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南大喊:北部边境口岸你好堵!你好堵!

 越南花花草草 2022-03-12
 
戳蓝字“越南花花草草”关注我哦!
越南抱怨口岸拥堵,但却不找自身原因,防疫躺平。北部边境口岸开了又“封”,刚解封没多久,因为出现感染病例和可能传播病毒的风险,又被迫暂停通关。


文 | 刚下过雨
编辑 | 巴布先生

在黎文成副总理作出批示之后,北部各口岸开始划出“防疫绿区”,对进入口岸的外省司机严控严查严管,对本地代驾司机采取闭环管理,欣然接受在口岸零公里缓冲区推行甩挂甩柜作业模式……然而口岸还是堵,通关效率还是慢

相比此前的日均通关数千货柜,当下的通关数量不及往日零头。

怎么办?

越南政府网刊文称,需要找到解决农产品在口岸通关拥堵的根本办法。该文称越南的农产品出口“不能再走边贸的老路”,需要正贸出口。


这是3月4日下午,由越南政府门户网站举办的「让农产品在口岸通关不堵车,根本解决办法在哪里」的线上研讨会的核心内容。

出席现场座谈的嘉宾有: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部长黎明欢、越南工贸部进出口司司长潘文征、谅山省政府副省长段秋霞、越南海关总局副总局长梅春成、越南果蔬协会会长阮清平。


近年来,越北边境口岸的农产品、海产品等出口商品的通关拥堵似乎成了“如期而至”的故事,每年到了最需要出口增长的时候就出现。越南农民对此是干着急也没办法,因为他们年年向政府反映,但等来的却是无奈的结果「知道了,事难办,说没用」

这成为萦绕在越南农民心头一直挥之不去的恶性循环。许多人还打比方说,这是“北部边境口岸固有的顽疾,无药可治”

这自然是越南政府,尤其是政府总理关心的问题。为此,已经举行了许多会议试图找到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但迄今为止该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
 
三大瓶颈:季节、贸易和任期

在座谈会上,与会嘉宾表示,面对2021年底越北陆地边境口岸农产品通关拥堵的问题,越南政府、政府总理、各部委、口岸所在的地方政府都十分积极地入局想要找到解决难题的办法。

“从1月25日至今,在外交努力和国内调控下,已有1.5万货车通关。此前13对边境口岸中只有7对口岸开关。目前,13对口岸已经全部开关。”越南工贸部进出口司司长潘文征说。

然而,在春节过后,北部边境口岸再次出现拥堵。

截至3月4日上午,在谅山口岸等待出口的货车有1400辆,其中包括800车农产品。

“从现在到3月15日,我们谅山口岸暂停接收运输新鲜水果的车进入口岸区域。预计从3月15日至4月20日,到达谅山口岸的农产品和水果货车数量将达2000辆”,谅山省政府副省长段秋霞说道。

另外,由于口岸周边的地区也在组织货源出口,目前还有500辆车在等候通关。随着农产品进入丰收季节,农产品货车抵达口岸的数量将继续增加。

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部长黎明欢指出,各陆地边境口岸农产品通关拥堵导致滞留的根源,是因为农业生产思维是只注重产量,而没有注重效益,不从经济角度思考问题。

根本摸不清供需两端的情况,有时更像是为了外贸单子,却从不从长远谋划,也不讲合作原则,从不考虑生产和市场的供求关系。

“我发现,我们的农产品出口难,主要症结是三大瓶颈:其一是农民耕种的季节性思维,每个季节只想着该季节的事;其二是企业的商业投机思维,每笔订单只想着该笔订单的事;其三是政府干部的任期思维,每个上来的官员只想着该任期内的事

所以,我们没有长远的计划,导致每一个农业季节都焦虑不安,像打牌靠运气一样,遇到问题时又怪市场难以预测,导致通关拥堵。应该要'先责己,后责人’,很多时候我们都要先检讨自己。”黎明欢部长表示。
 
从边贸到正贸:需要明确的路线图精确计划

在座谈会上,专家分析了解决农产品口岸通关拥堵问题的对策,例如:

(1)及时掌握中国的农产品进口政策并广而告之对客商普及宣传;(2)提高农产品质量以达到出口标准;(3)推动中越双边尽快签署关于农产品检疫的合作议定书;(4)在边境地区加快建设“防疫绿区”和通关“绿色通道”,统一制定新冠疫情防疫标准;(5)寻找和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使越南的果农不用一味依赖中国市场;投资建设专门用于农产品出口的物流链等。

座谈会上,专家们花了很多时间分析和评估了将农产品从边贸转移到正贸的解决方案。这也是越南政府和政府总理明确的指示和要求。

从越南果蔬协会的角度来看,阮清平会长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需要从长计议。因为每一种经营方式,不管是边贸还是正贸,都有自己的合作客户。

正贸有自己的客户,有自己专门的收货地点,以及自己认可的结算方式,所以,不是说想搞正贸,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开干,面临的正贸市场困难很大。

阮清平说:“我建议工贸部长和工贸部要积极支持企业建立稳定的正贸出口市场。如果单凭出口企业自己干,我认为这非常困难。”

