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会代表提议再增中小学文言文教育比重,我却更关心这个问题……

 跟我学小古文 2022-03-12

跟我学小古文陪你走过第2724

↑↑关注视频号“教小古文的朱老师”
育娃路上不寂寞,学古文时不绕弯

3月11日,全国两会顺利落下帷幕,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的提案《关于系统实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她提议: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文言文教育,对中小学文言文教育进行系统设计,大幅增加文言文的比重,将学会文言文作为中小学生必备的素养。

应发挥考试评价的引领作用,建议在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等各类高利害性考试中,逐步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导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竞相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为此,她还就下一步深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4点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长按保存图片细看:

向下滑动查看

对于是否要强调文言文的重要性,现在基本已经达成共识。近几年来,有关部门和学校在实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传统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正如秦和校长所说:

“我国有两亿左右中小学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一庞大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大计,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

所以,小古文君关注的是提案中的另一点,即“发挥考试评价的引领作用”“形成竞相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作为一份提案,代表并没有详细去探讨考试的具体内容和学习的具体方法,但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我们要去思考的:

让孩子学会文言文,爱上中国文化,究竟要考什么,怎么学?

-01-

高中毕业后,为什么大多数人

依然无法阅读文言文?

其实,文言文早就在现在的中、高考中大量出现了。目前的全国指挥棒高考卷分为四大部分:

现代文阅读题(36分)

古代诗文阅读题(34分)

语言文字运用题(20分)

作文(60分)

乍看之下,古代诗文阅读题占比不大,但小古文君曾经分析过2020年的语文全国卷,其他题型甚至作文里都有对传统文化和文言阅读的考察,150分里有117分与传统文化相关

在高考这个“每分必争”的战场,这足以让老师和学生大下苦功备考。大家是否和小古文君一样,都有这样的体会:

初高中时文言文永远是老师讲解用时最多的课文,大家人手一本甚至数本文言文阅读练习册,每本练习册上少则几十篇、多则上百篇,这个阅读量似乎也不小。但吊诡的一幕出现了:无数人在高中毕业后,没有能力去阅读文言文,而且大多数人对文言文“深恶痛绝”。

这是为什么?

最常听到的答案是:文言文太难。三年前参加了高考的小A回忆自己的高中生活时说:

“最惨的就是老师在上面报译文,我们在下面埋头写,整本书写得密密麻麻,字都看不清了。可是,又能记得什么呢?一下课就忘了。每当看到下一课书要学古文,同学们都一片哀嚎。那年高考我还遇上了改革,以前那种写字词意思的老题目不见了,全是阅读题,几百字的古文,我一点儿都读不懂。”

可见,高考的风向已悄然改变,阅读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古诗文也不例外。还沿用以前逐字逐句串讲翻译的方法学文言,必然会越发艰难。

上面两张图是小古文君在网上找到的小学和高中语文课本,都留下了孩子们密密麻麻的学习痕迹,不可谓不认真。但仔细看下来,弊端却很多:

第一,逐字逐句拆解文言文,让一篇篇气韵连贯的经典诗文变成了没有关联的零散知识,体量庞大,枯燥乏味,极难记忆

第二,背翻译的方式,让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译文上,这分明是在学现代文,哪里是在学古文呢?而且很多译文文采平平,完全不能达到原文的表达效果。比如上图中,孩子在“不要人夸颜色好”的“夸”字下注为“夸奖”,这样的注释是否有必要,这不是把原本一目了然的诗句复杂化了吗?“满乾坤”注为“弥漫在天地间”,“乾坤”这样的专有名词可以标注一下,其他就很没必要了,因为对孩子来说,“弥漫”比“满”更为生疏,而且软塌塌的,完全失去了原句的表达力度。

最让人不舒服的是一些辅导书上,美名其曰原文对照译文,导致原文排版稀疏不一,完全破坏了阅读节奏;而把“断肠人”译为“思乡的游子”,二者的情感张力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如果孩子读了译文,觉得我们的诗歌不过尔尔,觉得这就是读懂了这首诗,那真的是太荒谬了。

