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班昭:活得精彩的女人,往往都很清醒

 acerbookstore 2022-03-12
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时,一位古稀之年的老妇人溘然长逝。

当朝皇太后知晓后,专门派人监办后事。而且,皇太后还身着一袭素衣为其哀悼,眉眼之间难掩凄然之色。

她心下悲恻,人生渺渺,沧海一粟,斯人已远去,往日不可追。

皇太后这番礼遇规格之高,足以说明逝者并非庸常之辈。

而这位离去的老妇人,确是流芳百世的才女——班昭。

班昭因博学多才、睿智聪慧而被奉为“太后之师”,辅助皇太后参与处理朝廷政事,获得无上的尊崇。

在波谲云诡的皇宫内院,她因为懂得明哲保身,一直生活得无波无折,还受到众人的推崇。

除此之外,她写得了史书教义,还教得了后宫嫔妃,堪称多面的人生赢家和智慧的女性典范。

事实上,终其一生,她都用不平凡的经历诠释了一个道理:活得精彩的女人,往往都很清醒。

懂取舍

约49年,班昭出生于家风纯正的孔儒世家,父亲班彪身兼史学和儒学,兄长班固和班超亦颇有名于当时。

寻常人家的女子都在飞针走线缝衣忙时,自小深受父兄影响的她却翻遍了家中的各类典籍,并烂熟于心。

14岁时,她嫁与同郡曹世叔,两人琴瑟和鸣,恩爱有加。

未曾想,曹世叔早逝,班昭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曾经窗下共读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只剩下她飘渺孤鸿影孤身走四季。

其实,在那个时代,大多数寡妇都会考虑再嫁,以求一处容身之所,享受凡俗之乐。

班昭并没有这么做,她选择在学术上勤苦耕耘。

春来秋去,年年如常,她的生活阅历日日丰盈,读书积累也日日深厚,她的内心世界也变得开阔朗然。

后来,她的长兄班固因为涉入大将军窦宪叛变一事而被捕,不久死于狱中。而班固曾受旨编撰《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

于是,汉和帝就召将至天命之年的班昭完成其兄未竟之业。

班昭奉命在东观藏书阁埋首十几载,领受了更深夜静时的清寒,也饱尝了寂寂无人处的孤独。

但为了不辱使命,她从来没有介怀过。

坚定如她,坐拥书林,披拣文献,穷年累月,孜孜不倦,一刻也不曾放松。

《汉书》原稿当时已散乱不堪,以致于“莫能综理”,班昭不得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排版、纠错等工作。

在浩如烟海的素材资料里,她尽心尽力地整理,细致入微地挑选,酷暑时挥汗如雨,严冬时呵墨吮毫,终于完成了“八表”的编写,用才华为世人留下了百年大汉的沧桑印迹。

待完成“八表”后,班昭已是心力交瘁,“天文志”的撰著不得不改由他人来完成。

但《汉书》多有古文训诂,措辞深奥,鲜有人懂。为了传承历史,朝廷选派十位才能之士“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在宫苑小阁内,高才学子们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班昭这位德才兼备的女教员落落大方,娓娓道来,俨然一位“儒林女圣”的派头。

孟子有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每个人的人生皆是如此,在面临选择时,很难做到两全其美,只能有所取舍。

班昭舍弃了眼前的安稳,耐住了数年的清寂,凭借十足的耐心和顽强的毅力续补勘定史书,在中国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知分寸

《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说,“做羹要讲究火候,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过了,事情就焦,做人也这样。”

按火候熬煮出来的粥会更加浓香,知分寸的人做起事来也更加出彩。

班昭便是这样的人。

她的哥哥班超投笔从戎,奋身异域,战必胜,攻必取,诛杀匈奴,稳定边陲,广扬汉威,立下了赫赫战功。

久居偏远之地长达三十一年,及至古稀,羸弱无力,班超的境况苦不堪言。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他归心甚重,却仍被投荒万里。迫不得已时,他辗转托人将奏书带给皇帝。

但他“目见故土”的夙愿却石沉大海,三年过去后也没得到应允。

听闻此事,班昭助兄心切,不顾皇权威严,以洋洋数言呈上一纸被人们传为绝世珍品和政治宏论的奏书:

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物故;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其全力,以报答天恩,迫子岁暮,犬马齿索,为之奈何?