工贸部进出口司司长潘文征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对华出口,要想从边贸转为正贸这需要改革和适应的时间。

最近,当中国实施严控进口产品质量标准后,越南企业遇到了更大困难。所以,这个问题的症结不单只是边贸还是正贸的方式问题,而是在于如下要说的三件事情。

第一,开发符合市场标准和规定的出口产品。第二是解决好出口的组织问题。发挥各省、海关、边防、工贸、农业、动植物检疫等部门的作用,更快地完成通关手续;运输方式也需要多样化。第三是市场问题。中国已加入WTO,加入RCEP协定、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协定等,那就要求中国应遵守上述协议的原则。

“目前,通过边贸进出口已经成为越南进出口企业的一种习惯。如果不协调各方同意从边贸转至正贸,那要解决边境通关拥堵这个问题就很难善了。”潘文征表示。

潘文征说,“我们目前提出的做法是,把货物分类,好货出口中国,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可以退货。

虽然这样一来出口成本就高,但需要紧紧抓住出口的主动权。潘文征表示,或许在口岸区域建立货物中转区,让中国客户下单之前随时过来看货,明确质量没问题的话就再交货。如此一来,在中转点不仅可以办理海关手续,还可以按照中国的标准集中选择、分类和包装产品。

越南海关总局副总局长梅春成表示,不否认近年来边贸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越南出口商,在将货物送到中方的货运中转点之后才考虑对方出什么价是否可以卖,询价一来二去就把贸易耽搁了。

从长远来看,企业需要组织严密、确保质量和信誉,才能签订稳定的供应合同,朝着更大、更有条不紊的经营方向发展。

需要推动这一发展趋势,因为目前农产品仍然主要集中在中越边境地区。要达到更大的贸易额,必须加大贸易激励力度,让农产品进一步深入中国内陆。

谅山省副省长段秋霞认为,从边贸转到正贸仍存在许多困难,如生产和出口习惯、产品质量,以及边民的买卖习惯等。

所以说,越南要着眼于掌握中国的农业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以便制定正确的从边贸转向正贸的路线图。

要想把90%的边贸立即转化为100%的正贸,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转换的路线图和计划。当然,制定这么一个路线图是如此紧迫的问题。

段秋霞评价说,黎文成副总理责成工贸部主导,各部委和地方政府配合,尽快成立政策研究小组,以便向政府总理递交农产品出口中国从边贸转为正贸的有关政策的报告。这是一个非常可以奠定和夯实基础的工作。

段秋霞表示:“我认为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要审查农产品质量标准、种植区、销售及出口产量,从而平衡出口量和中国消费市场的关系。”
 
“不行动就没有结果,不改变就更困难”

在听取与会嘉宾的诸多观点后,黎明欢部长说,每一个改变都不是动几根手指头那么简单,二是需要明确的科学地路线图。但不能畏惧困难,因为如果我们不马上行动,就不会有结果。

“我们要对工作进行了拆分,中央部委做什么,地方政府做什么,行业协会做什么。我们必须有一个协同机制,在边贸和正贸之间做好平衡,也不是要一刀切,因为不同的口岸需要因地制宜的政策,有的口岸是边贸好处大于正贸,反之亦然。

当然,我认为所有的改变都很难,但如果不改变,以后就更困难了。”黎明欢部长说。

据这位部长的说法,必须对从生产到消费市场的环节进行重构,通过物流基础设施来串联起来。

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已向政府总理提交了关于同意在广宁省成立越南第一个由该省直管的农产品出口对接中心,由私营企业投资建设。

这个模式在广宁省成功之后,将把经验复制到谅山省去执行。

在广宁省的这个农产品出口对接中心,中方可以把通关和检疫部门等机构前置到越南境内开展监管任务。这意味着只需要在越南境内查验一次(两国一检?),然后运载越南产品的车辆可以直接行驶到中国口岸,然后可以根据双方贸易商的货场及需要深入彼此货场。

如果发生通关拥堵的情况,越南方可以对产品进行包装、初加工、暂存一段时间之后再通关,避免像当前一样产品还装在货柜里无法通关也无法卸货而出现产品损耗的风险。

即便是在口岸地区发生疫情,该出口对接中心也是一个“防疫绿区”,因为防疫的措施按中国的标准执行,以证明越南出口的农产品符合中国的防疫标准。

此外,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还向政府总理提交了在芹苴市和西原地区建立农产品中心的提案。这两个地方也是对华出口农产品占比较高的地区。

当然,越南农业最重要的还是重组生产,重组行业生态,以达到满足中国、欧盟、韩国、日本等市场和越南国内市场的标准化要求。

据越南农业部长的说法,越南应该意识到,我们不是“唯一对华出口农产品的国家”,而是必须与向中国市场出口相同农产品的所有国家进行竞争。

同时,还要和中国的产品竞争,因为中国自己也种植了很多与越南出口中国的农产品一样的产品。

当然,中国也种植有很多越南需要进口的产品。所以,很快越南农业部和工贸部、以及有关部委将在下一期的座谈会,就“越南不是唯一出口农产品国家”为议题,继续讨论越南农产品遇到的竞争问题。相信这个问题,在困难方面的挑战更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