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龙八部中的大燕国有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历史

 茶香飘万里 2022-03-14

 金庸先生史学渊博,兼之文笔磅礴,在其风靡天下的巨著《天龙八部》中粗笔勾勒出沉寂旷久的大燕国,并将联结江湖与江山的力量、实现复国的使命抛给了燕国王室后裔慕容复。

天龙八部中的大燕国有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历史


大燕国复国,在北宋时期无疑是个伪命题,更何况将复国的希望寄托在野性生长的江湖力量上,这不啻于魂赴太虚幻境,寻访镜花水月。但是,金庸先生因云烟缥缈的大燕国而抽取出一个飘逸温美的慕容姓氏,敷衍成文,遂成绝响,而热衷于金庸先生文字者又因传奇慕容的公子世无双而留意于尘封苍莽之中的大燕国,这无疑是一段人间佳话。
虚构的慕容复汲汲于复兴大燕国,那个大燕国究竟是什么样的?回望历史,我们应该知道,那个大燕国就是隆兴于东晋十六国期间的三燕。
一,传奇慕容与煌煌三燕的缘起

所谓三燕,其实是前燕、后燕和北燕的简称。前后燕是由鲜卑慕容部建立和隆兴的。鲜卑慕容部是东胡部落联盟的一个分支,曹魏初年,首领莫护跋率部迁入辽西,因为追随司马懿征讨公孙渊有功,被朝廷封为率义王,并开始在古朝阳建城。莫护跋可谓是西晋宣帝司马懿的从龙之臣,因军功而封爵,奠定了后世的基业。
慕容部的得名,似乎是妙笔天成的神来之笔,其中隐约着温暖的诗意。当时,中原人通常都戴着一种叫作步摇冠的帽子,莫护跋想来也是一个时尚达人,自己也弄来戴了一顶。于是化风成俗,戴步摇冠在部落中蔚然成风,因为步摇与慕容音近,莫护跋索性为自己取了个慕容焉的名字,整个部落便也冠以慕容,慕容部的汉化也自此润物细无声地推进下去。
鲜卑慕容部的兴盛几乎与西晋定鼎同步,因为莫护跋有追随司马氏南征北战之功,加之莫护跋的后人深谙韬晦,即便是在慕容皝手创前燕的时期,也遥封司马家的晋王朝为尊主,而且在投桃报李中,晋王朝对前燕也予以了册封,由此在道义上并无太大的瑕疵。

天龙八部中的大燕国有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历史

莫护跋之后就是慕容廆。慕容廆为鲜卑慕容部首领,任辽东公,其子慕容皝,慕容皝始建前燕。鲜卑慕容兴起的时代正是五胡乱华、东晋偏安、十六国各争雄长的时期,那个时代金瓯毁弃,失鹿于野;那个时代枭雄云起,挥鞭问鼎。
慕容皝以其雄俊刚毅、富有权谋策略被册封为世子。自古豪门深似海,慕容皝能够以第三子的身份蹿升到世子的地位,其权谋手段可见一斑。至于传说的眉骨隆起,帝王之相,不过是好事者穿凿附会罢了,这种编史中的神话笔法从司马迁的《史记》肇始,其后累累不绝。慕容皝应该庆幸自己生此茫茫乱世,而且他也把握住了时势造英雄的绝佳机遇,提兵杀伐,逐霸沙场,于公元337年十月称燕王,史称前燕,与公元341年迁都柳城之北、龙山之南,并大破高句丽,收为属国。
慕容皝自然是一时的风云人物,其武略可谓是当时的翘楚,在武力争天下的大棋局中,在铁马金戈就是绝对资本的强梁乱世,能够偏安一隅已经不易,若是还想剑指天下更加势如登天,慕容皝其兴也勃,一 飞冲天,毫无疑问在杀伐四方上独擅胜场。