第三,最终后果是令学生望古文生畏,产生极度逆反心理,以至于一过高考,就把这毫无一用的“敲门砖”扔掉了。

如果还继续沿用这样的学习方法,那么,宣传增加文言文比重确实会给孩子们增加沉重的负担,反而于培养传统文化热爱有害了。

《新周刊》专栏作家曹吉利曾发表尖锐批评,对网上翻译版《浮生六记》的畅销深深忧虑:像《浮生六记》这样浅白的书还要读翻译版,我们的文言阅读能力下降到什么地步了?是啊,我们学习阅读文言文,就是为了能够阅读中华文化的宝库,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这样的阅读能力,何以达到这一目标呢?

-02-

为什么要“重视读古文、动手写古文”?

与大量高中生对古文“深恶痛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小学生学了朱文君老师创立的“小古文”课程,非但不觉得难,还非常喜欢,甚至能自己动手写古文!

▲朱老师早年上课图片

早在16年前,朱文君老师就在自己的古文课堂上,发现了儿童学古文的“真相”:“一切皆在读中得。”这里的“读”,有讲究。

首先是读准字音,读准停连。这是基于汉语“音形义合一”的特点——古文的意思和它的读法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好的古文朗读就像自带“翻译”功能,如果孩子再跟着读一读,于小古文的意思感情就能明白七八分了,这就是古人为什么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其次,好的朗读,不仅仅是读熟、能背,而是讲究发音,揣摩语调,能表达出逻辑关系,能传达出神情意态。通过老师的带读、引导,这一点孩子们并不难做到,甚至还会很喜欢。因为朱文君老师不拘一格,提倡把剧本表演,演读、吟诵等各种方式引入小古文课程,让孩子们读得兴味盎然。在连续举办了八届的小学生小古文读写大赛中,就涌现出了数以千计的优秀诵读作品。

▲上朱老师的课,孩子们总是快乐而投入

★点击图片,跳转观赏孩子们的小古文朗诵视频

其实,先读后解也是由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决定的。小学生学语言很重要的是靠直觉。人的思维总是由浪漫走向精确,首先要整体感知,然后再做理性分析。小学生主要还处在整体感受阶段,他们对文言里的字词也并非和外语一样一无所知。很多字的意思和用法到现在也没变,很多成语里的汉字也都保留着古义,所以借助注释、朗读、联想、使用工具书等,他们完全可以“猜”懂浅近文言文。

用这样的方式,孩子才是自己读懂了文言文。而各种从学习小古文中获得的阅读方法,在中学里阅读大古文时也同样适用;反之,如果能轻易获得白话文翻译,孩子很可能选择直接读“翻译”,哪里还愿意动脑筋去自己理解呢?

其实,把文言文学得得心应手的古人,也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读来学习的。朱熹在《读诗法》里说:“读诗之法,须扫荡胸次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使人感发,方为有功。”这里的“吟哦”“讽咏”都是读书方法。

而且,古人认为高声诵读也是提笔作文的重要技巧,曾国藩说:“作诗之法,最宜讲究声调。高声朗诵,以昌其气;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可见,高声诵读能够培养一个人运用语言的感觉,与写作直接挂钩。

朱文君老师创立的“小古文”课程,在先读后解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大胆地让孩子写文言作文。这在以前看来,似乎是极其个别的新闻。然而,连续八届小古文读写大赛,累计收到了20余万份孩子的小古文写作作品,可见这绝不是个例,现代儿童也能写古文。

点击图片,跳转欣赏孩子们的小古文习作

当然,孩子的作品用语不一定准确,很多是半文半白。事实上,小古文写作的目的也并不在于教孩子怎么写古文,而是把它定位为读的延伸。俗话说“读写不分家”,语言有了输入,就自然而然会有输出。写这个运用的过程,又会促进孩子反复去读,揣摩文言字词的特点,所以写反而能倒推读。

而当孩子对文言文拥有了读写的能力,他一辈子都忘不掉了。

好课

推荐

朱文君老师策划并领衔主讲

教孩子从“读”学古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