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台

 黄山五星 2022-03-14

“常熟老地标”之十二——

                                                     读书台

高树幽壑,怪穴危崖,鸟呜迭翠,泉滴寒潭,这么一处真山真水的绝佳地,缩龙成寸为亩半小园,就隐伏在车水马龙、华厦高楼的一隅之地。

六千年前造字仓颉的祠堂,三千五百年前良相巫咸的碑亭,还有三百年前状元题匾的游文书院,这么一团揉和在一起的远古气息,荡漾进近在咫尺的石梅小学稚嫩的读书声,就漫衍开一片生机盎然的文化气象。

这就是我们常熟独具一格的小园——书台公园。如果以它为圆心,以半径二百米划个圆,那常熟许多重要的文化景点:辛峰亭、言子墓、仲雍墓、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美术馆,就都在它的圈子里。这些景点,都在城市的显赫位置矗立着,唯有这个圆心,却藏匿在山野丛林间。

当然,园中最核心的部位,就是读书台。

读书台,相传是一千五百年前,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读书的地方。也许,正是此一方袖珍形的真山真水,才使皇太子选中这个台地,作为他修身读书之地。当然,就是因为太子在这儿读书静思,才使此地成为文化气息绵延的厚重之所。

毕竟相隔一千五百年了。当时的读书台究竟是什么样子,已无从考证。即使以现在虞山十八景之一“书台积雪”为原型的读书台,从有史记载的重建到如今,也已有五百年了。

那是明朝弘治年间,常熟先后有两位知县杨子器、胡巍,打听到常熟城西有个道观叫致道观,观的东北边有昭明太子读书台的遗址。他们就沿着致道观的廊庑向右走,到头后再在荒野山径中向东北方向跋陟几百步,终于在松竹深林中寻觅到读书台的遗址。但台上的建筑久已塌废,于是他们就重新构筑书台和台上的亭子。

但过了二三十年亭子又毁了。到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又有一个常熟知县叫沈弘彝的任满将去职,临行前他周游一番邑内的古迹,登到读书台上时看到的是一片残砖碎瓦。即将离任的县官很感慨,就拿出自己的薪俸,重修读书台。这次的读书台筑得很坚固,亭柱都用整根石条构架,从下到上又筑实磴道石阶。亭内刻石《读书台铭》《重建昭明太子读书台记》嵌砌壁间,又让人绘出昭明太子的画像镌刻在亭内石碑上。到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当时的苏州知府,后为乾隆军机大臣的满族人觉罗雅尔哈善重书“读书台”碑,置于书台亭壁正中。我们现在看到的读书台,基本就是明朝嘉靖年间的遗构。但除了壁间的两块石碑,亭子四角的矩形石条,其他构架可都是修换过的了。

其实名为“昭明太子读书台”的,在江南有好多地方。浙西天目山有太子庵读书台,镇江的招隐山、句容的茅山都各有昭明太子读书台,安徽的当涂居然有昭明太子读书台两处,南京就更多了,竟有四处太子读书台。至于叫昭明太子读书处、文选楼的地方就更多了。这其中的真伪姑且不论,但至少可以说明,这位叫昭明的皇太子,是位极喜读书,又爱云游四方的好学之士,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这就要从太子所在的梁朝说起。

一千六百年前,梁朝定都现在的南京,其开国皇帝萧衍,是位少年胆识过人,中年政绩显著,晚年痴迷佛教的奇特皇帝。在他的倡导下,梁朝的文化事业达到了东晋以来最繁荣的阶段。萧衍在36岁时,立王子萧统为未来继承皇位的太子,就是上文所说的昭明太子。不过这位在一周岁后就立为太子的萧统,长大后“不为皇储重佛教,甘为隐士理遗编”,在博揽群书之余,就一心招募饱学之士,广集古今典籍,亲自选编《文选》。

在梁朝之前,历朝历代的选集型诗文集太多太滥,读者难以抓住要领。萧统“删汰繁芜,菁华毕出”,亲选《文选》三十卷,又名《昭明文选》,共选录东周至梁朝八百年间130位知名作者的诗文752篇。这部《文选》大大方便了以后读者的阅读和学习,即使到明清以后,《文选》学仍久盛不衰。在历朝历代的文人中,《昭明文选》的影响力极其深远。

