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莘国 合阳县古称有莘国,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北部,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封支子于莘(今合阳),称“有莘国”,简称莘国,上属雍州。商代因之。西周时,有莘国改属畿内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废有莘国,并入晋国,称“莘地”、“梁”或“羁马”。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分晋室后,莘地属魏“西河之地”。魏文侯十七年(前429年)败秦师于郑(今华县),还师北上,于合水(亦称洽水,清初断流,遗道在今黄河西岸莘里村)北岸筑城,取名“合阳城”,西河之地,始称合闱。 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献西河之地于秦,合阳划入秦境,为合阳邑,上属内史郡。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西楚霸王项羽划秦腹地为塞、雍、翟三国,号称“三秦”,合阳属塞国。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灭塞,合阳归汉,属河上郡。九年(前198年)改属内史郡。景帝二年(前155年)改合为“郃”,始设“郃阳县”,属左内史郡。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属左冯翊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并郃阳入夏阳县(今韩城市)。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至西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郃阳属冯翊郡。十六国时,郃阳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大夏等国占领,县置流废。南北朝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析郃阳,于东北部设宫城县(治所在今东宫城,原名织锦城);于南部乳罗山一带及今澄城县南部设五泉县(治所在今良石村)。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又于中部设郃阳县。三县皆属华山郡。西魏文帝大统六年(540年),调整郃阳县属武乡郡,宫城县和五泉县隶属澄城郡。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并宫城县及五泉县的乳罗山地区入郃阳县,上属澄城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郃阳县属同州。十六年(596年),县治由黄河西岸迁至县中部(即今县城)。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同州为冯翊郡,郃阳属之。唐高祖武德元年(618),郃阳复属同州。三年(620年),析郃阳东部黄河沿岸一带设“河西县”(治所设郃阳县故城),两县皆属同州。八年(625年),郃阳县属西韩州,至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复属同州。玄宗天宝元年(742),郃阳、河西两县属冯翊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同州之称,郃阳、河西两县属之;乾元三年(760),改河西县为夏阳县,隶属未变。五代初期,郃阳、夏阳两县属河中府,后周属同州。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撤夏阳县并入郃阳县,仍属同州。 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郃阳县划属桢州。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郃阳县复属同州。