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读书:目的和前提》 黑塞 PPT课件
2022-03-12 | 阅:  转:  |  分享 
  
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其经历;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思路;解读作者的观点,获得教养的途径以及正确的读书观;鉴赏
文章中重点的语句,赏析文章中娓娓道来的语言特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研读经典的重大意义,并努力去做一个阅读经典作品的人。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写作背景作者介绍题目解说层次结构(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教学过程(2):获得教养的途径是研读世界文学。(3~7):读书要
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0102(8):号召人们阅读杰作。全文分析0304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什么?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
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0605ABCDFE教学过程作者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读书观?作者
为什么提倡研读世界文学?如何理解“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作者在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时谈到了对巴尔扎克的
不同评价,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读杰作?谈谈你的看法。如何理解“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教学过程写作
特点构思精巧,条理清晰。方法灵活,论证有力。谈话方式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哲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黑塞的诺贝尔颁奖辞: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
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教学过程写作背景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
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
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
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黑塞受中国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很大,所以
他才会笔随心走,其作品又具有心理的深度、哲学的深度。教学过程作者介绍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赫尔曼黑塞,1877年
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
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
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
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
璃球游戏》等。教学过程题目解说《读书:目的和前提》节选自《黑塞说书》,原文是一篇黑塞介绍自己读书经验和推荐世界文学作品的长文,译者
主要节选了开场白与结尾部分,对阅读与提升教养的关系作了独特思考。教学过程层次结构文章分为四部分:明确: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对“精神
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同时又认为真正的修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真正的修养不存
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修养是人生存的境界。教学过程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什么?教学过程黑塞说“真正的修养
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明确:并不矛盾。这里的“修养”和“教养”的内涵是交
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是为了“自我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有功利企图地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
,能力和本领固然重要,但它们毕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是人生存的境界。教学过程作者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读书观?明确:作者认为“我们先
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
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的。作者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阅读经典的关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
是否能怀着对知识的敬重之心,为获得“心的教养”而进行“爱的阅读”。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杰作需要
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教学过程作者为什么提倡研读世界文学?明确: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
认为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能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
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研读世界文学。教学过程如何理解“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
个性或人格”?010102明确: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人没有个性,没有人格
,他也未必能通过阅读获得教养。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书中的知趣、理趣、情趣,要靠个性和人格来吸纳、融合。教学过
程作者在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时谈到了对巴尔扎克的不同评价,有什么作用?明确:读者在阅读名家经典时,可能会因为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差别而存
在不同的评价,但我们不能因为不能彻底理解经典就否定经典,而应该对经典“不厌百回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增强,我们对经典的认
识就会越来越深。作者意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认识名家,发现世界,完善自我。教学过程为什么要读杰作?谈谈你的看法。明确
:杰作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了一个时代在人文和语言方面的最高成就。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
。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其人文素养的构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其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
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阅读的方向。123教学过程如何理解“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明确:“自己的价值”指对阅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尊重,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具有久远影响享有世界声誉的杰
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否则就难以体会其伟大之处。同时,此句也是对前文“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的补充
说明。教学过程构思精巧,条理清晰。作者从真正的修养谈起,指出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进而以自身的阅读经历为
例,论述应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进行获得教养的阅读,最后针对当今出现的轻视阅读的现象,提出阅读杰作的建议。论述层层推进,脉络清晰。教学
过程方法灵活,论证有力。010203举例论证。文中,作者以自身的阅读经历为例,将论述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形象易懂。对比论证。文章多
处运用对比论证。如第2段中的“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
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作者连续使用两次“不是要......是......”来论述读书的作用,增强了语言的严密性和
说服力。比喻论证。如第1段中的“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
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以“体育”为喻,把抽象的道理阐释得很具体,指出真正的修养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即获得修养是一个不断
完善自我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短暂的功利性行为。教学过程谈话方式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哲理。随笔抒写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某种感受,捕捉的是那种瞬间的思想火花,抓拍的是那些一闪而过的场景。作者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花费大量的笔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娓娓道来,强调读书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在它数以千计的卷帙里面,绝大多数我一点不感兴趣,也永远不会再感兴趣。可是就在这故书堆中,渐渐地,我也发现了另一类东西”。语言亲切自然、富有哲理。感谢聆听
献花(0)
+1
(本文系阿凌小馆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