而我们常熟的读书台,从有最早记载的元代常熟市志开始,就一直记录为就是昭明太子萧统,在这儿读书学习、整理文选的地方。为了证明这一点,650年前的元代常熟市志还举出了有力的证据,说是常熟的《招真治碑记》,就是萧统太子给写的。这个证据被历代有关史志所援引,直到如今,仍是昭明太子在常熟读书理文的一条论据。

这就又扯出了招真治的事由。招真治,是一个道观,就是上文提到过的致道观,直到上世纪中期,由招真治改名的致道观仍在常熟城西地区留有许多遗构,包括老虞山十八景中的一景“星台七桧”。它是在梁朝天监年间,由汉天师十二代孙张道裕所建的、在当时很有影响的著名道观。《招真治碑记》记述了这所道观始建情况和得名的由来,其中歌赞常熟自然风光的“高岩郁起,带青云而作峰;瀑水悬流,杂天河而俱会”、“远望仲雍而高坟萧瑟,旁临齐女则哀垅苍茫”等碑中之句脍炙人口,传诵不止。昭明太子写得出这样贴近常熟的美文,说明他来过常熟,并在常熟耽过一段时间。

但也有史载记录,说《招真治碑记》是梁朝的简文帝写的。理由是在招真观建成后,简文帝曾亲赐玉案、钟各一件。而且昭明太子一生笃信佛教,似乎不会给道教唱赞歌,而简文帝萧纲则除精通文学外,对阴阳五行等道教领域的知识也很研究。

依笔者看来,不管两人中是哪一位写的,反正这块碑记对证明昭明太子与常熟有縁是有说服力的。因为昭明太子萧统与简文帝萧纲是嫡亲兄弟,萧统在三十多岁就病亡,没能登上皇位。是他的亲弟萧纲继任太子,后继承皇位为梁简文帝的。即使不是萧统写的,那萧纲纪念兄长,爱屋及乌,为兄长曾读书理文的地方写些纪念文章不也是情理之中么?

“六朝寸土何曾保,输与昭明有数椽。”这是现在的读书台亭子中,汪瑞章先生书写的清人咏读书台诗句。朝代更迭,帝王如烟,只有这读书遗址,在萧太子走了一千五百年后还遗世独立。

不过这常熟读书台和萧梁之后人,以后倒也并不是毫无瓜联。常熟的近代著名书法名家萧蜕庵,人称“江南第一书家”,他和两位兄弟萧阮生、萧盅友,祖上自元代迁居常熟,被公认是昭明太子萧统的后裔。两朝帝师翁同龢曾赞誉萧家三兄弟为“兰陵峻望”,就是有力的佐证。这个“兰陵”,是南北朝时的古地名,指的就是现在的常州市武进县一带,为梁朝皇帝萧衍的故里。翁同龢称萧氏三兄弟为“兰陵峻望”,可见他们的祖上来自兰陵望族的事实不是虚构。

如今的读书台,可是旧貌换新颜。它于1982年11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其四周所植枫香、榆、榉、朴、栎等树,都是数百年之古树,近年又增植腊梅、杜鹃等艳丽花木,景观层次更为丰富。台后下临空谷,浓荫掩映之中,焦尾泉泉水清洌甘醇。台前之下则为百年老校石梅小学的过道,不知多少莘莘稚子在昭明太子石像下读书成长。而台上亭中,是常熟市民饮茶闲聊的绝好去处,捧着一壶绿茶,品读读书台亭前的那副楹联:“五六月间无暑气,千百年后有书声”,那味,不是更醇更浓么?

萧蜕庵的后辈,呵,应该也是昭明太子的后人,仍有居住在常熟的,他们就在离昭明太子读书台不远的西门老城区,过着平静的生活。闲暇的日子里,他们也会来到读书台上么?如果你有兴趣,我会领着你去找他们聊一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