明代,郃阳县仍属同州。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同州改府,郃阳为其辖。民国2年(1913年),郃阳县隶属关中道。22年(1933年),直属陕西省。27年(1938年),析西北山地红石崖一带归黄龙垦区,后属黄龙县。次年,划郃阳县归属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所辖。 合阳县东临黄河与山西省临猗县相望,西隔大峪河与澄城县相连,南与大荔县毗邻,北与黄龙县、韩城市接壤,南北长41.8公里,东西宽约35.6公里,总面积1341.46平方公里。 武帝山系梁山西峰,因峰顶建有汉武帝祠而得名。武帝祠现存献殿系民国初年重建,明万历四年所建献殿、正殿毁于火灾。1998年春,群众自发投工捐料,整修了南天门和献殿、重塑了武帝像,并对上山道路进行了全面整修。武帝山翠柏苍苍,古柏极多。武帝祠东侧一株古柏,粗可几搂,远望如同蹲狮,故名“狮子柏”。战国时期,合阳属魏西河之地,魏国所筑之长城遗魏长城遗址址犹存。魏长城遗址位于县城以北15公里处梁山南麓,由西向东穿越皇甫庄、甘井和杨家庄三个乡镇的20多个自然村,长约20公里。西经大浴河入澄城县境,东入韩城市境。其中杨家庄乡的木场、杜家塬,甘井的城后,皇甫庄的河西坡等段,长城残迹仍高1-6米,夯土层清晰可见。尤以东杜家塬村西一段保存完好,村东北尚有一座较为完整的烽火礅,为陕西境内魏长城遗址中仅存的一座。长城残迹蜿蜒越过徐水沟,延伸至木场村。河西坡一段依崖坎而筑,村中有一巨大的木瓜树,树龄有1700余年,高12米,树围6.3米。魏长城遗址为陕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分地段为国家级保护单位。合阳八景:梁山暮雨、光济晨钟、夏阳晚渡、方山雨霁、石室苍松、金泉烟柳、秦城秋月、榆林晚钓。 ![]() ![]() ![]() ![]() 二、历史沿革 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封支子于莘(今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称"有莘国",简称莘国,上属雍州。商代因之。西周时,有莘国改属畿内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废有莘国,并入晋国,称"莘地"、"梁"或"羁马"。 有莘氏第一个出场的公主,叫作女喜(女嬉)。上古时代,女喜嫁给鲧,生下的儿子就是大禹。 有莘氏在史料中第二次出场是夏朝末年了,当时东方的商族崛起,夏桀的统治岌岌可危。有莘氏境内有条河叫伊水,伊水附近有个贤人叫作伊尹,虽然有莘和夏同族,但伊尹却看透了夏桀的昏庸腐败,预测到夏必为商所取代。于是伊尹趁着有莘氏有公主嫁给商汤的时候,作为陪嫁的厨师被带到商汤面前。然而,伊尹从烹饪的原理中能够引申出治国之道,这让商汤对其大为折服,予以重任。此后,伊尹返回原籍有莘氏刺探消息,当时因为夏桀宠爱妃子琬、琰而冷落了妺喜,于是伊尹就和妺喜勾搭上了。两个人具体做了什么不知道,总之女人的报复是非常可怕的,伊尹成功地从妺喜这里获取了夏桀的情报。 伊尹的下一步则是让商汤通过减少对夏桀的贡赋,来试探夏桀是否在诸侯中还得人心。果然夏桀大怒,发动九夷的军队打算进攻商汤。伊尹认为,这是诸侯还顺服夏朝的表现,这时的夏桀不可以惹怒,于是建议商汤赔礼道歉并恢复贡赋。等到第二年又用这招试探,而夏桀果然就叫不动东方诸侯了。商汤则反而带领东夷,攻灭服夏的葛国、韦国、顾国、昆吾国,并在鸣条一举击败夏桀,进而直捣夏都阳城,夏朝就这样灭亡了。伊尹则被尊为帝师,辅佐商汤、外丙、仲壬、太甲四代,因为太甲年少无知,于是伊尹便将其流放桐宫,自己摄政三年。等到太甲懂事之后,伊尹又将其迎立。此后伊尹卒,其子伊陟和伊奋都是商朝重臣。 在商代祭祀中,伊尹享有非常隆重的规模。不过虽然伊尹成为商朝的重臣,但有莘却似乎一直不太服商。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商朝的两个心腹大患就是邳国和姺国(有莘氏)。商王河亶甲五年,有莘氏进攻商朝诸侯班国,被商朝方伯彭国和豕韦打败,此后"姺人来宾",愿意接受商朝的领导了。有莘氏在文献中不仅被写作"姺",也被写作"侁"或"辛"。商代末年的有莘氏国君,叫作辛甲。 商朝末年,辛甲以有莘氏国君兼任商朝太史。