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锦堂医案(五)

 一个大树 2022-03-12

八、小青龙汤加减治愈喘咳一例

周某,男,35岁。

初诊∶197736日。

主诉及病史患哮喘已30年,时常萌发。每遇春秋两季最易发病,动则喘甚,每次出门必先服麻黄碱片,否则喘甚不能行动。近日发病,喘咳并重,吐白粘痰,胸部憋闷,甚则不能平卧。伴身热恶寒,食少乏力,上下肢发凉,腹酸痛,经用西药效果不明显而来就诊。

诊查舌苔薄白,脉弦细数。某医院拍胸片诊为肺气肿。

辨证肺肾两亏,外寒引动内饮。

治法解表化饮,止咳平喘,先治其标。

处方麻黄9g桂枝9g细辛3g法半夏6g五味子6g干姜9g炒苏子9g葶苈子15g陈皮9g茯苓9g桑白皮9g3

二诊药后寒热已退,喘咳、胸部憋闷亦减。但仍吐白粘痰,呼长吸短,饮食不香,自汗多,下肢凉。舌苔白腻,脉细数。外邪已去,肺肾仍亏,寒饮未尽。法当温肺化饮,补肾益气。

处方干姜9g细辛3g五味子6g半夏6g陈皮9g茯苓9g炒苏子9g葶苈子15g桑白皮9g炙冬花9g炙紫菀9g炙黄芪15g党参15g破故纸12g胡桃肉12g10

三诊迭进上方药,喘咳吐痰已止,胸部发憋已除,下肢凉亦减,饮食增加,精神好转,但晚上喉中偶有哮鸣音。舌苔白腻已转为薄白,脉细数。为图根治,拟健脾化痰、温肾纳气法,以丸代煎。

处方当归60g熟地黄90g炒白术60g茯苓90g炙甘草30g淮山药90g陈皮60g法半夏60g砂仁30g破故纸60g菟丝子60g续断60g枸杞子60g潼蒺藜60g杏仁60g炙紫菀60g炙冬花30g白果90g胡桃肉90g

上方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次9g,每日2次。

【按语】本例自幼即患哮喘,以后转成肺胀。此病多有痰饮内伏,常因外感而诱发。初诊所见。动则喘甚、肢凉是肾虚气失摄纳之象。但以外寒内饮为主,故先治其标。然而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乃本病日久不愈的根源。因此,二诊开始标本同治,三诊着重健脾温肾,以治其本。

九、理气活血法治愈胁痛一例

佘某,男,47岁。

初诊∶1976222日。

主诉及病史胁痛一年多,时轻时重。以往曾患肝炎、心动过速,经用中药治疗,肝区疼痛消失,化验肝功能亦恢复正常。近日心动过速又发作(154/分),服心得安、安定后心跳缓解,而引起胸痛,尤以右胁痛为甚。大便稀溏而臭秽,腹部下坠,口渴,身乏力,小便黄。

诊查舌红少苔,脉弦数。

辨证肝气郁滞,湿热蕴结大肠。

治法疏肝解郁,兼以化湿清热。

处方川楝子12g元胡10g白芍12g炒枳壳10g陈皮10g乌药10g葛根12g黄芩6g藿香12g佩兰12g焦山楂15g3

二诊药后胸痛止,右胁痛大减,大便已成形,腹部下坠感亦减轻,但少腹痛仍时常发作,身乏力,小便黄。舌暗红,苔转薄黄,脉弦数。肝经气血郁滞有疏散之象,脉中湿热未清,守原意出

处方川楝子12g元胡10g白芍12g炒枳壳10g陈皮10g乌药10g黄芩6g藿香12g焦山楂15g赤芍10g丹皮10g连翘15g3

三诊药后小便色已不黄,少腹痛减轻,仅偶尔发作,瞬间即止。但下腹部时觉有一股气向上冲动,颇感难受。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湿热渐已清除,肝气冲逆犯上,仍当理气和血,兼以平冲。

处方川楝子12g赤白芍各12g乌药10g制香附12g炒枳壳10g橘核10g荔枝核10g黄芩6g丹皮10g旋覆花10g(布包)连翘10g3

药后少腹痛已止,冲气未再发作。

【按语】肝气郁滞而胁痛乃临床常见病。本例胁痛已一载有余,其舌暗红,这不仅气滞,且兼血郁。同时肠中湿热蕴结而便泄,治疗时必须兼顾。初诊、二诊病情说明药合病机。但三诊所见,是肝气,郁结不散、挟冲脉之气,上逆。《金匮要略》所谓"奔豚气"者即是指此。肝气郁结易于化热,故三诊除加强疏肝理气之品外,又用旋覆花降逆平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