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鹏志|春天里的寒亭

 新用户21671hit 2022-03-14

寒亭

[]李桓之

短驴行处草青青,

寒水新流入客听。

酒字一竿斜照里

杏花时节过寒亭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开头两句的意境便幽深绮丽:“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民国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评论道:“起首两句亦相对,妙在地名凑巧。”其实,“朱雀桥”“乌衣巷”,不只是“地名凑巧”,更重要的是无论字面意义还是吟读音调,这两个地名都蕴含着美感。将地理专名纳入诗作中,是我国古典诗词很早就有的一种创作方法,比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宋代词人蒋捷的“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种手法甚至成为后人作诗的捷径。而地理专名,尤其是行政区划专名,声调有宽狭之分,字义有雅俗之别,再加上人文美学的历史沉淀,并不是哪一个地方专名都有这种入诗的“资格”。

现在潍坊的各个县市区专名,听起来美丽,看上去俊逸,同时满载诗词意象之美沉淀的,只有青州与寒亭两地。而论风姿摇曳,沧桑清妙,字义、思理与诗词无痕承接的,则顶数寒亭。这也就是我们潍坊古代的诗词佳句中,很少见到“高密”“安丘”“诸城”“临朐”“寿光”“昌邑”“昌乐”等地名的原因。而“寒亭”这一专名用词,既有寒国厚重之感,又有“寒”“亭”二字的诗意美感,所以嵌入“寒亭”的诗句,屡见不鲜。如赵文华《寒亭驿》“寒亭春事尚萧萧,古驿风沙昼寂寥”,赵执信《寒亭雨夜对酒遥寄诸弟寒亭两度逢寒雨,孤馆秋灯照酒卮”,韩梦周《斟鄩怀古寒亭咫尺荒烟里,呜咽潍波一处流”,张荫垣《寒亭怀古》“海天雪尽寒亭霁,平野星低独夜长”……

清代李桓之的这首《寒亭》,将春天的杏花开满了寒亭。数百年前的春天里,寒亭幽草青青,阳光和暖,流水潺潺,在斜阳晚照时节,诗人运用“寒亭”专名中潜藏的春寒料峭、长亭离别字义,对比衍生出春日的羁旅客愁。在这儿,寒亭一下跳出了地理专名的固囿,为潍坊大地的古典诗词又增添了一层美感。

本文原载潍坊日报《北海周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