班昭笔触细腻,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在上书的开头还提及,因为“赖蒙陛下神灵”,班超才取得丰功伟绩,在叙述其忠臣良将之风时也力谢皇恩,用词毫不夸张,且深得人心。

同时,她还详细分析召回班超利于国家安定强盛,言之凿凿却不失分寸。

最后,她极尽关切之词提及兄长健康问题,言语之间无一丝一毫的愤懑,拳拳之意却众目昭彰。

图丨昆剧《班昭》

阅毕这份既显君王盛德又慰边将之心的奏书,汉和帝不禁戚然动容,立即下令召回了垂垂老矣的班超。

让班昭始料未及的是,班超回乡一月余便病逝。虽已至此,他魂兮魂兮归故里,也算遂了心愿。

但于班昭而言,手足永诀,骨肉流离,一想色已变,再想涕泪濡。

毕淑敏曾说,“岁月送给我苦难,也随赠我清醒与冷静。”

兄长请回的奏书杳无音讯时,班昭没有怨声载道,而是一直清醒自持,最终用自己时疾时徐的生花妙笔换得班超的归来,帮他圆了落叶归根的念想。

不得不说,在男权社会,班昭作为一位女子,能勇敢无畏地走出来,代兄求得荣归,着实展露了她非凡的人格魅力。

而因为这次“冒险之旅”,武能匡国、文能济世的兄妹二人,也留下了手足情深的千古佳话。

明事理

有人说,为人处世,重在知进退,贵在明事理。

明事理,指的是一个人既懂得察言观色,又可以趋利避害,总能在变幻莫测的形势中寻求平衡。

也因此,班昭才能在纷乱复杂的宫廷中得以庇护和周全。

由于诵读经史,她早已熟知书中奥义,自然对立身处世也多了更深刻的见解。

汉和帝时,皇家内廷贵人、嫔妃无计其数,宫斗争宠频频发生,扰得宫内气氛剑拔弩张。

于是,汉和帝邀请班昭入得宫闱担任女师,教导她们立身修德。班昭学识深厚,教育有方,被尊称为“曹大家(gu)”。

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与一位叫邓绥的贵人极为投缘。邓绥勤勉有加,经常向班昭请教问题,不仅对诗书五经深谙于心,还对天文算数了如指掌。

仰仗班昭的鼎力相助,邓绥在后来的宫廷斗争中脱颖而出,取代皇后之位,在汉和帝死后又固守皇太后宝座。

在临朝听政的十多年时间里,无论是家事还是国事,无论是前朝还是后宫,每每遇到难解之惑,邓太后总向班昭询问求解之法。

眼光独到、睿智不凡的班昭总会想到合理的对策,时间久了,班昭就成了太后的左膀右臂。

邓太后的父母去世时,手握朝廷兵权的国舅邓骘主动上书乞归守制。

因为担心兵权流落别家,邓太后一时间犹豫不决,便向班昭咨询。

饱读诗书的班昭引经据典,劝说邓太后同意其兄回乡。因为她早已洞悉,当时诸事倚重外戚,致使朝廷上下颇有微词。

加之邓骘也想全身而退,不愿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番心思,通晓人情世故的班昭一清二楚。

经过班昭深入浅出的分析,邓太后最终准了邓骘,既保全了邓氏一族的名声,也巧妙地收回了兵权。

身在帝王家,班昭一向谨小慎微,所以可以明察秋毫,做出精准无误的判断。

图丨昆剧《班昭》

正因为有了智谋双全的班昭扶持左右,邓太后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下稳握大权,安邦兴国,政绩卓著。

纵然班昭在背后参与国政,但她在言行上恭谨如一,邓太后深为感佩。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一个人,明白世事,懂得道理,才能在行为处世中游刃有余。

班昭不过是一介凡俗女子,却一直有着清醒的头脑和心智。

身居宫中多年,她不仅因为诵度万卷经典、知晓时事天下备受赏识,还因为持高洁之操、守正道之帆广受好评。

梁晓声写过一句话,“活得清醒,才是人生最明媚的样子。”

行走人世间时,保持清醒,是一种能力,亦是一种境界。因为,它藏纳了处世的学问,也丈量着人生的高度。

才学出众的班昭荣获一世美名,终究绕不过“清醒”二字。

她虽为女儿身,懂得取舍,清守妇规,甘守无边清苦,续写煌煌巨著,收获了众人的尊重;

她念及手足情,行事谨慎,张弛有度,言辞藏显自如,为兄解思乡苦,得到了后世的敬重。

她贵为帝王师,通明事理,品行端庄,精于审时度势,终成千古传奇,赢得了皇室的器重。

她的不朽才气让她的事迹名垂青史,而她的人间清醒也让她的名声永世流传。

所以,班昭这样一代巾帼奇才成为女性心中的偶像和楷模,她的名字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作者 | 卜一,漫游云水间,闲记红尘事。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