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积善有余庆

 微言喜语 2022-03-14

文/徐长才

     我国北方有个历时1700年的小河村,这个村子里的人历来崇尚与奉行积善。他们认为:一个人能够积善,他就是一个好人,就是一个有高尚道德之人;一个家建能够积善,这个家庭就会兴旺,他家的子孙就会有出息,就会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益有用之人。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像小河村人那样,学会积善,奉行积善。我国的道德核心是什么?笔者以为,就是善。一个人为人不善,他还会是一个有德之人吗?他还会是一个好人吗?不会是的了。一个家庭不善待邻里、不善待别人,这个家庭还会是一个好的家庭吗?不会是的了。做人就得心地善良,就得知书达理,就得在做事时凭天理良心,就得自觉地遵纪守法。 

     一个人对善的积累,其实就是对自己形象的积累,是给自己在众人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别人就会认为,你是个好人,你心有善念,不会亏待人,更不会坑害人。别人就会觉得,与你交往放心,与你合作称心。这样,你就不会交不到好朋友,你就不会得不到别人支持。在此情况下,你就会生活得很愉快,你的事业必定有成。 

    人间就是最需要善良的。你为人善良,我也为人善良,他也为人善良,善良的人生活在一起,那是多么和谐、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多么溫馨啊!我们理应要让善良成为我们生活的地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积善是大有好处的,尤其是一个家庭,更要注重积善。一个家庭要有好儿孙,就要积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叶圣陶家是以善良传承的一个家族。叶圣陶父亲叫叶钟济,他在苏州一个地主家做账房先生,当地管这种职业叫“知数”。全家七口人,仅靠叶钟济的微薄工资艰难度日。在这样的家境中,叶圣陶从小就尝到了令人不能忘怀的“冷月峭然袭衣襟”的贫寒滋味。

     叶圣陶曾在早年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家无半亩田一间房,又无数十金之儲蓄,大人为人作嫁,亦仅敷衣食。今年水患,农田收租减色,又且征军饷于田亩。我家收入定致不敷。就目前观之,竞将致不能举火。”在日记中,他还写道:“屋漏水下溅,以盆受之。。。。。。书箱湿桌,为之大苦。”

    虽然家境如此清贫寒酸,但叶圣陶却有一个邻里深深钦佩敬慕的心地善良的父亲。叶圣陶从小就很敬重父亲,对父亲的“仁心”、善良尤为佩服。他对父亲的有件小事印象尤为深刻:那时,别人嫌小铺子货物太差,不愿买那里的东西,而他的父亲则不然,总是有意去小铺子买些东西,让店主赚点钱。父亲还对叶圣陶等人说:“我们不去买,小店主靠什么生活呢?”叶圣陶听了,心里顿感热乎乎的。

     叶圣陶父亲为人善良的家风深刻地影响着子女,这对后代是大有益的。叶圣陶经过一番奋搏,成了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和出版家。其子女叶至善、叶至诚、叶至美也是我国有名的作家和编辑。其孙辈中的叶兆言和叶三午也是诗人、编辑与作家。有这样誉满天下的作家之家、编辑之家,在我国家庭中还是很独特、很罕见和令人刮目相看的。叶家人才辈出,是积善所致。

     诚然,积善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有的善是举手之劳,这容易做到。有的善要付出代价,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难了,就不易做到了。但难也不难,只要自己真心,一心向善,就能做到了。

      一个人要积善,就要学习,就要读书。学习可以使人进步,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可以铸造灵魂。一个人追求进步,有了心灵美,他也就为人善良了。

      一个人要积善,就要自觉地修身养性。平日坚持正确的,改正错误的,这样做,这个人也就会为人善良。

       一个人要积善,我们就要营造一个积善的文化氛围,我们要努力惩恶扬善。与人为善一旦成为盛行之风,人们也就乐于积善了。

作者地址与职务:231404安徽省桐城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