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著名王府——睿亲王府

 智宇张瑾 2022-03-14

睿亲王府共有两处:一在东华门大街迤南普渡寺一带,一在外交部街。前者是睿亲王进北京后的住所,后者则是乾隆年间恢复睿亲王世爵后的新府。

睿亲王即清初的摄政王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之弟。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晋封睿亲王,是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进京后,选明南宫为王府,遗址在东华门大街南侧。

顺治八年(1651)多尔衮死后被迫夺爵位,王府废除。其子多尔博于顺治十四年(1657)封贝勒,在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建立贝勒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睿亲王爵位,其后裔嗣袭,贝勒府为睿亲王新府。原有房500余间,只留有瓦顶院墙一段,残缺石狮两座。

多尔衮生前征蒙古、伐朝鲜、攻明朝、灭李自成、诛张献忠,战功卓著、残暴无度,死后却被顺治皇帝掘墓鞭尸,使之尊严扫地。

影视形象

从古到今,他的故事、他的形象和他家的房子也被糟改了上百遍:身高近两米的虬须大汉在电视剧里变成了各种各样皮肤白皙的小帅哥,睿亲王府被违章建筑簇拥、挤压着,变成了喇嘛庙、粮店、仓库、小学、税务博物馆。

2001年以后,南池子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和整修,睿亲王府(普渡寺)周围,环境清雅,街道干净整洁,仿古的房屋既漂亮又精致,从街道两侧停放的家用小汽车来看,住在这里的人仍是普通百姓。

在这片和谐、安静的社区里,睿亲王府仅存的大殿从容地矗立在阳光明媚的高台上,总算松了口气。

多尔衮(1612-1650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明万历四十年十月廿五日(1612年11月17日)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多尔衮初封贝勒,他是皇太极之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

影视形象

他的母亲阿巴亥是个非同寻常的女子,在努尔哈赤晚年纷繁复杂的储位之争中,原居侧福晋之位的阿巴亥曾与皇太极联手诬告大福晋富察氏与太子代善私通等罪,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与皇太极争位的主要对手代善被废太子之位,另一对手莽古尔泰遭到了惨重打击;大福晋富察氏被努尔哈赤休弃,阿巴亥借此晋升为努尔哈赤的第三大福晋,同时,其子多尔衮兄弟地位急速上升——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晋封贝勒,并且与弟多铎被合立为一个和硕额真,同掌一旗。

多尔衮15岁时,爱新觉罗家族发生重大变故,努尔哈赤病故。当时多尔衮兄弟已辖正黄、镶黄二旗和十五牛录,实力超过了三大贝勒,并且他的母亲阿巴亥掌握实权,且年富力强、智慧超群、颇有野心。

影视形象

有母亲做后盾,多尔衮成为除皇太极和代善之外唯一可能问鼎汗位的力量。但是,多尔衮毕竟年幼,对皇太极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这个时候,代善的抉择就成为关键。

可是,代善出于政治稳定的考虑,同时也被他的两个儿子岳托、萨哈璘说服,接受了皇太极的交换条件,立皇太极为汗。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后,立即率诸贝勒赶赴阿巴亥所居之处,逼她自尽,为努尔哈赤殉葬。

皇太极此举的目的是为了除掉政治上潜在的对手,同时也把他与阿巴亥之间的秘密永远隐藏起来。阿巴亥死前要求皇太极善待、“恩养”多尔衮兄弟,把他们抚养成人,皇太极答应了她的请求。阿巴亥殉葬后,年仅15岁的多尔衮父母双亡,丧失了继承大统的可能。

皇太极没有失信于阿巴亥,作为一国之君,作为年长20岁的兄长,他把多尔衮抚养成人,严加管教,提携培养,委以重任。多尔衮也确是将才,统兵打仗,开疆扩土,屡立战功。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多尔衮在战役中获大捷,俘众万余,因功赐号“墨尔根代青”,意为“聪明的统帅”。

三年(1629年),多尔衮率军自龙井关入明边,率军围攻北京,败袁崇焕、祖大寿援兵于广渠门外,又歼山海关援兵于蓟州。次年,还师先行,再败明军。五年(1631年),初设六部,受命掌吏部。同年,率军强攻大凌河城,多尔衮率骑兵在队伍的最前方奋勇冲锋,险些被城墙上密集的火炮打死。

破城后,明总兵祖大寿被俘,他对多尔衮说道:“方才火炮若射中将军,可如何是好?”多尔衮耻笑其虚伪:“尔言不由衷,当真可笑也!”事后,皇太极斥责多尔衮身边的将士对其涉险冲锋不加以拦阻。到了清崇德元年(1636年),时年25岁的多尔衮已是战功赫赫,晋封为和硕睿亲王。

