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著名古建筑——峨眉山

 智宇张瑾 2022-03-14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 ,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是中国旅游、休养、避暑目的地之一。

峨眉山为蚀余山,为邛崃山南段余脉,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154平方公里,主要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4座山峰组成。山的中、下部分布着花岗岩、变质岩及石灰岩,山顶部盖有玄武岩。 

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峨眉山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峨眉山景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峨眉山是成渝潮流新地标 。

据传汉代即有佛寺。但据《峨眉山志》记载,峨眉山有佛寺,实际是以魏晋年间僧肇所建黑水寺为最早。晋隆安三年(399)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贤寺,供奉普贤菩萨。相传峨眉山由此成为普贤菩萨道场。唐僖宗时敕建永明华藏寺,重建中峰、中心、华严、万年、黑水、灵岩六大寺。

又因为山中多火,将寺改名为集云、卧云、归云、黑水、白水等以三云二水而抑之。后来黑水寺被称为峨眉祖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白水寺僧茂真奉敕重建六大寺,并铸造普贤菩萨铜像一尊,重六十二吨,供奉于白水寺(即今万年寺)。

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项创建普光殿。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中国僧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历史上寺庙最多时曾多达100多座。

公元8世纪,禅宗独盛,全山禅宗一统。9世纪中叶,宋太祖赵匡胤,派遣以僧继业为首的僧团去印度访问。回国后,继业奉记来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铸造重62吨,高7.85米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于今万年寺内,成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千百年来,峨眉山这个“佛门圣地”便以“普贤道场”之名,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中,峨眉山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佛教文化瑰宝,也遗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景区内现存寺庙30处,建筑面积约10万亲平方米。其中的飞来殿,万年寺无梁砖殿均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品.佛教文物品类繁多,其中高5.8米,7方14层,内外铸全本《华严经》文和佛像4700余尊的华严铜塔、万年寺明代铜铸佛像,以及明代暹罗国王所所赠《贝叶经》等都是精品。

峨眉山有文物古迹点164处,寺庙及博物馆的藏品6890多件,其中属于国家级保护的文物850多件,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作为“佛门圣地”的峨眉山,千百年来得以闻名,除了佛法的宣扬,佛徒信众的礼拜,历来与名人学士、墨客骚人的咏赞、记述和传播有着密切关系。诗人李白、苏东坡留下不少赞美峨眉山的诗篇。

在二峨山(古绥山)下不远处的沙湾镇,有现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郭沫若写下了不少峨眉的诗篇,堪称峨眉诗人,曾书写“天下名山”题名。 

主要寺院

峨眉山原有大小寺院百余处,几经兴废,现存主要寺院有万年寺、报国寺、伏虎寺、善觉寺、光相寺。

万年寺,始建于晋隆安3年(399),为慧持创建,初名为普贤寺。唐僖宗时(887—888),慧通禅师重建,更名为白水寺。宋时又更名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神宗皇帝为给太后祝贺70大寿,赐名为圣寿万年寺。清代又加修建。1946年大火,除砖殿外,几毁坏殆尽,现在的万年寺是1954年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的。

报国寺,是峨眉山的入山第一座寺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原名会宗堂,清初迁建于此,顺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王藩手书;报国寺历史上经过数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

伏虎寺,又称伏虎禅院、神龙堂、虎溪精舍,据《峨眉山志》说,为晋时心庵和尚初建。以山形如卧虎的伏虎岭下为基地,定名伏虎寺。唐代云安禅师重建,规模渐大。南宋绍兴年间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改名伏虎寺,伏虎寺名也沿用至今。

善觉寺,原名降龙寺,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道德禅师开建,左与伏虎寺遥相呼应。清初,住持元亨禅师德高望重,声闻朝廷。相传清康熙皇帝游峨时,寺僧因避“真龙天子”之讳,乃改降龙院为善觉寺。康熙壬午年间(1702),康熙御题匾额“善觉寺”,“降龙院”寺名遂废。

