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山蛇阵”北境三条防线互联互通,保南宋一百五十年的天下

 双飞金燕子 2022-03-14

引言

文章图片1

南宋疆域图

北宋靖康元年,金兵从河北南下进攻北宋,同年十一月保卫汴京。宋钦宗急忙求援,昭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前来勤王救驾。十一月二十五日,没等来勤王军队的汴京城破。靖康二年四月,宋徽宗、宋钦宗以及皇室子弟全部被金国掳走,史称“靖康之变”。第二年,作为宋徽宗的仅存的一个儿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继位皇帝,改元建炎,史称南宋。

南宋建国以后的危局

文章图片2

面对金军的紧追不舍,赵构只能狼狈逃窜

刚刚建立的南宋,摄于金国的彪悍,南宋并没有把应天府当做长久的国都。新生的南宋首先面对的是金国的穷追不舍,以黄潜善和汪伯彦为首的主和派建议和金国讲和,以宋钦宗订立的城下之盟,化河为界。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反对放弃河北和河南,建议高宗应该立刻前往汴梁,安定人心,图谋如何收复失地。

“军政久废,宜一新纪纲,信赏必罚。于沿河及江淮,措置抗御,以扼敌冲。”

高宗打算听从了李纲的建议,但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军,南宋无力抵抗,只能顺势南下,李纲定都汴梁的梦想破产。宋高宗南渡江淮以后,一路逃窜,被金军追的很狼狈,赵构被吓得再也不敢提汴梁建都之事,连应天府都不愿意去了。直到赵构到了杭州,“重江之险”才让宋高宗缓了一口气。李纲、宗泽等进言,建议并建三都的设想,长安为西都,襄阳为南都,建康为东都,但建议都因为金兵南下而作古。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直接定都在临安,建炎五年,洪皓上书日:

“内患甫平,外敌方炽,若轻至建康,恐金人趁虚侵轶。宜先遣近臣往经营,侯告辨,回未晚。”

文章图片3

南宋边疆南移局面已然形成

楼熠也建议定都在临安。实际上赵构的想法就是定都在临安,这里离金军比较远,有极大的安全感。绍兴元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定都临安。至此,南宋的统治中心正式完成南渡,边疆南移的局面已经难以改变。南宋在与北方金、蒙政权对抗的过程中,根据地理环境以及北敌进攻的路线,南宋沿秦岭淮河国防一线,以江防为枢纽,逐步建立了四川、荆襄、江淮三条防线。

“常山蛇阵”,三条防线横向构建互通互联的防御体系

文章图片4

北部防线南移

自康王赵构建炎南渡、存续宋祚,南宋立国一百五十余载。与北宋时期倾全国之财富、军力戍守河北、陕西与契丹、党项接壤的北方防线不同,南宋时期的国土防御,具有明显的区域独立性。因为南宋立国之时,国土日蹙、民力日殚,在守御东南、拱卫临安的核心原则下,南宋建立了江淮防线、荆襄防线和川蜀防线。川蜀、荆襄、江淮这三条防线互联互通,随时支援。如果川蜀防线遇到敌情,则荆襄守军立即出动救援,和川蜀守军形成夹击之势包围敌军;如果敌人进犯江淮防线,荆襄之兵可以联合川蜀部队顺江而下,或夹击敌人攻其后背,或出奇兵直捣中原,达到围魏救赵的效果。如果敌人攻击荆襄防线,则四川、江淮的军队都可以出动,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若虏迫近江淮,陕蜀之兵当稍循金、房而南。若窥全蜀,则江淮之兵当稍循荆襄而北,批亢捣虚,互为声援,以分虏势,庶几狂狡之谋不敢轻动,动而乘之,万全之举也。

  • 江淮防线——拱卫临安
文章图片5

江淮防线

江淮防线所在区域,南至长江,北连淮河,西靠桐柏山,东到黄海,具体范围就是今天的湖北武汉、河南信阳市以东的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地区。这片区域山水交错,河湖密布,地形非常的复杂。尤其利于南宋水军,不利于骑兵作战。建炎元年,李纲在给高宗的上书中指出:

“淮西路寿春为帅府,庐、舒、蕲为要郡,光、黄、濠、和为次要郡;淮东路扬州为帅府,宿、毫、楚、泗为要郡,真、海、通、泰为次要郡。”

这篇奏章对两淮地区布防的规划,重点突出的就是城池,像后来战争中的寿春、庐州、楚州成为了重兵争夺的要害之地。三条防线中,江淮防线离临安最近,担任着拱卫临安的重任,江淮防线的得失关乎东南的安危,对南宋政权的存亡有着重要的作用。南宋必须在江淮建立强大的防御体系,最大限度的保卫南宋政治、经济核心区域的安全。自古以来的防御之道,“西北以关塞为险,东南以江湖为险”,江淮防线北有淮河,南有长江,这是两条天然的屏障。对于以骑兵作战,不习水战的金国、蒙古来说,这是一道军事难题。

“夫彼之所长者骑,而我以步兵抗之,故不宜于平原旷野,惟扼险用奇,乃可掩击”。

南宋在江淮防线的防御策略是:欲守临安,必守长江;欲守长江,必守淮河。总之,江淮防御体系在整个江淮地区,乃至南宋全国防御布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荆襄防线——联防东西
文章图片6