辛甲在当时还算是商纣的忠臣,据说他对商纣上过七十五次奏疏劝勉,但一次都没有被采纳。于是心灰意冷的辛甲决定投靠周朝,通过召公奭的引荐见了周王,又当了周朝的太史。当时他还吟诵了古代的《虞人之箴》,虞人就是猎人,辛甲记录了猎人们说过的一些话,用来对周室百官劝勉。有莘氏的公主在当时也非常抢手,周文王被商纣囚禁的时候,闳夭、太颠、南宫适等人就用有莘氏的公主作为礼品行贿商纣,周文王得以被放回西岐。 周文王自己也娶了一个有莘氏的公主,这个公主还被立为正室夫人,这就是周武王母亲太姒。《诗经》记载:"大(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说是太姒为周文王生了一百个儿子。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宣扬太姒比较厉害,能生多子而已。实际上周文王的嫡子只有十人,分别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郕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 辛甲的后代有辛由靡,是周昭王时期的辛国国君。辛由靡以勇力著称,得以担任周昭王的车右。在先秦时代一般以左为尊,战车的左边是最尊贵的射手,中间是御者,右边是矛士。这个矛士必须要手持数米长的大矛作战,非大力士不能担任。但是在国君或者主将的车上,由于要指挥击鼓,所以这个时候御者就被换到左边了,矛士依然在车右不变。辛由靡的职责就是持矛护卫。周昭王伐楚胜利,据说楚人献给昭王一艘胶水黏成的彩舟,以致周昭王在回过汉水的时候,胶船溶解,昭王和部下都漂于汉水之中。辛由靡奋力捞起昭王,当时昭王已经只是个死昭王了。 周室东迁的时候,辛国国君叫辛有。辛有返回故乡伊川的时候,见到不少披头散发在野外祭祀的人,不禁感慨道:"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果然在百年之后,秦穆公和晋惠公把陆浑的戎人赶到了伊川一带。辛有有两个儿子被派到晋国担任太史,二儿子立董氏,后人就是被孔子称为"古之良史",直书"赵盾弑其君"的董狐。董狐的后人逐渐沦为晋卿赵氏的家臣。董安于为赵鞅筑造晋阳城,是现在太原城的最早总设计师。 辛有之后的辛国国君,在周庄王时代有辛伯。周桓王喜欢儿子克,对太子佗却不太上心,但碍于礼法还是让太子佗继承君位,是为周庄王。大臣周公黑肩想发动政变来立王子克为君,把阴谋泄露给朋友辛国国君辛伯了。但辛伯却拒绝参与,反而劝告周公说:"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不想因此导致国家动乱,但是周公却不听。于是辛伯只好咬咬牙,向庄王打了小报告。周庄王马上捕杀了周公黑肩,王子克慌慌张张逃奔燕国去了。 辛伯的后代有辛廖,当时毕国国君毕万因为丧失了封地而奔晋担任大夫,辛廖对毕万进行占卦,认为"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果然之后毕万因战功被封于魏,后人就建立了三家分晋之一的魏国。 从汉代以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有莘国就引起了人们的好奇。这个古国和夏朝的缔造者大禹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是拱卫夏朝政权的核心力量,然而几百年后,国中一个叫伊尹的青年却成了夏王朝的掘墓人。 在中国历史上,有莘国与夏商两代的中央政权都有极其特殊的关系,然而此后的三千年里,它却神秘地隐遁于史籍之中,留下一地谜团。就连有莘国的地理位置,汉代以来也是争论不休,不下四五种说法。其中,支持最多的有两种版本:一是山东曹县,一是陕西合阳。 一个古国,被不同的地方争来争去,而且彼此相距遥远、都有合理理由,这在先秦古国中还真不多见。结合考古发现和自然条件来看,有莘国神龙见首不见尾,是因为历史上曾经存在至少东西两个有莘国,而且有莘国曾经发生集体迁徙。山东曹县境内的这处有莘国,存在于夏代和商代初年,见证了古国早期的辉煌。 有莘国是个出名人和能人的地方,它的辉煌还得从一个女人说起。女喜又称女嬉,是有莘国的一位公主,她嫁给了有崇部落的首领鲧,生下了一个叫禹的男孩。《史记》提到的上古女性不足二十名,而女喜却多次提到,这既因为她是大禹的母亲,又得益于“裂背生禹”的传说。 圣贤出生往往不同凡响,大禹自然不能例外,古籍记载,即将临盆的女喜看到了流星划过天空,“吞神珠背剖而生禹于石”。