封王之后,多尔衮与多铎率兵攻山海关,以牵制明军。后同肃亲王豪格进兵朝鲜,分别从宽甸入长山口,克昌州,攻破江华岛,获朝鲜王妃及其二子,国王李倧乞盟请降。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多尔衮封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四旗兵与扬武大将军岳托所率右翼军大举入关攻明,越北京至涿州,分兵八道,连续取得二十余场战役的胜利,破城四十余座,俘掠人口二十五万余。

崇德八年(1643年)秋,皇太极病逝。多尔衮重新卷入皇位之争,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继承了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并自掌有正蓝旗。多尔衮与多铎掌有正白旗与镶白旗,有了足够的实力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争夺汗位,此外还有诸多王爷和贝勒的支持。

但是,双方实力相当,倘若有一方强行夺取权力,必将造成爱新觉罗皇族与八旗内部的分裂,妨碍征明之大计。此时,代善又从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说服多尔衮,转而扶持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入承大统。而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左右辅政,共管八旗事务”并实际掌权。

豪格在战场上虽然骁勇,但在政治上软弱且缺乏才干,于是自行退出。郑亲王济尔哈朗支持过豪格,两黄旗可以接受。这一决定化解了尖锐的矛盾,避免了八旗内的政治斗争,为满清入关奠定了基础。

多尔衮摄政时期,清军开始大举入关,征服中原。多尔衮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谋略过人,他能善用降将与谋臣,善于把握战争全局,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对方薄弱环节,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为清王朝在中国近三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多尔衮率阿济格、多铎等统满、蒙、汉军十余万攻明。在山海关接收了吴三桂部,合兵在山海关之战,击溃李自成数十万农民军。十月,多尔衮受封“叔父摄政王”。

两路同时发精兵,在陕西合击李自成残部。二年(1645年)初,征山东。三月,命多铎展开江南总攻,多铎急速行军,势不可挡,四月屠扬州,五月占南京,俘弘光帝,灭各南明政权。六月,多尔衮以“重剿轻抚”一意孤行地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以“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野蛮法令强迫南方民众接受改朝换代,“剃发令”随之不断激起民众的激烈反抗,多尔衮随即派大军镇压,清军大肆屠戮,屠江阴、屠昆山、三屠嘉定。生灵涂炭,惨不堪言,江南花花世界顿成人间。地狱。多尔衮以血腥和罪恶的方式问鼎中原,在累累的白骨上开始构筑一个新的王朝。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多尔衮改变策略,以“攻抚之策”相继平定江南。三年(1646年),命豪格攻四川,灭张献忠的大西农民军;命博洛征闽、浙;命多铎征蒙古;命孔有德征湖广。四年(1647年),《大清律》颁行全国。同年,罢济尔哈朗辅政,独专朝政。

此时,多尔衮权势急剧膨胀,他一人独掌八旗中的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头衔也升为“皇父摄政王”。他甚至借口腰腿不便,宣称今后不再对顺治皇帝行跪拜大礼,并将小南城的摄政王府变成了第二朝廷。但这段耀武扬威、为所欲为的时光很快就结束了。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39岁的多尔衮因狩猎坠马身受重伤,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卒于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多尔衮死后,顺治帝追尊他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无子,以豫亲王的儿子多尔博为后,袭亲王,俸视诸王三倍。

不久之后,济尔哈朗等人对多尔衮生前之罪发起弹劾,追论他生前谋逆罪。因其独断专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并迫害肃亲王豪格致死,纳其妃、收其财。顺治帝下诏,剥夺多尔衮封号,并掘其墓,鞭其尸。多尔衮的尸体被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多尔衮的党羽皆被凌迟处死。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阅览实录,为多尔衮平反昭雪,下诏为其恢复名誉,复睿亲王封号。

睿亲王府位于南池子东侧南宫旧址。南宫在明代时为皇城东苑,占地10000平方米,是太子居住的地方。明英宗受太监王振的蛊惑,御驾亲征,不想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俘虏,幸好于谦挺身而出,拥戴代宗景泰帝为皇帝,不理睬蒙古瓦剌部的要挟,蒙古瓦剌没有办法,只好把明英宗又放回来了。

可是这里已经有了一个皇帝,于谦就将英宗朱祁镇以太上皇的名义囚禁在小南城重华宫里。过了几年,景泰帝病了,一些居心叵测的大臣趁此机会拥戴英宗复辟,反而把景泰帝送到了重华宫。没过几天,景泰帝就病死了。