光相寺,因峰顶的铜殿在阳光下发出光芒,故名金顶,又称“金顶寺”。相传建于东汉,原名普光殿。历代兴废不一。正殿永明华藏寺,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

殿后最高处,原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所造铜铸佛殿一座,广一丈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高二丈五尺。中安置普贤菩萨铜像,四壁铸出万佛。铜殿与华藏寺均焚于火。在铜殿遗址附近留有两座铜塔。

此外,还有大安寺、大佛禅院、华藏寺、清音阁、仙峰寺、洗象池、圣水禅院、洪椿坪等寺院。

关于峨眉派武术历史沿革,与少林和武当派有所区别,少林派相传是南北朝时期来华的古印度高僧中国禅宗始祖达摩传授的;武当派是由明初道家张三丰创始。峨眉派的始创则远远早于两派,根据现有史料研究后认为,峨眉武术孕育时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成型于春秋的战国,以白猿祖师(司徒玄空)的“峨眉通臂拳”为历史依据。

关于峨眉武术的地域定义,史学界尚有争议:从广义上认为,峨眉武术形成于峨眉山,故以峨眉而得名,流传于巴蜀(西南大部)地域范围内的武术各流派由于相近的地理环境和相通人文自然,所形成的风格和特征非常相近相通,均以“峨眉派武术”相称,形成为以峨眉山为主的一大地域性武术派系——峨眉派。

从理论上讲,峨眉派武术是在武术的基础上形成的,武术则来源于武艺等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域因素的制约。

所以,峨眉武术在孕育期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根深蒂固的巴蜀神巫文化影响,在形成期间益于道家养生行气之术和佛门内外兼修之精髓,在发展中受到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熏陶,是数千年来巴蜀各民族的智慧和结晶。

飞来殿

很久以前,在峨眉城北面,有一座从别处飞来的小山峰,人们叫他飞来峰。峨眉山的和尚,请神匠鲁班在飞来峰上修了一座庙子。神匠鲁班在飞来峰上修了一座庙子。神匠鲁班是有名的能工巧匠,他刻的牛儿能耕田,刻的鸡公能叫明。他修的这座庙子也很精致。真是碧瓦琉璃,飞檐斗拱,殿门上还刻了经书上的故事。

因为它的殿顶没有用一根梁,所以人们叫它无梁殿。大殿里的每根柱头上,都刻上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龙,据说在夜里人们常看见那金龙在柱头上摇头摆尾地游动哩。八洞神仙里的吕洞宾,听说这庙是鲁班修的,也特地来观赏。走的时候还要大殿里的壁头上题了几句诗:“教化先生特意来,世人有眼不能开,道童只接云游客,不识终南吕秀才。”

有一年,飞来峰连同鲁班在上面修的那座子,一齐飞走了。和尚们见庙子飞走了,就去见鲁班说:“鲁班师傅呀!你给我们在峨眉山飞来峰上修的庙子,连飞来峰一起飞走了。请再给我们修一座吧!”鲁班一听,就问和尚:“庙子飞到哪里去了?”和尚说:“只看见向东飞去,不知飞到那里去了。”鲁班说:“你们先回去吧!我去找一找,把那座飞走的庙子给你们搬回来就是了。”和尚知道鲁班的手艺很高明,他说了的话,就能做到,于是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鲁班等和尚走了以后,就带上几个徒弟去寻飞来峰。他想,天地这么大,如果一地一地去寻,不知要寻到什么时候,还是从天上往下看着寻吧。他用木头刻了几朵云彩,他和徒弟们一人站上一朵。哪云朵一下飞上了天。鲁班站在云朵上东寻西找,最后终于在杭州西湖找到了飞来峰和上面的庙子。鲁班叫徒弟们先在大殿的每根柱头上凿上一朵朵云彩,然后又在庙子外面的庙基上凿上云彩。云彩一凿好,鲁班喊了一声“起”!只见庙子四周白云飘涌,那庙子一下腾空而起。鲁班用手一指,那庙就一直往峨眉山飞去。