今天看来,“背剖”显然不科学,当为“腹剖”。 长大后的禹经过十三年治理,终于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常言道“母凭子贵”,这位英雄母亲也作为榜样,被写入了历代女学的教科书。 有莘氏在史书中第二次出场是夏朝末年了,当时东方的商族崛起,夏桀的统治岌岌可危。 传说,伊尹生于伊水岸边、空桑之中,被有莘国君的厨师收养,得以学习烹饪之术,长大以后,成了烹饪小能手。可聪明的伊尹不甘于在厨房里研究美食,他从烹饪技巧中领悟出了治国之道。 虽然有莘和夏同族,但伊尹却看透了夏桀的昏庸腐败,预测到夏必为商所取代。趁着有莘公主嫁给商汤的机会,伊尹主动报名,成为陪嫁的厨师被带到商汤面前。 伊尹以烹调为例,向汤说治国之道,建议他以尧舜的方法治理国家,得到了汤的认可,并拜为右相,授以国政。伊尹辅佐商汤灭夏建商,被商汤尊为“元圣”。太甲继位为王,暴虐成性,伊尹把他囚在商汤陵前的桐宫,让他反省悔过。伊尹自己代理国政,接见诸侯,并常到桐宫教育太甲。三年后,太甲悔过,返善修德,伊尹率领众大臣去桐宫迎太甲回亳都宫殿,重新授给他国政,并作了《太甲训》三篇,褒誉太甲知过迁善。太甲在位三十三年,死后被谥为太宗。太甲的儿子沃丁继位为王,伊尹退出政界,不久病逝,沃丁以天子礼葬伊尹于亳东。 伊尹一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建立了卓越功勋,为商王朝延续六百年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千古贤相第一人”之称。伊尹还有高超的烹调技术,同时发明了中药汤液疗法,被后世尊为烹饪和中药鼻祖。 今山东曹县有处伊尹墓,这也是天下众多的伊尹墓之一,可见伊尹确实受人尊敬。明代,曹县知县范希正在伊尹墓前重修伊尹祠,祠为三进院落,历代立碑碣数十通,“文革”期间被破坏,后民众募资重修。以伊尹生日为期,这里每年阴历二月二十一会举行庙会,庙会上唱戏娱乐,苏鲁豫皖近万人蜂拥至此祈求平安。 菏泽曹县一带地处延续三千年仰韶文化的东边缘,又位于延续二千年大汶口文化的西边缘,包括有莘国在内的众多先民在此长期繁衍生息,发展出灿烂的文化。据调查考证,整个菏泽境内,现存有三百余处上古先民的生活遗址。 莘冢集遗址被认为是昔日有莘国的历史遗迹。这处遗址位于曹县县城西北十八华里,当地旧县志载:“夏本有莘国,伊尹耕此,与陈留莘城为兄弟之国。” 1976年和1979年春,当时的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磨制骨器、轮制陶器和石铲、石镰,另外,还有大量的鱼刺、螺壳和少量的兽骨等。 莘冢集遗址包含大汶口、龙山、商代、周代四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其中以龙山文化层为最厚,出土遗物亦最为丰富。从发掘情况来看,该遗址上层是先商文化堆积,约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下层发现了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大汶口文化类型的堆积物。由此可以推断,这处遗址在商代早期仍然是一处繁华的地方,或许,伊尹的青少年岁月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至于后来为什么有莘国人会举族搬家,如今已经很难弄清,但自然条件恶化无疑是个重要原因。 上古时期,这片区域相对平坦开阔,土地肥沃,确实适合人类生活,但是这里的“硬伤”也很严重:河流众多,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到了金、元、明三代,洪水把菏泽一带的四泽八水全部淤塞填埋地下,在地表已无任何痕迹可寻。高原黄土随黄河水一次又一次地掩埋着这片区域的上古文化,使两汉遗迹埋在地表以下八到十米处。 不难想象,在先秦时期,人们生活在这里,多么容易遭受到洪水的侵害。再加上战乱、政权变动等因素的影响,有莘国人不得不舍弃家园,逐渐西迁。 三、考略 《世本》谓:“鲧取有莘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高密即禹。《鲁连子》 谓:“舜耕历山而友益,舜陶河滨而友禹。”可以看出禹母族之居处有莘,应近于舜 陶之河滨,禹在此地或附近活动,舜才能友(结识)禹。