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世间》的女人们:你想做郑娟还是周蓉?

 蒲公英读书 2022-03-13

刷爆全网的电视剧《人世间》以东北某省会城市平民区“光字片”的周家为核心,在充满烟火气的故事讲述和场景展现中,反映了中国五十年的沧桑巨变,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女性也都个个精彩鲜活,尤其以周蓉和郑娟让人印象最为深刻,前者被全网骂自私,后者则被全网夸赞,甚至被称为全网男人都想娶的女人。

一个热门话题就是:你想做郑娟还是周蓉?

1

虽然郑娟被全网夸,但我想没有人愿做郑娟。

郑娟的命实在太苦了。

她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还没过门,丈夫就成了杀人犯被处决,而她已有身孕,且是被他人侵害而怀的孕。这两件事不论哪件放在哪个女性身上都难以承受,而且是在那个未婚先孕都被视为耻辱的年代。

她的家里只有一个瞎眼的弟弟和年迈的养母。

后来虽然幸运地遇到周秉昆,但仍然波折不断,经历种种磨难,让观众大声感叹并质疑作者为何让好人饱受折磨?

郑娟被众口一词地夸赞是因为她的善良与坚韧,而这与她的苦难经历几乎不可分割。人们夸赞的是她的美德,而非苦难。

郑娟被称称为全网男人都想娶的女人,则不仅是因为她的坚韧与善良,还因为她身上还有更多中国男人喜欢的特点:顺从,忍让,勤劳能干,任劳任怨,而且有令人惊艳的美貌,这在电视剧里表现得很明显,她的第一次出场就是令人惊艳的,周秉昆第一次见到她并被吸引和打动就是她的美貌。

也就是说,她既有美德也有美貌,或者说既有美貌也有美德,而且这美德是中国传统女性要具备的,中国男人最希望的,心里只有丈夫孩子和丈夫的家人及朋友,没有自己。

这样的郑娟,男性当然都夸赞并羡慕,女性称赞但不一定羡慕,作为一个已经是21世纪的女性来说,如果有较强独立意识的话,都不一定会称赞。

我在网上看到有篇文章就认为郑娟牺牲了太多,失去了太多,几没有了自我,她的幸福只是符合人世间的幸福模式——她这个不幸的“小寡妇”,为了获得世人的认可,与周秉昆匹配,她几乎各方面都要做到完美,外表,道德,性格,甚至是条件匹配也要完美,周秉昆落难拉近了与她的距离,她自己的家人养母和儿子都去世,唯一的弟弟也出家了——就她自己来说,如果回顾一生,她真的感到幸福吗?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获得幸福的重要先决条件,但他也说:“有的有德性的人也可能最操劳,一般也不会称这样的人是幸福的”,郑娟不只最操劳,还最悲惨,人们又如何称这样的人是幸福的?

2

周蓉虽然被全网责骂,但我想其实很多人羡慕她,尤其是女性。

有人就说她勇敢潇洒,为了追求爱情不惜与家庭决裂,远走天涯。虽然后面与冯化成的爱情走向破灭,婚姻破裂,但她依然活出了自我,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大学副教授,而且还有“蓝颜知己”一生追随——网上有女生直接称她还有优秀的“癞皮狗”一生甘当备胎。

周蓉被骂自私,主要是说她为家庭为家人考虑太少,为了爱情不管父母家人,生了孩子后扔给父母弟弟(实际是弟媳)带,不带孩子不干家务。

周蓉和丈夫都没带孩子,是有苦衷的,3岁前在贵州的艰难岁月里是他们自己带的,后来也一直想把孩子接到身边来,但因为房子问题搁置着——我知道以前城市分房的艰难,但没有想到会窘迫到这个份上,一个大学老师和一位作家只能分到一间房,连个孩子都没办法带。

周蓉不干家务,是因为冯化成包揽了家务,可是有谁规定家务就是应该由女人做的?

如果周蓉是个男性,还会被这么多人责骂吗?

要说对父母和家的照顾,周秉义同样也很亏欠,但对他的责骂就少很多,因为他有事业?周蓉没有事业吗?周蓉和哥哥一样,也是自己考上北大的,还读到了博士,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副教授。

周蓉在送走参加大三线建设的爸爸和去兵团当知青的哥哥后,留了个纸条,就独自去了遥远陌生的贵州山区。父亲气得要和她断绝父女关系,她也义无反顾。为了爱情不顾父母的反对和对父母的伤害,更谈不上对父母的照顾。

可是要知道,那时她才十九岁呀!

