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彩毕业生鲁玉宝 | 于夜深时,寻一抹星光

 wos 2022-03-14

图片

鲁玉宝

鲁玉宝,男,共青团员,汉族,第二临床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保送至中山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骨外科直博)。本科期间热衷科研,主要从事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重建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31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并获优秀论文奖2项,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专利2项(获批1项),担任5本SCI期刊审稿人,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国内会议并发言。同时主持国创重点项目1项、校创1项、“萃英学子”科研项目1项(均获评优秀项目),参与省级科研项目1项、国创2项、校创2项。此外还获得包括“协鑫杯”国际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创青春”全国三等奖、甘肃赛区特等奖,“挑战杯”全国三等奖、甘肃赛区特等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银奖在内的创新创业奖项。学习方面,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3次,国家励志奖学金1次,并获得 兰州大学“萃英青年榜样” 、“优秀毕业生”等称号。

图片
图片

时间恍然,转眼间五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关于这座城市,关于这座校园,故事似乎真的多到不知从哪里开始叙写。一切的开始也许该是天山堂窗前的蛙声和萃英山顶上的雨夜,亦或者是恪勤楼案前的通宵实验和杏林路上凌晨的清冷归路。但细细想来,其实关于这里的每一寸时光和每一株草木,都藏着我写在这里的热爱和故事……

图片
图片

拿到兰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结果的时候我还尚未成年,激动和不安就那样交织纠缠在心头,于是我与母亲相拥而泣,而父亲却只是静静坐在沙发上点了一支烟努力用指尖的颤抖努力克制着心中的那份欢喜。离开生活了十多年的小城,我来到兰州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与想象中不同,除了没有父母的照顾之外,在榆中的一年生活似乎和故乡之间没有什么不同,长街夜冷,依旧是每天读书吃饭休息,日子过的安稳且平淡。作为基础医学院新闻报道部的一名校园记者,萃英山下我总是步履匆匆,一台相机,一只笔,努力用照片和文字记录着身边那些可爱的人和每一个值得惦念的瞬间。

图片
图片

后来,在结束了基础通识学科的学习之后,我来到了城关校区,开始学着像每一个医学生一样用单薄的青春试着去扣响那扇白袍之下的医学之门。门后是一个繁妙的世界,我看着DNA分子扭动着曼妙的身姿把自己的心事说给每一个孤单的RNA去听,RNA又把一切都悄悄写作一首首叫做蛋白质的诗,等故事写够了自然就成了细胞的剧幕,剧目里的悲喜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跳和思考,于是生命在这之中跃然而起,我们成为我们。这一切对我来说有太多的未知,而对于探索未知的渴求渐渐让我放下了手上的相机,拿起了显微镜和手术刀。进入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王学习教授课题组是我大学中最重要的决定,在这里我遇见了王学习老师、胡燕老师、徐静雯老师还有马占军师兄、陈果湖师兄、杨洋师姐,我们相互扶持,在拼搏中成长,在努力中蜕变。我们一起做实验到深夜,然后在凌晨的星幕下结伴归途。那时候的日子忽然开始在超净台上变得很快,因为细胞间里看不见夕阳,所以我总是忘记月亮已经悄悄爬上积石堂的塔顶,但是细胞培养瓶里的世界美妙得让人不愿离开。经过长达一年的科研训练和技术学习,我慢慢具备了细胞培养、细胞表型检测、大鼠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手术制备、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 等实验方法的操作能力,同时也获得初步具备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中英文文章撰写、科研项目申报等科研能力,并开始了自己在肿瘤领域的探索。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在科研和临床治疗领域还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在王学习老师和马占军师兄、陈果湖师兄的帮助下我渐渐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虽然我深知我的研究成果对于肿瘤的临床治愈的作用微乎其微,但看着自己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接纳我依然像个得到礼物的孩子一样开心。长达两年的肿瘤研究让我收获颇丰,但是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我却逐渐迷恋上了脊柱外科这一外科学中风险与魅力并存的领域,并对脊柱外科领域最具有挑战的疾病-脊髓损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由于百年来神经科学之父Cajal教授的神经不可再生理论在学界的公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研究开展的极大难度导致了脊髓损伤领域的研究一直是神经科学和临床医学领域最大的挑战。但是一代一代的科研人员不断努力还是让这一疾病治疗方案的发展提供了希望的曙光。“只有挑战最高的山峰才能看到最远的远方”这句话激励着我决定改变研究方向,开始在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重建领域进行探索。当我怀着把这个近乎“疯狂”的想法告诉王学习教授的时候,他只是用短短几个呼吸的时间的思考便给了我肯定的答案:“你想做,就去做,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这个领域我之前没有涉猎,但是我相信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学习,一定会开花结果。你放心大胆去做,我全力支持,想尽一切办法支持你!”于是我在没有基础、没有技术、没有设备的情况下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也正是在那段日子里我才真的明白原来当一个人在做自己热爱的事的时候真的可以忘记吃饭和休息,每天以绝对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去面对未知和渴望,不顾一切向目标冲锋。没有基础,就从头开始从书和文献中学习;没有技术,就去旁听学术会议和参观实验;没有仪器,王老师就带着我在不同的学院和研究所之间辗转。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团队最后还是在黑暗中扛着石头趟过了那些河。我总是在想,为什么很多人都怀着一腔热血投身科研最终却只有寥寥数人看到了收获,后来才明白科研就像插禾种稻一样要经过春耕、夏耘、秋收的过程,但是很可惜有人因为埋下种子后看不见绿意离开了,有人因为辛勤灌溉耐不住酷暑离开了,只有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看见美丽的稻穗在自己汗水浇灌的土地上疯长。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经过了近三年的努力之后,2019年底我开始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记得那天我在凌晨结束完实验工作后如往常一样打开电脑开始核查邮件、撰写文章之类的工作。一份来自意大利的邀请函跃然眼前,“5th World Congress on Cancer Biology and Oncology”邀请我前往米兰参会并在会上介绍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此时距离我离开肿瘤研究领域已近一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我最终没能登上米兰的讲坛,但这并不算遗憾,因为这已经证明了大家对我的认可。因为我原以为从我决定离开这一领域那一刻起,我曾经的努力便不会被人记起,但显然我错了,任何一丝不苟的努力都会成为世界与我们之间与众不同的铭记。与此同时,我开始接连收到国外SCI期刊的邀请作为审稿人对尚未发表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这一身份的转变让我从另一角度明白了科研的不易,同时也渐渐学会了用另一种视野去重新思考我所涉及的课题与研究方向,在博纳百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再后来,我意外的收到了“第一届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学术研讨会”的邀请。2020年圣诞夜我只身前往北京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听取国内脊髓损伤研究领域各亚方向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报告,六个小时的会议让我见识到了所在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会后我如愿同我的偶像戴建武教授、曾园山教授进行了交流,他们的认可和鼓励让我立志要向他们一样为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重建这一问题的攻克献出自己的力量。因为我始终相信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种写下的那句话:“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所以我会用我小小的脚步去丈量真理的尺度,于夜深时,寻一抹星光!

图片
图片

故事讲到这里,似乎该有个结局,五年的大学时光也已经接近尾声。我即将离开生活了五年的金城兰州,也离开我深爱的兰州大学,前往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还记得严纯华校长说过“接纳你的大学就是最好的大学”,兰州大学接纳了曾经的我更造就了现在的我,我将谨记“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继续探索科学的未知!


执行编辑 | 刘 雯

责任编辑 | 张子涵

发布审核 | 张   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更多
    热门阅读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