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甘肃人,在平凉种树三十年,修建了一座桃花坞

 陇史荟王文元 2022-03-12
这位甘肃人在平凉种树三十年,
修建了一座桃花坞

种树,几乎是千百年来,仁人志士的共同选择。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意思。明代,甘肃人赵时春,触怒权贵,遭贬回家,在家种树三十年后,树木遭风被拔。于是,用这些树木,为自己修建了一座书斋,取名望洋楼。同时还新建了一座桃花坞。
“宋有欧苏,明有王赵”,明代甘肃走出的这位大才子,就是明代王赵之一的赵时春。赵时春字景仁,号浚谷,平凉人,出生于1509年。少年时,赵时春就聪明过人,14岁考上举人。四年后,也就是嘉靖五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考取了第一名,即会元,后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 赵时春曾任户部主事,后转往兵部担任武库司一职。官场中流传着:“武选武选,多恩多怨;武库武库,又闲又福;车驾车驾,不上不下;职方职方,又穷又忙。”的顺口溜。显然,武库是一个舒服而清闲的岗位。

工作之余,他和李开先、王慎中、唐顺之、陈束、熊过、任瀚、吕高七人经常在一起,相互酬答,研究学问,探讨书法,人们将他们称之为“嘉靖八才子”。
赵时春的为官生涯并不长,前前后后也就七八年时间。他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不断。官场有官场的规则,赵时春缺乏应有的手腕,往往是书生意气似的指斥方遒,这样做的结果自然为官场所排斥。他几次被贬官,第一次是嘉靖五年考中,嘉靖九年被削职为民;第二次是嘉靖十八年,赵时春被起复,嘉靖十九年十二月赵时春上书,被贬,仅仅才一年三个月。嘉靖三十二年,赵时春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雁门三关、巡抚山西。结果战败,被解除了官职,让他回乡听调,从此离开了官场。
   赵时春读书善强记,文章豪肆,与唐顺之、王慎中齐名。著的《赵浚谷集》十六卷与《平凉府志》,均被列入《四库总目》得以传世。
实际上,赵时春的仕宦生涯,从嘉靖庚寅之后,就差不多结束了,期间曾有几次起复,也是短时间的。所以他在《望洋楼记》中说:余自嘉靖庚寅归田,迄兹三十载,植木逾千,茂者干云,颇为迅风拔揭……



赵时春的《望洋楼记》保存了明代甘肃人植树造林的细节。从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庚寅),赵时春回归故里后,就在居所周围植树造林,三十年后(1559年),他种植的千余株树,已经长得很大了,高大的直上云霄,然而,遭遇大风,有不少树木被折断,赵时春不忍把这些可用之,当做薪柴,白白浪费掉,于是修建了这座阁楼。这里赵时春时是借树的遭遇,来比喻自己,不得任用,空耗时光。
故此,他又把童仆中,善于木匠技艺的人找出来,让他们找地方修建一座阁楼。前后花了四旬时光,阁楼终于完工了。这是一座三仞高的阁楼。可以眺望泾密,于是,泾陇山川之秀丽,风水雷禽之鸣,高下动植之形,洋洋乎充耳而饫目,故而,他将这座阁楼,命名为望洋楼。


其实,这背后的含义就是他站在阁楼上眺望山川,看庙堂之上的官吏如何胡作非为,叹息芸芸众生的艰难,以表达自己坚持操守的信念。
赵时春不仅修建了望洋楼,还修过一座桃花坞。这是他在嘉靖十四年,于平凉城东,修建水磨,整治土地,植柳栽桃,二十二年后,这里木茂而实繁,于是他在1557年,修建了一个园子,名为桃花坞。
 只是不知道,这个名字是不是受过唐寅的启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