就这样,飞了一殿又一殿,鲁班后最后一殿也慢慢飞起来了,就同徒弟们收拾工具,准备回去。这时突然发现少了一把斧子。原来鲁班在柱头上刻云彩的时候,顺手把斧子放在柱头的孔眼里,忘记取出来。他叫徒弟们先回去,自己赶忙一跳攀着庙子,爬到柱头上去取斧子。谁知那座庙飞呀、飞呀,一直快飞拢峨眉山了,鲁班还在抱着大殿的柱头,摸斧子哩。

这时,有一个姑娘,正在山下池塘里洗衣服,听见天上有什么东西飞得呼呼直响,忙抬头一看,见是一座庙子在天上飞。那庙子的柱头上,还趴着一个人正往柱头里摸东西哩。姑娘惊奇地大叫起来:“大家快来看啊!一座庙子在天上飞啊!”这时,鲁班东摸西摸还没有摸到那把斧子,心里正生气呢,听他一喊,大家都朝天上看,就大声向下面喊:“你这小姑娘,在吼叫什么?”一不小心,把大殿上的一根门枋弄掉下去了。那枋在天上翻翻滚滚,直往下落,正好落在姑娘洗衣的池塘里,打得水花四溅,把姑娘的衣服也溅湿了一大片。

姑娘见门枋从天上掉到池塘里,以为是鲁班甩下来打她的,吓得衣服也不洗了,转身就跑。 那座庙子飞回来仍旧落在原来的地方。后来人们就叫它“飞来殿”。把那掉枋的池塘叫“掉枋池”。 

老宝楼

峨眉山十景之一的“圣积晚钟”,说的是峨眉山下圣积寺里一口钟的故事。在圣积寺里有一个钟楼。这钟楼约有三丈高,两丈宽,修得翘檐飞阁,绣棂琐闼。门坊上,镂空雕饰五彩云纹。阁门上有一黑漆大匾,上书“峨峰真境”四个金字。钟楼的横梁上,挂着一口大钟。这钟用生铁铸成,有一人多高,据说有二万五千斤重。每到夜深人静,和尚们撞钟、击鼓诵经。那浑厚宏亮的钟声,在万籁俱寂的夜里,越传越远,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

据说,以前圣积寺里有个叫做慧宝的老和尚。他四方化缘,修了圣积寺,但是还缺一口大钟。庙无大钟,太不相称。于是他立下誓愿,要化缘铸一口大钟。他出外化缘几个月以后,用竹篾背了一口大钟回来。和尚们见老师父用竹篾背钟,都很惊奇地问:“我在外化缘铸了这口二万五千斤重的大钟,正愁路远没法回来。

这里,来了一个老公公,给了我这皮竹篾,对我说:'你用它背钟,一个人就能背回去。’我照他的话做,果然背回来了。”于是和尚们就七嘴八舌地商量着怎样安放这口大钟。有的说:“放在大殿里,怕不占了半个大殿?”有的说:“这么重的钟,干脆挂在庙外黄桷树上。”老和尚说:“哪有把钟挂在庙外头的道理?我们还是修个钟楼吧!”他把庙里的和尚都召集起来,在庙门前连夜赶修钟楼。白天修、晚上修,整整作了七七四十九天,钟楼修成了。

老和尚仍然用那皮篾条把钟挂上,然后对徒弟们说:“我还要出外去云游,你们等我走了三天以后再敲钟。”和尚们都不知道老和尚是什么用意,想问个明白。但老和尚走得急,只说了一句:“照我说的去做吧!”就出外云游去了。和尚们早就想听听这口钟的声音好不好。所以老和尚走了不多久,一个和尚就拿起钟槌,想轻轻敲它一下,先听听声音,只要老和尚听不到就行了。他举起钟槌,刚刚一槌敲下去,只听“咣”的一声,那宏亮浑厚的钟声,在空中迥响,似春雷滚滚,越传越远,久久不绝,一直传到了老和尚的耳朵里。这时,老和尚刚走了五里路,一听这钟声,知道和尚们没有按他的吩咐,提前敲了钟。所以,以后这钟声就只能传五里远了。

