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0314教学手记——比刷题更重要的是不断“叮嘱自己”

 晋诺工作室 2022-03-14
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比刷题更重要的是思考所刷的题,从而形成叮嘱自己的要点。
大多考生最不愿做的事,便是总结,为什么?需要动脑,准确地说是,高级动脑。
刷题,是给任务,去完成,被动动脑;总结梳理,是鉴别正误,寻找规律,是较高层次的主动动脑,而战胜高考的诀窍就在于能主动动脑,而不是只做一个刷题工。
究竟要梳理什么?

首先,要有做题的真切感受记录。文本误读、题与答错位、答题落点不明等等高频次出的问题,做题时是如何思考的,在那一闪念间,是凭什么判断的,这些点正是一个应试者必须关注标记的地方,以避免下次出现同样错误。这是做题后第一要拾取的东西。
做这件工作的难点在于,对于做题思维的还原,每个人都不愿意关注自己的失败点而只乐于看自己的成功点,这就是人的通病。真正想改变自己学习的同学,则必须直面自己的思维误区。

比如,做浙江卷的《呼兰河小传》阅读的分析人物形象这个题时,不少同学给总结出了一条“小吃货”答题点。有依据吗?有,萧红说她特别爱吃冯歪嘴子做的粘糕。这正像江苏卷的《小哥儿俩》的那道阅读题,有的同学总结出了两个小孩子爱说瞎话的形象特征,依据是,他们俩说是找猫报仇,结果到了后园忘记报仇的事,反而爱上小猫了。这些误读是怎样形成的,这就是需要的停下来好好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阅读结果呢?
这就关涉到,如何看小说中人物的行为的问题。每一个阅读偏差者的思维都是不同的,这是需要每个同学做出自我反思的根本原因。有的因为确实没读懂小说,有的则是不知道联系小说的整体情节思考,有的则是对语言表达无感,有的则是一时匆忙间的胡乱判断,原因不一,学习方向当然也不一样。这个只能靠自己来解决。

其次,确实需要自己总结自己的规律。现在拿出任何一本教辅资料,都总结到了骨头里,可是,为什么很多人读了这些资料依然改变不大呢?原因是,这些同学把这种总结的内容直接当作学习结果来运用。我的意思是,如果把资料的总结直接当作学习结果来运用,往往起不到学习结果的价值,你不能把它当作结果收纳起来,因为,那样,你永远无法真正拥有这样的结果,它不能像花钱直接买来一个西瓜直接供我们享用那样,它让你必须还原这些结论的形成过程,要明晰这个果是怎样从发芽、开花到结出这个果子来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被你运用。比如,大部分同学都知道要分层作答,可是这个“分层”,究竟是指向哪个方向,在什么维度上分层,分层的具体事例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真正研究过,可能“分层”对他来说,只是个概念,那就没有价值。

有的同学这样来总结论述类文本阅读:特色不等于内容,在与原文一一对应的细节找到之后,分角度答题而非按原文顺序;细节不等于观点,在与原文细节(论述)理清后,做到概括而非照搬,富有逻辑地答题。
这种总结就是打上了个人的鲜明印记的总结,对自己极有价值。

再次,总结的三个点:读、解、答。
在五大板块的题目训练中,核心点就是“读”,每道题,都在检测考生读对了吗。因此,总结梳理的核心点,是通过题目来反思读的路径与原则。比如,王益江同学总结到:“遇到重要语段,如需写出论证思路或如何理解某句话,一定要划分区块,明白句与句之间是如何承接下去的。第一遍读一定要慢慢读,否则选择题,回头次数一多就乱了。”这些总结都是落点在了怎样读这个核心上。
所谓“解”,就是“解题干”。很多同学只是处在对题干的大意了解的水平上,可以说,这是大部分考生的认知水平。其实,几乎每道题目都暗藏玄机。比如济南上学期的期末试卷选择了《断路》这篇小说,其中一道题是:“小说用简洁的文字构筑了意蕴丰富的典型环境,请结合文中划线句子进行分析。”题干了三个解读层次:意蕴丰富、典型环境、分析。转换一下就是分析划线句子丰富的环境意蕴。但是如解读不到位,很容易只能答出一个层次的内容来。再如全国卷的《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第9题:“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理解本文的钥匙”是从方法路径角度考查学生对这句话与解读全文的关系的,而很多考生不注意解读题干,往往,答非所问。

所谓“答”,就是研究答案,答案是什么?答案是命题角度的具体呈现,是解读文本的结果,是表述语言的规范化样本。很多考生往往靠“大意差不多”就宽容了自己,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在上篇推文里作了这方面的具体示例,这里就不多说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