慕容皝虽然经略四方,用刀锋创造辉煌,却依然有着很深的人文怀抱,关照农耕炎凉,所以劝农桑;关注文化传承,所以建东痒。所谓痒者,学堂之谓也。比如我们说到北京大学,就会联想到煌煌上痒。
耕读传家,始终是华夏故民的理想生活状态,鲜卑人慕容皝对此不仅接受如怡,而且尝试着身体力行,这一点不仅有人性的温度,而且有道义的深度。

二 慕容儁横空出世,问鼎中原

天龙八部中的大燕国有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历史


慕容皝的子嗣不少,然而称得上英果类我的好儿子只有两个。一个是壮怀激烈却英年早逝的二子慕容儁,一个是谋深计长却大器晚成的五子慕容垂。
史书中有一些看似闲笔的细枝末节,其实往往深意存焉。关于慕容儁就有一些闲笔记述,在其出生前,其祖父慕容廆说过,我积累了福德仁义,子孙当拥据中原。在其出生时,慕容廆又说:小儿骨相异于常人,基业后继有人。这些记载与康熙评定少年弘历如出一辙,从中我们至少探究到,慕容儁深受其祖父的器重,可谓天子骄子。
史书记载慕容儁“姿貌魁伟,博观图书,有文武干略”,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得到当年慕容儁雄姿英发的风采和兼资文武的才具。公元348年九月,慕容儁以燕王世子的身份承继基业,一段华彩纷呈的历史在两年之后题写于时空的卷轴之上。
慕容皝开基创业,虽然有并吞中原的伟志,却天不假年,黯然化入风尘,慕容儁本为守成之主,却致力于纵横天下,收拾山河一片。这种阔大的器藏,在二代之主中并不多见。收拾山河,自然马上得之。冷兵器时代,战争是史诗的主题,江山是史诗的母题。慕容儁要书写属于自己时代的史诗,没有任何选择地要将战争置于掌上,将江山纳入袖中。
入主前燕王朝的第二年,慕容儁挥师中原,攻下蓟城,并迁都于此。据考证,当时的蓟城就是如今北京的附近。很多年前,有人对我说,历史上第一个将都城定为北京的就是前燕慕容儁,此说是否准确,只能留待博望之士推敲定案了。又二年,对自己的丰功伟业有些志得意满的慕容儁悍然称帝,将自己推向了与名存实亡的东晋一争短长、令天下各种割据势力同仇敌忾的风口浪尖。
前燕王朝由此自说自话地变身为前燕帝国,现在论及此事,我们不能不为被沙场争雄的胜利冲昏头脑的慕容儁唏嘘不已,在形势晦暗未明、天下分崩离析的背景下称帝,绝对是一招昏棋,所引来的只是道义和兵戈的双线夹击,除此便是一梦红楼的虚妄和恨水东流的苍凉。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神游八荒、魂接千古,我们应该让这个老乡亲读一读朱元璋的发迹史。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在元末的乱局中最终统领山河,无非是贯彻了老秀才朱升给他的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洪武对这个同姓老夫子的评价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斯言果真绝非浪予。
客观地说,慕容儁之所以成不了后世的朱元璋,并非仅仅是缺少了谋略无双的朱老夫子,究其实质还是审时度势的心智与目光太浅、包举宇内的胸襟与定力不足。北地多慷慨悲歌之士,雄武彪悍,却屡屡为他人所用,难以自主成就大业,似乎就不言而喻了。
慕容儁说到底还是一个人杰,所以我们不妨听听后世评价他的声音。房玄龄是个智者,有唐一代第一名相,他的声音能够让历史为之动容。他在《晋书》中写道:“宣英文武兼优,加之以机断,因石氏之衅,首图中原,燕士协其筹,冀马为其用,一战而平巨寇,再举而拔坚城,气詟傍邻,威加边服。便谓深功被物,天数在躬,遽窃鸿名,偷安宝录。犹将席卷京洛,肆其蚁聚之徒;宰割黎元,纵其鲸吞之势。使江左疲于奔命,职此之由。非夫天厌素灵而启异类,不然者,其锋何以若斯!”
房玄龄是个厚道的人,但是在最后两句话中吐露自己的不厚道。慕容儁的确是鲜卑人,并非中原人士,但是他也绝非异类,不过房玄龄还是认识到,慕容儁争雄天下的锋芒的确无人能挡。

