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100个中学生里面,超半数的孩子对家长极度反感? | 新心父母

 长沙7喜 2022-03-13
图片

核心导读:

之前,北京市一家机构抽样调查了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其中“对待父母的态度”一项中56.28%,也就是超过半数的孩子都投给了最强烈的选项: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

也就是说100个中学生里面,超半数的孩子对家长极度反感,而对父母有好感的人平均不到5个。

在日常的亲子关系中,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很容易先入为主,认为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是好的或者坏的,然后开始对孩子生活中的种种行为贴标签,认为孩子是听话的,或者不听话的,从而造成亲子关系出现矛盾。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儿童心理学家David Walsh,是如何通过鼓励,纠正他自己的儿子,以及其他孩子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

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作者:David Walsh

来源: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

图片
图片

只看到孩子不乖的一面

忽略了TA有很多优点

在我的儿子布莱恩正在读四年级的时候,妻子察觉到我们有必要调整孩子的教育方式。

有一天早上,我和布莱恩又发生了一次不愉快。我急着重新评估自己的做法,妻子也认为我们需要好好谈谈。

我们走到附近的咖啡厅,坐下开始进入正题。

妻子先开口:“教养孩子的问题让我很伤脑筋。”

布莱恩很聪明,最近越来越懂得如何激怒我们,彷彿一有机会就要测试我们的底线。每天为了叫他帮忙做事,收拾东西、好好说话、控制脾气、对别人有礼貌,不知要爆发多少次亲子间的大小战争。

常听人说孩子在6到11岁(所谓的小学阶段)比较平和,但布莱恩完全不是这样。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相处得非常不愉快,妻子说:“现在我们和他相处都是负面的,这让我很担忧。”

“你说得对,我一天到晚对他生气、不耐烦,他一直在试探我们的每一条规则与底线。”我们谈着谈着,逐渐发现两人都陷入到了一种模式,就是不断注意布莱恩不好的地方——只看到孩子不乖的一面,忽略了他有很多优点。

“想想看,如果我们只听到彼此,或同事指出自己出错的地方,那会是什么滋味?如果我们和孩子只有负面互动,亲子关系只会日益恶化。”

从那天早上开始,我们决定一起努力,不再只对布莱恩的错误有反应,这样才不会永远只对他设限和处罚。我们会去发现布莱恩乖的一面,适时称赞他,找机会表达对他的认可与嘉许,哪怕只是小小的鼓励。

这并不是说我们对他的态度软化了。若他没有好的表现,我们还是不会称赞,更不可能浮夸地大肆称赞,只是会特别注意是否有一些时刻可以说声谢谢、笑一笑或鼓励两句。

鼓励与限制之间本应有适度的平衡。

那天对我们和布莱恩来说都是一个转折点,所幸妻子有足够的机智坚持让我们两人坐下来检讨,我对这点至今仍充满感激。我们与布莱恩的正面互动一点一滴增加,终能一起顺利度过他的青春期。

照理说,我不该忽略与布莱恩的负面互动模式,课堂上的经验早就让我认识到“看到孩子好的一面”效果有多大。

我有个学生叫安格斯,大家都说他性格暴躁又好争好斗。但我从一开始就常找机会和他互动,例如下课时间找他和其他同学聊天,跟他开玩笑,聊他的越野慢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比较能注意到他的优点,他在我班上的那两年一直没有任何行为上的问题。

图片
图片

我们对孩子抱有的期待

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态度

我们会很自然地对自己的孩子形成某些看法,且这些看法会逐渐增强,到后来变成固定的模式,并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心理学的解释叫做“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归因理论可以解释和家人的互动,当然更可以说明布莱恩和我的关系。我脑中的“布莱恩档案”里充满这样的信息:“布莱恩是个大麻烦,永远在测试我的底线。”

这个档案建好之后,我开始注意符合此一印象的状况,却常常忽略不符合的讯息。我不仅将负面的讯息归档,甚至碰到不明确的状况也会朝“布莱恩是个大麻烦”的方向解读。

举例来说,如果我朝门外喊,叫布莱恩把垃圾拿出去而他没有回应,我会立刻恼怒起来,认定他故意不答。即使可能有其他解释,也许他根本没有听到我在喊他。

如果我和妻子一直预期布莱恩不乖,这个预期就会成真。其后多年,我在工作上为数以千计的父母提供意见,总是力劝他们不要犯了“弄假成真”的错误。

图片
图片

什么才算是鼓励?

培养发挥潜能的自信

所有心理学入门课都告诉我们正向强化比负向强化更有效,鼓励能帮助孩子培养足以发挥潜能的自信与知识。

俗话说,蜂蜜比醋更容易捉苍蝇:换言之,正向激励比负面纠正效果更好。鼓励什么这么有效?因为我们的脑子天生喜欢感情的连结,当这个需求受到威胁,我们便会陷入焦虑,鼓励与认可则带来愉悦。

但鼓励不能是空洞的赞美,如果只是为了鼓励,不断说一些没有意义的好话,孩子很快就会发现你的称赞言不由衷。

举例来说,如果女儿告诉你,她在校的一项小表现,你立刻夸张地告诉家里每个人,或打电话告诉外婆。你女儿可能会很不高兴,多数孩子都会如此。小孩很聪明,看得出来你的反应过度夸张,根本言不由衷。

此外,孩子会知道自己的成就没有那么了不得,甚至从此认定你的话不可信赖,因为你把一件小事当成大新闻来吹嘘。鼓励应与行为相符,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微笑和一句“很不错”就够了。你总不希望失去孩子的信赖吧。