后来,人们来到峨眉山,都要到圣积寺去看看那口一皮竹篾吊万斤的大钟。

大家看到一皮竹篾能够吊这么重的一口钟,都感到很奇怪。因此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传到当地县官的耳朵里。这峨眉的县官姓钱名迷,因为他爱财如命,所以老百姓就给他取了个绰号“钱如命”。这钱如命一贯贪得无厌,搜刮民膏。到峨眉县不几年,就搜刮了几万两银子。这家伙又善于逢迎拍马,每逢上司来县巡察,他又送礼,又摆宴,整天跟在上司屁股后面转。所以,虽然老百姓怨声载道,但由于官官相护,也就被包庇过去了。

钱如命听说圣积寺有口几万斤重的大钟是用一皮竹篾吊的,他不相信,就亲自去看,果然是真。他想,一皮竹篾又细又薄,怎能吊起万斤重量?这皮竹篾一定是件宝物。当今皇上正在到处寻宝,要是我能把这件宝物送到皇宫去,皇上一定很高兴,这一下不升官也要发财。第二天,他就带着兵丁来到寺积寺钟楼,命人把事先准备好的铁链,去换那皮篾条。寺里和尚呼说县太爷带人来取吊钟的竹篾,都跑来请求道。“大人呀!这皮竹篾是我们老和尚背钟带回来的,取不得呀!取了菩萨就要降罪的!”那钱如命把眼睛一瞪:“什么取不得?本官是一县之主,为什么一皮篾条都取不得?这竹篾我是取去献给皇上的,皇上乃当今天子,菩萨也要让他三分。”

说罢,叫人把竹篾换了下来。那竹篾因为挂得久了,上面沾满了灰尘,又黑又脏。钱如命一想,进贡给皇帝的宝物,就这样送去,会惹得万岁生气。于是就拿着竹篾到附近一个池塘去洗。这池塘里,池水又干净又清亮。钱如命把竹篾放到水中摆来摆去地洗。随着竹篾的摆动,池水忽然掀起几丈高的浪涛,那竹篾在水里游来游去,越游越长,一下变成了一条青龙,窜出水面,摇头摆尾直向天上飞去。

县官吓呆了,两只脚象筛糠一亲,嘴里不住地喊:“快救命!快救命!”那些兵丁只顾自己逃命要紧,谁还顾得上去救县太爷?突然塘水掀起一个大浪,把县官卷到水里淹死了。以后,人们就把这个塘叫做“化宝塘”,把那座挂钟的楼。叫做“老宝楼。” 

在峨眉山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按人类在峨眉山所进行的主要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趋向研究,峨眉山的整个发展时可概分为:东汉以前的农耕时期,以农业耕作为主,几乎没有旅游活动;东汉时期至公元19世纪中叶,是以宗教为主的发展时期,是峨眉山旅游的初级阶段,以峨眉山的寺庙建设为主,旅游者主要是游方僧侣。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末,这时主要以科研为主的发展时期,峨眉山因为其丰富的地质生物资源和悠久的佛教文化成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这一时期旅游者多为科研工作者、佛教参拜者为主,是峨眉山旅游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旅游人数逐年增加,主要以佛教参拜,科学研究为主,旅游业的发展基本还处于探索和无序阶段。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是以峨眉山旅游为中心的高速发展阶段,1979年峨眉山管委会制定《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志着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进入有计划、有规划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旅游主要以娱乐休闲,休假观光,商务交流为主,游客也主要是城市居民。 

万佛顶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海拔最高的风景名胜区及自然生态保护区,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从金顶向西横行,是千佛顶。

金顶是峨眉山的象征,金佛是峨眉山的标志。金顶是峨眉山景点和寺庙的汇集,48米高的四面十方普贤金像矗立在金顶。

接引殿宋时名新店,寺位于大山之麓,海拔高度2540米。历经数次毁坏、重建,今殿于1997年落成,同年举行了开光法会。

洗象池是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位于峨眉山海拔2070米的钻天坡上,由仙峰寺上行25华里,明时仅为一亭,称“初喜亭”,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