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匡胤的皇位做得稳,只因开国时,他做了这五件大事

 文履善 2022-03-13

一、厚待后周皇室

如何对待废掉的前代皇帝以及后周的皇室,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后周的文武百官都在关注这个事情。

(1)封王,封后

赵匡胤封废帝柴宗训为郑王,封小符后为太后,让他们两人移居到西京(今洛阳),从开封到洛阳,只是换了一个地方,但是他们的待遇不变,还是“ 正国级”待遇。

剧照-柴宗训

赵匡胤做的这件事情影响很大,过去很多人夺了帝位以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前朝的皇帝以及皇室都给杀了,而赵匡胤没有这样做,他是封王封后,很优待的安置好,没有将他们赶尽杀绝。

(2)保证祭祀

古人非常重视两种祭祀, 宗庙和山陵

柴宗训虽然只有八岁,但是他的父亲周世宗柴荣,周太祖郭威都是很英明的人,而且是对赵匡胤有恩的人,所以对于他们的宗庙以及山陵祭祀,赵匡胤是保证不断供,该怎么祭还怎么祭。而且还要大宋的官员去拜祭后周的皇帝。

百官祭祀

如此,让柴家的香火不断。

赵匡胤此举深得人心。

中国有句古话叫“ 斩草除根”,那么赵匡胤为什么不这样做?反而是优待他们?

政治需要

厚待后周皇室,是为了稳定后周大臣们的心,让他们不闹事,支持新朝。

感情需要

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都很重用赵匡胤,一路提拔,将赵匡胤提升到了殿前都点检的职位,两代皇帝都对赵匡胤恩宠有佳。赵匡胤已经夺了人家的帝位了,如果再斩草除根的话,感情上就说不过去了,大家会说他忘恩负义。

不仅对废帝很优待,赵匡胤还很照顾柴宗训的兄弟。

王巩《随手杂录》:“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

王巩《随手杂录》:“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

赵匡胤不忍心杀柴荣的小儿子,于是让潘美领养,当他的侄子。

赵匡胤对周世宗的儿子都很仁慈,没有斩尽杀绝。

(3)太祖誓碑

宋太祖赵匡胤在赵氏祖庙中立了一个碑,碑上写了三条,其中有一条是关于周世宗的后人的。

《挥麈录·后录卷一》载:“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挥麈录·后录卷一》载:“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柴氏的子孙后代,有罪不能用刑,谋反只能在狱中让其自尽,不能在刑场杀,也不能连坐他的亲属。

从这个来看,赵匡胤对待周世宗的后人是相当的人道、理性的。

赵匡胤对后周宗室的宽容厚待与保护,在后周的官僚阶层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让他们忐忑不安的心安定了下来。 二、录用旧臣

古语有云:“ 一朝天子一朝臣”,而赵匡胤是“ 一朝天子两朝臣”。

剧照-大臣

一方面,对于后周现任的所有文武百官,赵匡胤是一律留用。不将他们视作是前朝的官员,没有将他们打发回家。

赵匡胤容纳了后周所有从中央到地方的,从武官到文官的官员。

宰相还是范质,王溥,魏仁浦。

面对赵匡胤的反叛,范质当面质问他, 《龙川别志》载:“先帝养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先皇帝待你就像对亲生儿子一样,如今先皇帝尸骨未寒,你就做这样的事情?

范质如此对赵匡胤,赵匡胤不仅没有杀他,而且还让他做宰相。当范质生病的时候,赵匡胤还赏赐了大量的金银器,衣服。

魏仁浦有病,赵匡胤亲自到府上去看望他。

赵匡胤对所有的宰相都非常的好。

另一方面,赵匡胤很是优待那些后周的退休官员。

退休

这些退休官员主要是住在西京洛阳,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退休官员“ 前司空李谷”,李谷曾经接受了反叛赵匡胤的昭义节度使李筠50万钱的贿赂,赵匡胤不但不追究他,而且还在他死后给他的家属给予了优厚的补偿。

对退休的官员也这么好,这是非常难得的。

另外,厚待死去的反对他的武将

《宋史》载:“赠中书令,以礼收葬。遣高品梁令珍护丧事。”

《宋史》载:“赠中书令,以礼收葬。遣高品梁令珍护丧事。”

对于在陈桥兵变中死去的后周侍卫亲军马步军的副都指挥使韩通,赵匡胤追赠他为“ 中书令”,而且在第三天给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把他当忠臣安葬,并且还专门派人负责他的丧事。

最后,赵匡胤还对各地的地方官一律加封。在官职的前面加一个“ ”字,意思是资格没有达到,但是先给名分。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加封地方官都归附新朝了,一个是 符彦卿,首先符氏家族是一个大家族,再者他的两个女儿都是周世宗柴荣的皇后,他是周世宗柴荣的老岳父。赵匡胤对他是倍加呵护。另一个是 张永德,他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前朝驸马,而赵匡胤当了皇帝后,仍然称呼他为驸马,对他所有的礼节一律不变。