图片
图片

培养孩子的信心

对家庭产生归属感

让孩子遵守限制与承担后果很重要,通过鼓励树立孩子自信心的时候,也要和限制相平衡。

现在大部分家庭是由父母负责家务,孩子则忙于运动、课业及各种活动,完全不需要承担家务。但是做家务可以让孩子学习遵守限制与承担后果,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对家庭有归属感。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我和妻子会将打扫与烹饪的工作分配给每个人。我们女儿八岁那年,某个周六的早上轮到她打扫厕所。

我去查看时,她正努力地在打扫。她做得还不错——至少就一个八岁孩子而言还不错——但并不符合我的标准。我看了一分钟,想要忍住,最后还是没忍住开始帮艾琳打扫——至少我自以为是在帮她。

但事实上,变成我在一边打扫厕所,一边告诉艾琳:“应该这样做。”

她无事可做,只能站在旁边看。不久她开始退缩,几分钟后便走开了。

我听到妻子在隔壁房间叫我:“大卫!”

她刚刚一直站在厨房看,此时压低声音希望不要让女儿听见。

我走过去,她说:“你知道你刚刚做了什么吗?”

“我在打扫厕所。”

她瞪我一眼,“那是艾琳的工作。”

“我知道,但她做得不太好。”

“那又怎样?”

她说得对。

我选择了阻力最小的做法,自己打扫当然比较容易,因为我知道结果会让我满意,也会比艾琳打扫得更快。但看到女儿脸上失望的表情,我就应该知道我的做法是在泼冷水。

妻子说:“哪一件事比较重要:一个符合你的标准,干净到发亮的厕所,还是让女儿对自己的能力的信心?” 

那次让我上了重要的一课,我必须放弃“把事情做好“的一些标准。

所幸女儿长大后,成为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她很愿意练习,有责任感,知道不必每次都做到一百分,但重要的是努力地去学习。

要鼓励孩子表现正向行为,请依循这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认什么是正向行为。

第二步,告诉孩子这样做是负责任的表现。

第三步,赞许孩子。

例如,你可以对读一年级的儿子说:“我看到你帮助奶奶把母亲节送她的花种起来,你很厉害哦,能帮她决定种在什么地方。我知道她个性犹豫不决,谢谢你这么有耐心。”

或者对大儿子说:“我注意到你还车前把油箱加满了,非常体贴,谢谢你。”

图片
图片

鼓励孩子的四个误区

随着孩子日渐长大,有时候不太容易判断何时该鼓励,何时不该鼓励。我们总不希望鼓励的结果造成孩子的压力。

但如果你重视的是孩子是否认真努力,孩子就不需要为了听到称赞而追求非凡的成就。考试一定要考第一,体育一定要拿奖牌。父母要传递的信息应该是:“我在乎的是你有没有努力,而不是拿了第几名。”

有时候我们会出乎自己的意料,不小心就透露批评的意思,无意间泼了孩子冷水。我没有让女儿自己打扫厕所,就是犯了这个错误。

有时我们和孩子进行负面的互动,是因为陷入了这四种误区里,他们都是鼓励的大敌:

图片

贬低

.

贬低和责骂没有任何好处,只会腐蚀孩子的自信心。即使你必须纠正孩子,切记你要纠正的是行为,绝不能羞辱孩子。要求一个人负责任,不等于批评、贬低或羞辱。

图片

负面的比较

.

日常生活中,不论是运动、成绩或行为,负面的比较只会传递错误的信息。“你的成绩为什么不能像哥哥那么好?”、“你为什么不能像表弟一样乖?”这类言语绝对无法让孩子改进,只会在家人、亲戚之间制造反感,让孩子相信你真的认为他不够好。

图片

替孩子做他能做的事

.

很多情况下,父母为孩子做太多事情了。例如我们会因赶时间而帮孩子穿衣服、系鞋带,虽则孩子早就会了;或者我们会帮孩子做分内的工作,帮他摆碗筷以免打破。这么做可能是为了帮孩子,但更多时候只是因为比较容易、比较快,结果孩子不仅会以为自己没有能力,甚至也没有机会测试自己的能力与学习新技能。

图片

过度保护

.

鼓励孩子不只是靠言语,行为也很重要。即使你常称赞孩子,过度保护仍会让孩子少了实际学习的经验,意味着你不认为孩子有能力。品格、毅力、意志力都是愈常运用才会愈茁壮,让孩子从尝试与犯错中学习是鼓励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在青春期成长最艰难的几年中,孩子们需要辅导、支持、良好的榜样,以及最重要的,得到理解。

希望我们做父母的,能够把最好的自己,注入到孩子与我们相处的最后一段时间。让孩子心理健康,充满信心的成长,真正做到孩子的青春期,父母不退场。

    .

出处

作者David Walsh,PhD,美国家庭协会会长,心理学家

文章摘自《No: Why Kids of All Ages Need to Hear It and Ways Parents Can Say It 》(《如何对所有孩子说“不”》)

文章内容转载自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国内领先的国际素质教育平台,380w+高知父母都在关注,帮助6-16岁孩子发现兴趣并树立目标。

.

.

.

点击链接加入读者群:

邀您加入新心父母·青少年生命复元读者群 | 读者邀请

↑ 欢迎「关注」青少年生命复元并设为星标

图片

.

主编/屈华

编辑/麦子

视觉/日敦社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