天龙八部中的大燕国有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历史


突然想到了金庸先生写过的话:“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倚天不出,谁与争锋。”也许是因为慕容儁与朱元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样起自一隅而图天下,同样处身乱局而平四方,结局不同,我们不想再编派前人,只能慨叹自古天意高难测。

三 ,慕容垂复国的前尘往事
演绎过沉雄历史、锻造过耀亮文化的人物终究要老去,凭一己之力将前燕打造成帝国的慕容儁过早地走上英雄暮年,年仅四十二岁的生命在烟雨中凋谢成泥,在其身后前燕帝国迅速步入其亡也忽焉的穷途末路。

山河依稀,云烟如旧,经年之后,已经复国称帝的慕容垂才回归故土。巡视着昔日宫城的陈旧建筑和新发草树,他的心境大体上可谓悲辛咸集。
慕容垂原名慕容霸,曾经深得其父器重,也因此而深得其兄慕容儁的猜忌。前燕到了慕容儁逝世,已经江河日下,渐渐听得到凄楚的丧钟。其兄虽然龙驭宾天,慕容垂的处境依旧异常尴尬,薄冰处处,深渊重重。我们翻看史书有关慕容垂的记载,惊异地发现,他的前半生总体上都处于这种常人难以从容度过的危机四伏、猜忌丛生的生死劫中。
历史多存在吊诡之处,慕容垂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他人篱下竟然是他赢得生命前半期至为辉煌的一战所致。这一战终结了历史很著名的恒温北伐,也阻挡了恒温篡晋自立。恒温在历史上要更有名气,在东晋权臣中可列为班头。此人平生善于用兵,征伐四方胜多败少,而最重的一次失败就是慕容垂所赐。
恒温北伐以慕容垂斩杀三万头颅而终结,慕容垂在故国多年隐忍战战兢兢的生涯也随之终结。一战功成,功高盖主,历史的曲折笔法在此又一次发作,因前燕权臣和王后暗通款曲,构陷迫害,加之小君主暗弱颟顸,慕容垂潜行逃逸,远离了故国的潇潇草木,形成了长达十数年的销魂阔别。在他去国之后,前燕为前秦所破。
当时前秦苻坚威加海内,高歌大风,慕容垂别无选择只能投奔依附于这个曾经的宿敌,苻坚是个做大事的人,做大事的人通常有大胸怀,所以慕容垂在前秦得到了殊遇。然而人性中的一些阴暗和卑劣远在天涯海角也逃无可逃,避无所避,得到苻坚殊遇的慕容垂又遭遇了心思更细腻、手段更完美的劲敌王猛。王猛其人为人所诟病的地方正是人性中最恶劣的睚眦必报,虽然贵为前秦宰相却毫无宰相的气量。

天龙八部中的大燕国有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历史


号称史上最完美的金刀计就发生在慕容垂和王猛之间,这两个都有着森严壁垒和深沉谋略的主角在天埋伏、地埋伏、十面埋伏的朝堂斗智斗勇,最终慕容垂棋输一着,因为儿子的愚蠢而中了王猛设下的金刀计,不能不再次重复韬光养晦、假痴不癫的当初故事。
历史不仅吊诡,而且充满了悬念。苻坚自以为已经具备一飞冲天的本事,加之机谋已成的慕容垂的进言,极为轻佻地地下了一招大棋,攻破东晋,一统河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一场闹剧在肥水粉墨登场,而慕容垂深沉的背影已经悄然投射到北去的黄尘古道上,他冷厉复杂的目光也隐约在北地的血色夕阳中。
历史上的所有悬念都成就于漫长的蓄力和突发的机遇,借着中原一片混乱,各方无暇他顾,慕容垂成功复国,史称后燕。
慕容垂复国称帝之后,终于从深自韬晦的泥淖中脱身,也终于能够一逞平生志向,跃马关山,挥鞭天下,整理山河,经过艰苦卓绝的南征北战,败前秦,犯东晋,破高丽,陷翟魏,灭西燕,威震关东,整合鲜卑,几乎回复了父兄打下的基业,在惜字如金的史官笔下留下了激越凌厉的纪录。
深谋远略、精于长线布局的慕容垂并非在此生没有败笔,在他垂暮之年,远望着残阳被南去的雁影摘下,在他已经不容易再起波澜的心底,一定会为三件事充满遗憾。
第一件事,前秦破前燕的时候,他介入其中,随前秦兵马攻打故国,这是他抹不去的历史污点。
第二件事,他虽然殚精竭虑整合鲜卑各部,但是拓跋部已经悄然崛起,其势如同燎原之火,这是他的帝国最大的威胁。
第三件事,他将自己的子侄分封为王,领兵征战各方,这些子侄都是领一时风云的人物,这是他的基业分崩离析的绝大隐患。
历史最终证明,他不仅创造了了后燕的开局,也猜中了后燕的结局。
慕容垂是在平生最后一次战斗中魂归离恨天的,这场战斗发生在后燕与拓跋部的北魏之间,后燕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也赢得了慕容垂生命最后的辉煌。