河滨,传统说法在定陶西南 十里之河滨寺,而曹县西北十八里莘冢集与此相邻,村有莘国故城遗址、莘仲君墓, 与舜耕之历山(鄄城东南) , 渔之雷泽(鄄城东南),就时负夏(濮阳),都蒲坂 (长垣),卒鸣条(封丘)地皆相近,为夏之有莘国。 ◎ 《楚辞·天问》有:“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何乞彼小臣?唯吉妃是得。”《孟 子》 曰: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吕氏春秋﹒本味》记:“有 (按:即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故命之曰伊尹……汤于是请取妇 为婚,有氏喜,以伊尹为媵送女。”曹县景亳故城近此有莘,故汤聘有莘氏女,而得 伊尹。伊尹为有莘氏媵人(男仆),以滋味说汤,后复躬耕于莘野,成汤三聘(一云 五聘,见《史记·殷本纪》),至亲身驾车迎之,伊尹再入亳为汤相。 ◎ 此有莘国近邻 之亳,非曹县景亳无以当之。他处称亳者未见既与此有莘国相邻,且又与舜、禹之居 相近的。 此有莘今名莘冢集,遗址甚大,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有莘仲君墓、伊尹 祠、伊陟祠。 ◎ 《左传·昭公元年》有“商有莘、邳”反叛的记载。此莘初为有莘国, 后为商汤的妻族、伊尹的故国,在仲丁继位迁都后外壬即位时反叛。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晋、楚城濮之战,“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师”,“晋 师陈于莘北”,杜预注:“故国名”。《山东考古录》谓:“晋方灭曹而南救宋,遇 楚师避之三舍而次城濮,唯此莘国为宜。”楚人攻晋,自莘北(莘冢集北)而至城濮 (今鄄城县临濮集)为晋退避之里程,二地间距离正为九十里。(按:“退避三舍”, 即晋人避让楚九十里之程)。《续山东考古录》有“莘国故城,在曹县北十八里,今 莘仲集。《孟子》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春秋》城濮之战,晋侯登有莘之墟;又,晋 师陈于莘北均在此。”又有以“作战形势论之,晋已伐卫入曹,楚则围宋未下,晋应 由曹南下,以解宋围。楚必自宋北上迎战,以救曹、卫。会战之地有莘,自在曹宋两 国之交,当以曹县莘墟附近为是”。台湾学者程发轫在《春秋左传地名图考》中引顾 栋高谓有莘之虚“在今山东曹县北十八里”。《元和郡县图志》记:“莘国故城在济 阴东南三十里。”济阴旧址在今曹县韩集镇堤上范村,莘冢集正是在此东南三十里左 右。 ◎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经学大师、济阴人邢昺求知曹州故乡,宋真宗破例 许之,真宗祭泰山,根据邢的请求,车驾驻跸曹州(今曹县北境堤上范村南),过有 莘之伊尹庙,写《伊尹庙碑赞(有序)》(按:明清《曹县志》均载),云:“旧礼 攸存,明祀新享,朕因驻跸,永用怀贤”,“成汤之仁,溥率来宾。阿衡之忠,天辅 成功,民难既平,嘉谟实真。王室不衰,大训可知。蘋蘩之祭,传于永世。金石之刻, 表予褒德。” ◎ 以上足以证实,禹母之有莘、汤妃之母家、伊尹之耕莘野、晋侯登之莘墟均属一 地,即古有莘国,在今曹县西北十八里莘冢集。 ![]() ![]() 四、变迁 ![]()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秋天,一个充满着收获和希望的季节,同时也是一个最适合旅游的季节,也许正是这份舒适让我们迫不及待,融入大自然演绎的秋景、秋韵之中,一起去感受浪漫唯美的秋天,那么,你准备去哪里旅游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合阳,来看看这些美丽的旅游景点。 ![]() 合阳县,古称“有莘国”,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北部,隶属于渭南市,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2万亩。 