到了清代,南宫又成为睿亲王多尔衮的摄政王府。多尔衮利用了重华宫旧址,

将摄政王府建造得宏伟壮丽,甚至超过了皇宫。王府的地基高于地面几丈有余,加之殿宇宏伟,四周绕以36根檐柱,檐椽为三层。

多尔衮掌权期间,摄政王府前每日都是车水马龙,大小官员往来穿梭,这里实际上已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多尔衮每天召集百官来府议事,然后再将已决之议拿到朝廷去走个过场。后来他嫌跑来跑去太麻烦,干脆将皇帝发布谕旨的玉玺搬回府中。

影视形象

清初诗人吴伟业曾有诗句“七载金归掌握,百僚车马会南城”,描述的就是当时多尔衮的王府外王公贵族进进出出的繁盛情景。“金縢”,指皇家的文件柜,“南城”,即是小南城的摄政王府(睿亲王府)。多尔衮死后削夺王爵的罪名之一就是他在府中议政。

多尔衮死后被削爵,摄政王府府邸遂废。直到乾隆年间,多尔衮恢复名号之后,才将久已废弃的多尔衮王府改建成玛哈噶喇庙,隶属于管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玛哈噶喇是藏传佛教中的大护法神,最初为元裔察哈尔林丹汗所供奉。林丹汗败亡后,喇嘛将其送至沈阳,清太宗建实胜寺祀之。

之后,乾隆帝又下令将玛哈噶喇庙翻修扩建,改名为“普渡寺”,昔日摄政王府大殿被改建为“慈济殿”,并为大殿题额“觉海慈航”。大殿还有清魏显达(字杰南,又字筠谷)写的楹联“普济众生蒙佛荫,渡连圣城沐神恩”。寺院大殿外有甬道,直通山门。道两旁古松林立,清静幽美。

寺内原有黑护法佛殿,内藏睿亲王多尔衮生前使用过的甲胄弓矢,铠甲长七尺多,黄缎面上绣龙图案,胄直径九寸多,护项亦为黄色,刀剑弓矢比寻常人的长出三分之一。从多尔衮的甲胄和兵刃判断,他的身高应在190-200厘米之间,的确是个彪形大汉。

甲胄弓矢的两侧,有两尊护卫像,所佩带的兵器皆为真品。转轮藏殿内陈设珍宝极多:有造型奇特的佛像,手执戈戟,下乘狮子,似印度、尼泊尔等国的舶来品;有一丈多长的雕镂精致的沉香杖;这些文物早已渺无踪影了。

普渡寺正殿供奉欢喜佛,供品用人骷髅一具,庙内旧传有多尔衮死后以鱼皮所造肖像,也已无存。此处大殿建筑宏伟,面阔九间,前出厦五间。基座高大,为须弥座式。大殿基础高出周围地面一丈多。檐出飞椽共三层,为建筑制式中少见,被称为“金銮宝殿”的太和殿,檐椽也仅为两层。睿亲王府改建为玛哈噶喇庙以来,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一直有喇嘛居住。

"文革”时,普渡寺连年遭到破坏,文物丢失,建筑被毁,大殿被改作仓库。之后,南池子地区自然形成一个高密度居民区,普渡寺更是日复一日地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四周的配殿完全被拆毁。居民们搭建的各种违章建筑更是把普渡寺大殿围了个水泄不通。山门被改建为粮店,大殿则成为了南池子小学的教室和仓库。外面的操场也盖上了三排教室。

学校围墙外,大殿周边的人口越来越稠密,违章建筑越来越多,环境日渐恶劣,普渡寺就掩藏在北京紫禁城东南侧的南池子这一大片杂乱无章的青砖灰瓦之中。如今,饱经数百年沧桑的普渡寺仅仅存留下了曾改建成粮店的山门和改建成教室的大殿,古建筑尽毁,无可挽回。

在北京的睿亲王府共有两处:一处是位于东华门外南池子以东的老睿亲王府,一处是位于东城区石大人胡同中间路北的新睿亲王府。前者是第一代睿亲王多尔滚的府邸,后者是乾隆年间恢复睿亲王爵位后其后嗣子孙的府邸。

睿亲王府有老新之分,分别予以介绍。据第九代礼亲王昭琏在《啸亭杂录》中有“睿亲王府在南明宫,今为缎匹库”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老睿亲王府最初建造在东华门外至南池子以东地区,这里原先属于明朝皇城以内的南宫所在,后来成为清乾嘉年间户部分司存放缎匹锦帛的库房。

老睿亲王府之所以沦为缎匹库,自然是生前无比显赫的摄政王多尔滚于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死后被不断加罪直至削位鞭尸致使王府荒废的缘故。其实,老睿亲王府在多尔滚获罪后曾于康熙年间被改建成玛哈噶喇庙,后又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被乾隆皇帝赐名为普度寺。

而到了民国年间,普度寺逐渐沦为民居大杂院,再后来即便于公元1984年普度寺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其大殿还是北京市东城区南池子小学所占用,直到公元2001年9月在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整治下才基本恢复原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