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曲黄梅话乡愁

 微言喜语 2022-03-14

说起家乡的黄梅戏,凡是安庆人无论男女老少,谁都会哼唱几句,有唱得字正腔圆的,自然也有跑腔跑调的。甭管怎么说黄梅戏那是家喻户晓,人人会唱的家乡戏。

早些年各个地方都有专门的戏班子,走街串村的到处演出,喜欢黄梅戏的人便跟着戏班子,唱到哪里看到哪里。后来那些爱看黄梅戏的人都成戏精了,许多剧本的的台词他们可以一字不漏的背下来。

这些人都是过去的老戏迷,也可以说是行家,唱戏的人哪里的剧情表演得好,哪里表演得不到位,他们一看便知。像女驸马,荞麦记,天仙配,乌金记,罗帕记,王小六打豆腐,夫妻观灯等有名的剧情,通过他们的嘴,绘声绘色的说出来都精彩得不得了。

关于黄梅戏父辈们,谁都能说出些头头道道来。他们那一代人没有过多的娱乐生活。黄梅戏就是他们唯一的精神食粮。不管有文化的还是没文化的,若是提起黄梅戏那是人人都会精神为之一振的。

记得我们小时候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完年,几乎每天都有黄梅戏看。白天看到哪里插红旗,就知道准是要唱戏了。于是左邻右舍的伙伴们相邀着,驮上长板凳,十里之内都必须要去的。晚上的时候,吃过晚饭,竖起耳朵听着,哪里有锣鼓声必要唱戏。

没有通知锣鼓就是邀请函,一般唱戏的时候,都要提前半个多小时打锣鼓闹台,锣鼓一敲五六里之内人都能听到。敲锣打鼓一是为了活跃气氛,二是想让附近的人都能听到好来看戏。听到锣鼓声,吃过饭的赶紧梳洗打扮一下,有多余时间的,炒点瓜子装兜里,边看戏边嗑。没吃饭的赶紧凑合着吃几口,没吃饱不要紧,大家一起成群结队的去看戏最重要。

黄梅戏是百看不厌的,今天在这里看了,明天那里依旧是唱这戏,戏台底下仍然是人山人海,这也许就是黄梅戏的魅力所在吧!

改革开放以后,看电影看戏都改在了剧院里看。路途遥远门票还贵,而且剧本也被删改得面目全非,这一改也断了许多人的戏瘾。那些老戏迷们,没事的时候坐在一起,你一段我一段的边说着老戏,边批评新戏把老戏改走了样,不好看。黄梅戏在他们口中就这么随口一说,照样精彩纷呈,让人赞不绝口。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随着电视机的面世,才真正弱化了黄梅戏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位置。

尽管后来的娱乐节目多得都欣赏不过来。偶尔有下乡的黄梅戏,我想应该还是有很多人会看的。不要问为什么,因为黄梅戏是一种朴实自然的家乡文化,既通俗易懂又好听易学,不管什么人,只要看过了随即都会哼哼几句……

记得最后一次看乡村出演的黄梅戏,是十八年前的事了,隔壁村一位八十岁老太太做大寿,她的儿女们在很远的地方请来了戏班子,为圆戏迷老太太多年想看黄梅戏的梦。戏台搭在老太太家的大稻床上,下午连着晚上一共唱了两场,下午唱的是应景的五女拜寿,晚上唱的是送香茶。虽然人太多,嘈杂声盖过了唱戏的声音,可大家仍然是热情高涨,兴致勃勃的看到了最后,才意犹未尽的离去……

此后除了在电视里看到过黄梅戏,就再也没有看到过面对面台上表演的黄梅戏了。许是年龄大了,每当看到电视里的黄梅戏节目,自然的就想起了儿时家乡人自娱自乐演唱的黄梅戏,与之对比一下,除了布景稍逊之外,唱腔表演一点也不比电视里的节目差。

从儿时到如今,亲眼看到过很多家乡人表演的黄梅戏,亲耳听到过几代戏迷口述的黄梅戏,自我感觉原始的黄梅剧情以及演员的演技,都是无法超越的时代经典。尽管后来的黄梅腔黄梅调,经过很多大师的修改润色,无法改变的是老黄梅在人们心目中的至尊地位。

要问我乡愁是什么?我想乡愁也许就是儿时的一首歌,一曲戏,一种说话的口音,一个难忘的记忆……

乡音难改,乡愁难忘!怀念那些没有人记得名字的,却能带给人们愉快回味的乡村黄梅戏表演者们!怀念带有浓厚民俗风情的古老的家乡黄梅戏!多么盼望儿时在乡间搭台唱戏的情景能再重现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