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名词02:侵蚀基准面

 hjh2004 2022-03-14

侵蚀基准

河流下切消失侵蚀能力时的水平面。可分基本基准和局部基准。前者即海平面;后者有多种,如河流流路上造成急流或瀑布的坚硬岩石出露处的水面,或河流注入湖泊、支流注入干流处的水面等。

来源:《大辞海世界地理卷》第27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例题:2018全国Ⅰ卷

图片

这里仅讨论第8题,因为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对第8题分析的内容中,出现了“侵蚀基准面”一词。如下:

河流形成平坦地貌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河流的侧向侵蚀。题目和图中提供的信息表明这些不同的平坦面分布在不同海拔高度上,这要求考生必须要思考为什么它们分布的海拔高度存在差异。

河流的侧向侵蚀是平坦面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河流侵蚀作用中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即下切。对于给定区域而方,河流的下切受控于一个根本原因即侵蚀基准面的下降。侵蚀基准面的变化是河流下切的主要动力,其下切过程也造就了河流河床位置的不断变化。

引起河流基准面下降的原因分为构造抬升和气候变化

构造抬升通过相对降低海平面或临时侵蚀基准面引起侵蚀,其抬升幅度与构造运动强度相适应;

而气候变化通过海岸线变化(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扩张)而降低侵蚀基准面,其幅度一般较小且主要影响河流中下游地区。题目提供的信息显示该地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距离河流基准面(如入海口、湖口)较远,仅仅由于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变化的概率小。据此可以判断出该河流是由于构造抬升,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为河流向下侵蚀提供了动力而发生下切的。因此该平坦而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原因在于构造抬升引起的河流下切。

河流下切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如果构造运动过于剧烈河流下切动力强劲,则河流主要的能量都用于下切河床。河流不具备较多的能量来对两岸地区进行侧向侵蚀,因此更易形成深切型峡谷。而图中提供的信息显示河流在不同高度具有平坦面,表明河流在不同时期一定经过一段时间的侧向侵蚀期,得以有时间形成宽度不同的平坦面,因此河流不是持续下切。由此推断此处的地壳抬升过程也不是个持续、强劲的剧烈抬升过程,而是通过间歇性的抬升形成不同高度的平坦面。

对地壳下沉的区域来讲,河流过程将以沉积为主,沉积的物质会将两侧区域(包括河床)掩埋起来,在地貌形态上会表现为一个统一的堆积平坦地面,而不会沿河流两岸形成侵蚀型的平坦面。

参考答案:6.A   7.A   8.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