合阳县平均海拔为721米,年平均气温11.5℃,降雨量为553mm,昼夜温差大,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和国家级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县,小麦、苹果、红提葡萄、奶畜、水产、红薯、生猪等特色农产品享誉西北。 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封支子于莘(今合阳),称“有莘国”,简称莘国,上属雍州,商代因之。西周时,有莘国改属畿内陆。 1 洽川风景区 ![]() 在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怀抱里,有一颗明珠,这就是陕西省洽川风景名胜区。洽川,位于渭南市合阳县城东20公里的黄河二级台地上,总面积165平方公里,素有“小江南”之称,是我国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型湿地、著名的自然风景名胜区。 ![]() 2 合阳福山 ![]() 福山福山景区位于合阳县灵泉村附近,福山的地貌十分特殊,整座山就像一只翘尾东行的大蝎子趴在沟壑中,所以当地人形象地称它为“蝎子山”,民间有“聚宝盆、福寿山,蝎子趴在盆中间”之说。 2001年航拍洽川景区时,从没来过洽川的拍摄人员开始还担心在空中找不准福山,可是飞到这里,一眼就看到一只祥云缭绕、活灵活现的大蝎子,他们马上认准了这就是福山。 ![]() 3 罗山寺塔 ![]() 罗山寺塔又名岱堡塔,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和家庄镇东马村西南,此塔建于晚唐,据今已有1500多年,是陕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同时也是渭南市10大最佳旅游景点之一。 4 洽川生态园 ![]() 洽川生态园位于合阳县洽川风景区黄河南滩,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是洽川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区内陆势平坦,园区东部和南部保存有几片完整的黄河生态湿地,湿地内芦苇生长茂盛,水草丰富,芦荡内栖息着灰鹤、白鹤、野鸭、天鹅、鸳鸯等20余种珍稀鸟类。 ![]() 5 处女泉 ![]() 处女泉原名东鲤瀵,又名伏鱼泉,《合阳县全志》等地方志中多有记载,但多年以来一直没于黄河之中,使人难识庐山真面目,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东雷抽黄工程防护堤,逼黄河水改道东移,处女泉才重新显现出其身姿。 ![]() 6 武帝山 ![]() 武帝山系梁山西峰,因峰顶建有汉武帝祠而得名。武帝祠曾在明万历四年遭到损坏。1998年春,群众自发投工捐料,整修了南天门和献殿、重塑了武帝像,并对上山道路进行了全面整修。武帝山翠柏苍苍,古柏极多。武帝祠东侧一株古柏,粗可几搂,远望如同蹲狮,故名“狮子柏”。山顶建有玉皇庙、娘娘庙、三圣母庙等。 ![]() 7 陕西徐水河国家湿地公园 ![]() 陕西合阳徐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横贯县境北部,为黄河晋陕段南北向宽阔河谷右岸黄河一级支流,西北起渭北黄土高原黄龙山系的皇甫庄林场上马西,东南至百良镇岔峪口,与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相接,全长36.4公里,总面积1386公顷。 ![]() 8 天合园 ![]() 天合园在2009年6月,被省政府确定为陕西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天台园就在合阳县的主城区。天台园南北长380米,东西宽180米,总占地面积102亩。 ![]() 天合园庄严肃穆、恬静怡人,亭阁廊堂交相辉映,山水园林曲径通幽。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双拥”宣传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红色课堂;已成为县城广大市民休闲、健身、娱乐、游览的理想去处,是合阳县城市建设的新名片。 ![]() 来源: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