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创伤的角度看待关系

 千山吾独行 2022-03-13

今天听崔庆龙老师《萦绕不安的自我》第五章:人格结构解离与创伤有关的病症谱系。

作为混进咨询师群体的业余心理学爱好者,最近越来越放松,不再去记课程笔记,反正我也不想当心理咨询师。

今天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点:

一、意识场和意识水平

意识场有宽有窄,意识水平有高有低。崔老师做的比喻是:就像手电筒的光圈有大有小,这是意识场的宽窄,而意识水平的高低犹如手电筒的亮度。

我想到的是儿子边做作业,边玩iPad,是意识场放宽了。没有焦点,作业效率降低。

意识水平高低,比如新股民对于市场波动意识水平高,一波动就跟着心态起伏。老股民对于市场波动没有那么敏感,就是意识水平低了。

睡眠时要放宽意识场,让思绪随便流动,意识水平则要调低。

意识场宽度和水平高低不是说一定要如何,适合的度就好。

二、与人的不同人格部分打交道

史托罗楼说,创伤是痛苦在关系里不被调谐的程度。

从创伤的角度看,不能被整合的创伤,就变成了人格情绪部分(EP, Emotional Part of the Personality),这就是发生了解离(disasociation)。EP侵入人格外表正常部分(ANP, Apparently Normal Part of the Personality),人格就发生变化。

通俗点讲,ANP是人格的大股东,EP是人格的小股东。但是人格并不总是大股东说了算,有时小股东也出来闹腾闹腾。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突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实际是此时跟你打交道的是这人的不同人格。就像至尊宝白天遇到的女子紫霞,晚上就变成了青霞。

如果从更深的视角,你能理解人行为背后所承托的创伤,理解一个人的防御、愤怒、悲伤、孤独.....,就更容易与对方做出调谐。

三、情感是经验的组织者

比如羞耻是某甲情感主线,别人的很多话语、动作、或者不动作都可能被某甲理解为是羞辱。

课后简单写几条,恐怕有点断章取义,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听课这事就是个爱好,变成任务就不好玩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