四 ,北燕的风雨历程

慕容垂英雄了得,深具韬略器藏,然而在择立接班人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个致命的错误要了他苦心经营的大燕山河的性命。慕容垂星陨之后,其四子慕容宝即位。慕容宝是个文化人,史载擅长文学。文化人当君主本来没有什么大错,比如说曹魏的曹丕就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文学与政治两手抓两手都很硬,但是文化人的优柔寡断、轻信自负在成为君主之后就成了大错。慕容宝其人天性还很薄凉,好严刑峻法,逼死继母,废立太子,终于玩火自焚,被更加天性薄凉的舅父兰汗骗回龙城老家,仅仅一个甲士就把后燕二帝从活人变成死尸。兰汗弑其主,篡其位,一部并不精彩的宫廷闹剧完成了江山易主。
最惊心动魄的沙场争雄其实在朝堂,最霸绝天下的十面埋伏也在朝堂,经过为时很短却反转不断的几个轮回,汉族人冯跋踏着一路艳若桃李的鲜血登上了大燕王朝的第一把交椅。这一路惊险不绝,也惊喜不断,满足了后人对宫廷大戏的所有想象。
冯跋是个汉人,成长于古朝阳这个地方,在慕容熙击杀兰汗复国之后,他与慕容宝的义子慕容云又击杀了慕容熙,推举慕容云为王,慕容云被宠臣所弑之后,他借着平定叛乱的时机以及由此带来的威名完成了华丽变身,史称北燕。
历史之所以称冯跋所建的王朝为北燕,源头还在慕容宝不审时度势,欲奋其父的余勇,妄自出兵征伐其时已经做大的鲜卑拓跋部所建的北魏,一战败北,后燕被拓跋部的长刀一分为二,随慕容宝出征的叔父慕容德眼见大势已去,三十六计中,他选择了最没骨气也最彰显韧性的走为上,轻骑夜遁,雪满弓刀,这一跑就到了山东地界,擦干血泪,毫不犹豫地自立为王,也建立了一个大燕国,全盛时期的疆域辖山东江苏大部史称南燕国。
北燕兴起其实已经到了王气黯然收、曲终人须散的没落时间,冯跋虽然纵横捭阖,却大厦将倾独力难支,沧海横流再无英雄仗剑挽狂澜了。
总体上说,冯跋这个汉人还是有些人文情怀的,提倡节俭,整肃吏治,劝课农桑,建立太学,虽然没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恢宏气象,却有着令人欣喜的人性温度和令人激赏的民本气度。前后燕两代雄主慕容儁、慕容垂兄弟玩的是刀尖上的智略,而后燕冯跋玩的是笔头上的权谋,其中的是非优劣难以判定短长。
冯跋在位时间不短,整整二十二年,他取的年号为太平,现在我们回望那段历史,虽然沉寂,却的的确确做到了太平无事,这种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和策略,纵然缺乏进取,风轻云淡,但是在较长的时段里促成了地方繁荣,积累了民间的财货,也涵养了地域的文化生态,刺激了人间烟火的繁衍生息。
古人评定一个人物的功业,其中一个是事功。冯跋在武功上乏善可陈,在事功上却有所作为,而且难以为历史的风沙所湮灭。