周秉义也同样离开了家,不同的是,他是响应国家号召,也是形势要求,周蓉则是主动去插的队,如果去除爱情这一条,当年为了理想主动前往偏远山区和边疆的热血青年也不少。

从这点来说,她比周秉义的境界其实更高,当然她是为了爱情,但这也算是响应内心的召唤,放在重视自我实现的当代来说,也比周秉义高了一个层次。

其实在当时情况下,周蓉大概率也是要下乡的。

让小弟留在家中,其实也是哥哥姐姐们对弟弟的一种关爱,下乡知青们的生活有更多困苦。

《人世间》这部电视剧是根据获得2019年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原著作者梁晓声就写过不少知青题材的小说,如《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只是他在这部小说里重点是要展现留在城里的那部分青年其实也很不容易,对于知青生活的艰苦就一笔带过了。

周蓉去的贵州山区比一般的知青点更多艰难困苦,而且她在那里除了爱情之外,也为山区的教育事业默默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为动员山里的女孩子上学做了很多努力,除了热爱文学,当名优秀的教师也是她从小就有的理想,这个理想直到她在北大毕业后也一直在坚持。

周蓉其实是个理想主义者。

她在成为大学副教授后,仍然对送礼走后门之类的事不屑和不齿,对做出这些行为的冯化成难以容忍,指责他太龌龊——这个情节也让很多观众大骂,说她太虚伪。

从现实来说,冯化成做出这些举动当然有虚荣的成份,但也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分到房子接回女儿,而且有外界环境中让人无奈的因素,这似乎可以理解,不应该嘲笑,但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面对这些的痛苦与愤怒也应该被理解,更不应该被责骂或者嘲弄。

我觉得,自私其实也是分层面,分角度的。

有的人在工作上付出很多,为国家为社会做了很多,但可能对家里就很亏欠,站在家庭的角度来说其实也是一种自私,比如周秉义,但你很难说他是个自私的人。

周蓉对父母家庭也有亏欠,而她在工作上的付出,为国家为社会做的贡献似乎并不容易被看到,而且因为她是一名女性,对家庭亏欠就更显得自私。但她成为一个广受学生欢迎的优秀大学教师肯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有她对贵州山区教育事业的付出和牵挂也是真切的。

周蓉不仅活出了自我,在道德上也并没什么错,相反,从对自我价值和对理想的追求来说,她也同样是有美德的。

其实,她和郑娟一样,也是既有美貌又有美德的,只是她身上的“美德”与传统美德尤其是女性的传统美德并不一致,有的还有抵触,因而不被一些人接受。

3

有人说,周蓉是把自己的需要摆在他人的需要前面,郑娟则是把他人的需要摆在自身的需要前面。

自身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我们都应该考虑,因此她们其实都没有错。

当然,周蓉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多考虑一下他人的需要。比如在接女儿回来住的问题上,虽然住房紧张,但也还是可以想想办法的,郑娟和秉昆他们在老房子里,也只有两间房,要住六七个人。在追寻爱情远走他乡时,也可以更多地体谅父母。

郑娟也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多考虑一下自身的需要。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郑娟和周秉义是相似的,郑娟为了家庭忘了自己,秉义则是为了工作忘了自己。

秉义显然在工作中实现了自我,郑娟为家庭的奉献则似乎难以被看见,但从剧中父母家人和观众们的一致称赞中,可以看到她在其中也找到了自身价值,实现自我本身就是自身需要的一种。

作为作者,是否可以不要让郑娟失去太多?虽然现实中好人确实不一定有好报。

但作为郑娟本人,命运的悲惨也许无法改变,但她的善良和坚韧则是一种属于她自身的也是主动的选择。

她的自身价值其实也不只在家庭中。

“说不定我可以当个小老板呢”,郑娟在拆迁时憧憬着说了这么一句话,可以看出她在经商方面有向往,也是有一定能力的。早年她帮龚维则偷偷摸摸卖物品时就显现出了她在这方面的才能,秉昆在狱中七八年,她独自一人一边带着孩子,一边坚持做点小生意,加上哥哥姐姐和朋友的接济,不仅把日子过下去了,还积攒了几千元钱,出狱后的秉昆就说要不是家里拖累着,我家娟能着呢。

4

郑娟也并非没有自我意识。

在知道楠楠与玥玥的恋情时,郑娟开始是明确反对的,原因是明摆着的,周蓉来劝她,说我们都这么大年纪了,孩子们的一生才刚刚开始,郑娟说了一句:“孩子们的一生是一生,我们的一生就不是一生了?”

她说这句话时很平静,但却很有力,很好地显示了郑娟独立和自我的一面。

这时周蓉的回应则让人大跌眼镜,她居然说,我以为你只有别人只有自己,不像我那么自私。

你自己追求自我固然无可厚非,但不值得宣扬吧?而且你怎么能对一个已经为这个大家庭付出太多,还帮自己把女儿带大的亲人如此进行道德绑架?难道好人就该受伤受苦吗?

我觉得,这个场景中郑娟做到了更好,她前进了一步,更多考虑了自身需要,周蓉却相反,她后退了一步,更加不顾他人的需要,做得不好,甚至是不对。

你想做郑娟还是周蓉?无论你想做哪个,我觉得都没有错,只是,衷心希望你无论做哪个,都能向前一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