赵匡胤的这些做法,让人耳目一新,看到了新朝皇帝的与众不同,他没有对后周的官员赶尽杀绝。此举让让他们纷纷接受了新朝,拥护赵匡胤当皇帝。

这不仅体现了赵匡胤的策略,还体现了赵匡胤的人格魅力,更加彰显了赵匡胤的人道精神。

这是正义的力量,理性的力量,人道的力量,文明的力量。

三、重用功臣

赵匡胤对于那些拥护他当上皇帝的功臣,采取了让他们“ 掌军权”的策略。

大宋禁军的两个部门侍卫司和殿前司,赵匡胤让他的那些亲信兄弟掌握中央禁军的六个最高官职,分掌禁军的军权。所有跟他打天下,帮他黄袍加身的一律给予高官厚禄。

北宋禁军机构

(1)封赏 石守信为侍卫司侍卫军步军副都指挥使,并且兼任归德军节度使。

(2)封赏 张令铎为侍卫司步军都指挥使,并且兼任镇安节度使。

(3)封赏 高怀德为殿前副都点检,赵匡胤还特别优待,把自己唯一的妹妹嫁给了他。

(4)封赏 王审琦为殿前指挥使,并且兼任泰宁军节度使。

(5)封赏 王彦升为京城巡检【相当于城市的警备司令】。

对于那些拥立赵匡胤当上皇帝的功臣们,赵匡胤是不吝赏赐,都给予了他们重重的封赏,掌军权,加官进爵,实现了共富贵的诺言。

实际上赵匡胤是为了稳住这些开国的功勋、新贵们,让他们支持自己这个新皇帝,同时也是为了震慑各地方势力。

四、重视礼仪

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视仪式的。新皇帝即位以后,为了证明自己是 天命所归、奉天承运,必须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

礼仪

(1)祭天地,社稷

把自己的成功向上天报告,向自己的祖宗报告。

(2)立太庙,敬祀、奉祀先祖

赵匡胤立了大宋王朝的太庙,祭祀了赵家的四代先人,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四代。追赠男性都为皇帝,女性都为皇后。

(3)确立火德

五行家称以火德而兴的帝业之运,称火德。后周是木德,宋朝代周而立,按照五行学说的木生火,宋朝即为火德。

(4)确立祭祀宴享的乐曲名

皇帝祭祖,立皇太后,立皇后,设酒宴时都要演奏乐曲,那么用什么乐曲,这个都需要国家统一的制定。跟我们现在所唱的国歌一样,都是国家专门制定的。

这一系列的礼节,赵匡胤在几天之内全部都搞完了,可见赵匡胤对礼节的重视,以雷霆手段一一落实。

其实在那个时候,它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赵匡胤是要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他要通过这一套仪式来昭告天下,他是真龙天子,他的政权是合法的,这样他的皇位才坐得稳。 五、关注民生

赵匡胤是通过军事政变才当上皇帝的,他对废帝,旧臣,功臣都特别重视,他知道这帮人虽人数少,但其能量很大。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天下苍生。 补充阅读:赵氏家族文化六大军规!

民生

在登基的三天之内,赵匡胤做了一系列的关注民生的事情。因为他懂得老百姓支持不支持是这个政权能不能变成长周期王朝的关键性因素。

唐太宗曾经说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老百姓就是那水,赵氏王朝就是那舟。

(1)严禁士兵抢劫

这是老百姓最忌讳的,后周的郭威当年杀到京城的时候,放纵士兵烧杀抢劫十天,结果给老百姓带了严重的灾害,老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赵匡胤深知其害,所以绝对禁止士兵祸害百姓,不能抢劫百姓。因此,针对此事,他制定了两条法令:

  1. 肇事者一律斩首
  2. 受损失的商铺和老百姓,国家给予补偿

如此一来,老百姓一下子就满意了,纷纷称道皇帝的做法。

(2)改革漕运

漕运在中国古代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它是利用河道运输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当时大宋的国都开封,在河南省的中东部,靠近黄河,北边的二十里地就是黄河。

开封的地理位置

开封城中所有用的东西都依靠于黄河的这个漕运。比如皇宫的消费、文武百官的俸禄、军队的军饷以及城中百姓日常所需等等。

为了保证漕运的正常进行,经常要老百姓去疏通河道,这是老百姓在给国家干活,但他们要自带粮食。

赵匡胤做了一个改革,今后所有为国家修漕运河道的老百姓,无论是吃的还是穿的,一律由国家提供,老百姓不用自带了。

此举大大减少了老百姓的生活开支,更加提高了老百姓为国家干活的积极性,保证了漕运的稳定运行。

(3)平衡物价

公元960年,赵匡胤即位的第一年,河北的粮食大丰收,导致河北的粮价大跌,正是“ 谷贱伤农”。

赵匡胤于是从国库拿钱,高价收购老百姓手中的粮食,保证产粮的农民不受损失。

粮食收入

国家用高价收粮,一方面调节了粮价的跌落,另一方面保证了老百姓的收入。

赵匡胤此举获得了老百姓的极力拥护,同时也让老百姓更加认可新朝,让赵匡胤这个皇帝做的更加稳当了。 结言

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后,迅速地做出了一系列的开国大事,如厚待后周皇室和后周文武大臣,封赏拥护他登上帝位的功臣,重视文化传统礼仪,关注天下民生。这些措施让大宋这个刚刚建立的崭新王朝多了些仁义味道,与历史上其他新建王朝相比,大宋的建立多了一份平和和稳定,少了血腥和暴力。

赵匡胤通过这些大事,不仅获得了一个好的名声,而且也让自己变得名正言顺、天命所归;同时也获得了天下百姓的支持和拥护,让他的皇位坐得更加的稳了。

赵匡胤不仅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还有安邦定天下的治国才能。

在一个封建帝国制度之下,老百姓能盼来一个好皇帝,这当然是一件极好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像五代十国那样走马观花式的政权更迭的局面了,老百姓可以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了。

这是一个王朝的幸运,更是天下老百姓的幸运。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读史不能只看其表面,更要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去思考,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收获与感悟。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读史不能只看其表面,更要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去思考,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收获与感悟。

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