子轩,他在西安矿业学院上学。我们关系好,每个礼拜都要互相往来,吃各自灶上的饭菜。

      1992年刚入冬天的时候,那一次我去他们学校,在他们图书馆里看到了有《平凡的世界》,上中下三本,简装版本的。那一刻,我真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意外惊喜。

      那个时候,图书馆流行租书。我不是本校学生,人家还不给租。我就拿杨子轩的学生证来租借,带回学校去读。当时的租金是一天0.1元,也是租书的普遍行情。其实吧,人家就是问我要一天0.2元,甚至0.5元的租金,我还是必须要租的。因为那会儿路遥刚刚去世,他的故事几乎感动了全国各地,《平凡的世界》更是一本难求。加之他之前的中篇小说《人生》,给拍成了广播剧、电影,我们感动得一塌糊涂。当代文学老师在课堂上一布置让我们读《平凡的世界》,大家都分头去找。可以这样说,西安当时的一般书店根本买不到,新华书店我们没去过,不太清楚。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们没有像往常一样在他们学校逗留多久,吃过午饭后就赶快返回学校了。一路上,我把三本《平凡的世界》紧紧裹在棉衣里面,就像抱了个金疙瘩。而且,我都没有回宿舍,直接去了教室,在那里赶快打开读了起来。

      刚好那个季节应景,跟小说的开头部分很吻合。我给感动得啊,就像是看到了在读高中的自己。仿佛我就是亲身体验着,我读着读着,孙少平的那种饥饿感,就传遍了我的全身。我们那个时候其实学校条件也很艰苦,没有暖气,冬天往教室里装了个长筒取暖煤炉子,烧的煤球。我在煤炉子上放了两个蒸馍烤热,晚饭都顾不得去学校餐厅吃。孙少平饿了,我就拿起一个烤得焦黄的馒头来吃。

      学校周日晚上自习后,要统一关灯。我还特意去买了一把蜡烛,点着蜡烛熬夜读。一直到11:30,宿管阿姨要关门了,才抱着书回宿舍,把三本书当作枕头枕在头底下。那时候宿舍冷的啊,虽然比高中时候好多了,但是晚上被窝里还是冰窟窿一样的。尤其我的两只脚,冻得都没有一点知觉了。睡一晚上起来,早上才感觉恢复差不多。虽然褥子是厚褥子,被子也是厚被子,但是还是不行,冷的厉害。我把所有的棉衣服都扣在被子上,压实在,——就差像高中一样把两只鞋用鞋带儿系起来跨在棉衣上了。这样才勉强借着乏劲儿睡着了。

      一本书我利用课余时间读四天,然后下一本。我的感动不好用语言说出来,我把看完的第一本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们,要他们一定也读一下。

      这样说吧,《平凡的世界》我十几天就读完了,同学传同学转了几个月。等到书回到我手里头,我去矿院图书馆还的时候,租借费用都可以买下这样一套《平凡的世界》。总共花了我快五十大洋,那可是我在西安电影厂代家教一次的收入啊。可是,我没有感到心疼,我觉得值,真的很值!

      到我们毕业的时候,我终于去东大街新华书店买到了一套《平凡的世界》,作为我送给自己大学中文系生活的礼物。

      我参加工作的学校,给每个老师的房子都配备了一个四层的书架。《平凡的世界》我都没舍得往书架子上放,就放在枕头旁边。想起来就看,想看了就看。看一次感动一次,感动一次就有了动力。而且,每一年的深秋入冬季节,我都要窝在被窝里,拿着《平凡的世界》来读。——我依然在回味那种走进小说里的感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老把自己当作是孙少平。再读的时候,我关注了孙少安,关注了孙玉厚,还关注了田润叶和田晓霞。

      前些年,我再读《平凡的世界》,我忽然发现小说里孙玉亭和贺凤英这俩“革命夫妻”,才是作品里实在不能缺少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在我们现代生活里,到处都有着活生生的影子。

      自己开始正规写作的时候,我把注意力放到了作品的构思上。如此宏大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以及人物命运的跨度,让我仿佛在看一部波澜壮阔的大战争片。这需要作者必须具有极强的驾驭能力。

      这两年,我主要读西方文学,尤其是大部头作品。我在学习他们对作品的架构能力,也学习他们的人物写作技巧还有语言风格。逐渐地,我把关注点放在纷繁众多的人物出场以及退场上。

      尽管如此,其实我一直把《平凡的世界》放在一个参照物的位置上。说实话,在语言风格上,路遥的语言特色不够明显,魅力不够。在故事的叙述方式上,也还跟世界名著有一定差距。但是,路遥抓住了感情质朴这根弦,所以小说就有了巨大的吸引力。

      这里要说的是,我大学毕业买的那本《平凡的世界》,尽管我很小心谨慎地保护,还是被哪个同事“顺”走了,而且杳无音讯。搞得我不得不再去买。书是越来越好买了,方便多了。方便买了,也就不再那么“抠门”了,书就放在书架子上。但是,还是丢,我深秋时分要去拿的时候,往往就找不到了。于是,赶快又去买。

      住到县城后,《平凡的世界》当然是书架子上少不了的了。可是,来的朋友们走的时候,还是会“借”走。奇了怪了,他们还都是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这样说吧,《平凡的世界》我至少买过七八套。现在呢,我家书架子的《平凡的世界》,居然是一本没有了封皮,而且第一页残缺,书角儿卷起老高的一个简装版。要命的是,字体小的呀,又密密麻麻,看一会儿人的眼睛就会生疼。

      不过,好在我已经熟悉得那么透彻了,缺页的,卷起来的,都不碍事儿。我直接用自己的语言就叙述过去了。

      前些年,《平凡的世界》不知道给谁拍成了电视连续剧,我一集都没有看。我不想让功夫还欠火候的编剧和那些演员,破坏我对作品的理解。我在极力保护自己对作品的那种深厚感情和透彻的理解,我觉得无论哪个演员也达不到我的要求。——像所有的文学作品一样,我只信任自己的理解和对作品的感觉!

       原来读《平凡的世界》,是因为它感动着自己。现在呢,已经不只是感动了,还有指引。它就像白鹿原上路遥雕塑的那双眼睛,我顺着他的目光一直朝着前面,很远很远的地方瞭望——那里有一条路,他指给了我,叫我去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