荆襄防线

荆襄地区,自古以来扼守天下中央,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背海立国,国势衰微,不断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荆襄之地位居天下中央,自然成了抵御外敌,联结四川、江淮的核心区域。

四川战区虽利于固守,然其所在辽远,如遇敌军大兵压境,两淮之援缓急不可立至;江淮战区虽为国之所重,重兵戍守,然而两淮地区平坦的地势使得敌人跨越淮河之后即可多路而进,战略上既可袭扰两淮,又可渡江而下,令江淮守军疲于奔命。因此,处于防御体系中心的荆襄战区就显得尤为重要。荆襄战区在抵御来犯之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起到联络吴、蜀,保证南宋国防体系通畅之作用。”在“首”、“尾”遭受攻击之时,荆襄地区屡屡担负起辅助协防的重任。

金国在南宋初年进攻,战略是从蜀中突破,彻底摧毁荆襄和两淮防线。无奈吴氏兄弟所守卫的川蜀防线牢不可破,金人无奈只好重点进攻江淮防线。所以在宋金之战中,荆襄防线就频繁的去支援江淮之地,让金人无所收获。

“金、齐兵逼庐州,仇悆婴城固守。岳飞所遣统制徐庆、牛皋援兵适至,败走之”。

淳祐三年,“珙以重庆积粟少,饷屯田米十万石,遣晋德帅师六千援蜀”。李曾伯任策应使之时,鉴于“蜀兵单弱,夔备空虚”,曾建请朝廷专置一项兵源以供驱使。宝祐四年,吴渊“调兵二万往援川蜀”。

从这里可以窥探到正是因为荆襄防线的左右支援,才让南宋面对金国、蒙古军队的进攻,以羸弱之姿整整抵抗了一百五十年之久。荆襄防线的存在与否,直接关系到东西防线区域的存在与否。同时,在宋人眼中,荆襄之地存在,就意味着随时可以光复故土,中兴大宋。

  • 川陕防线——护卫屏障

川陕防线,其区域在《宋史》记载:

利州东西两路下辖的十一州、两军、一府,即西和州、成州、凤州、阶州、沔州、洋州、金州、文州、龙州、利州、巴州,天水军、大安军,以及兴元府。

文章图片7

川陕防线

南宋时期,南宋占据此地,阻击金军,保卫了南宋的半壁江山。川陕防线自西向东形成了兴州、兴元府、金州三大军事重镇,发挥着联合防御和进攻的战略优势。在整个川陕防线,既有军事重镇,也有外部的依据山川险要关隘的护卫屏障,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防御体系。

南宋初年张浚发动富平之战,吴玠就进言:“宜各守要害,须其弊而乘之”,“兵以利动,今地势不利,未见其可。宜择高阜据之,使不可胜”。吴珍认为川陕防线最重要的就是据守险要之地,拒敌人于防线之外。而张浚不听劝告,冒险发动进攻,最后导致惨败。川陕防线的精华就是防守,作为南宋半壁江山最坚固的屏障,保卫南宋国土。

南宋在和北方游牧民族战争时,一面运用地理优势,一方面把握战略机遇。地理优势则是西面以川陕防线为主,保卫川蜀之地不丢;在淮河以东,依托城池保卫淮河防线;在江南则依靠水泽与城池保卫长江防线。川陕防线和江淮防线为两翼,荆襄防线随时支援两地,首尾呼应,自西向东形成了常山之蛇,这就是“常山蛇阵”的战略规划。这种战术以守为主,以守代攻,战争有利的时候,则乘势进攻,恢复中原。

蒙古摧毁三条防线——南宋灭亡

文章图片8

蒙古灭南宋路线图

蒙古在灭亡南宋的战役中,主要进攻方向以荆襄防线为主。从蒙古和南宋的兵力对比上来看,蒙古兵力并不占优势,而在南宋以“常山蛇阵”为依托的防御体系面前,如果辞去全面进攻,必定需要在川陕、荆襄、江淮三线作战,必定兵力分散,难以应对有着地利优势的三大防线。蒙古将领郝经建议忽必烈:

宋据东南,以吴越为家,其要地,则荆襄而已。今日之计,当先取襄阳。即克襄阳,彼扬、庐诸城,弹九地尔,置之勿顾,而直趋临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破。

文章图片9

蒙古骑兵

蒙古灭亡南宋的战争,最关键的选好突破点。江淮地区河流众多,城市集群较多,重兵把守,再加上蒙古骑兵不利于展开进攻,无法短期攻克。而川蜀地区已经进攻了好多次,南宋军队总是依托关隘险要防守,收效甚微。三条防线仅剩荆襄,地势平坦,最有利于蒙古骑兵攻击。同时如果训练水军,如果突破了荆襄防线,可以沿着汉水直接跨越长江天堑,对临安形成进攻之态。

荆襄亡而南宋亡,蒙古花了六年时间突破了荆襄防线,仅用了三年就灭亡了南宋。南宋在军事、国力常年积弱的情况下,以三大防线为依托,抵抗蒙古45年之久,可谓战争奇迹。南宋德祐二年,临安城下谢太后与宋恭帝出城投降,立国150年的南宋正式灭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