天龙八部中的大燕国有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历史


冯跋得位不正,这也许是他心底最重的隐痛,所以他选择了近乎西汉初年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这种策略能够成就治世,却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和陷阱,尤其是天下纷乱的时候这种策略由于缺乏攻击性,所以脆弱到不堪一击。
冯跋身死,人亡而政息,这个时候东晋十六国已经落幕,南北朝对峙的凶险大棋已成定局,鲜卑拓跋部所建的北魏开疆拓土,即将迎来雄才大略的孝文帝入主中原,不思进取的北燕无可避免地要被岁月的泥沙裹挟而下。
风云三燕的绝唱在不久后响起,三燕大地眼见着大厦倾塌,眼见着北魏的虎狼之师踏破关山,猎猎西风,漫漫黄沙,淹没了曾经的气吞万里如虎,也撕裂了曾经的无数澄澈河山。
公元436年,国祚二十九年的北燕为北魏所灭,百年三燕成为过眼云烟,一轮新月寂寞地守望着繁华散尽的故城,往事永不再来。

五,关于三燕的评论

现在我们有一个疑问需要解读,那就是慕容父子兄弟都是一时人杰,初时挥戈四方,试锋天下,望风披靡者不可胜数,北面称臣者俯拾即是,燕地猛士何其壮哉,铁蹄踏处无人敢逆锋芒,帷幄筹策何其深矣,旌旗所到何方不称铩羽,然而三燕兴替,白驹过隙,国祚匆促,大星迅忽,风云百年,终而烟灭,不仅定鼎天下壮志难酬,甚而赓续社稷亦成黄粱。
这个疑问已经成为千年浩叹,至少在我们拣取那些风尘记载的时候心中竟是无限苍凉。西汉贾谊有书生意气的过秦论,晚唐杜牧有自抒胸臆的阿房宫赋,倘若他们审视三燕兴替的历史,不知会有怎样的议论风生,留下怎样的唏嘘文稿。
首先,东晋十六国的乱世给了三燕雄起的机遇,也限制了燕地猛士驰骋纵横于天下,在各方势力割据的形态下,席卷烽烟,囊括宇内,绝不是有梦想就会有未来,五胡乱华之后应运而生的各地霸主事实上都非等闲之辈,套用曹操曾经说过的话,谁人不想称王,哪个不想称孤。慕容父子兄弟既乏一枝独秀的上佳天时,又无碾压各方的绝对实力。
其次,鲜卑慕容部长于攻杀战取,马上纵横无人敢与争锋,却疏于文治,马下治天下守社稷的先天缺陷难以克服,所以慕容儁和慕容垂兄弟都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历史诟病,而且他们事实上没有长远的战略擘画,也没有恒定的战略定力,悍然崛起之后不问形势、不思后果,迅速称帝,将天下的锋芒集于自己一身,虽然蹄疾,却难步稳,在乱枪打死出头鸟的铁律和宿命统摄下兴衰倏忽。
再次,三燕发迹隆兴于柳城,为了一统中原迁都他处,本来并无不妥,然而三燕群雄却忽略了巩固的根据地建设,杀伐四方夺下无数河山,却疏于管控,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节制和联结,导致所攻陷的地方处于朝秦暮楚的尴尬境地,所以三燕真正的领地仅仅在老家一带,就如同如今的暴发户一样四下投资,谋求多元发展,却没有主体经营版图。
最后,鲜卑各部绝非铁板一块,而且慕容家最好内斗,在慕容垂晚年,处理内乱已经谋夺了他绝大的精力,在其死后,慕容家的内乱更是演变成泼天的大祸。
往事越千年,梳理那段历史很难做到精准,我们的评说难免存在主观臆断,好在历史在某些方面还是够宽容的。
来自彼岸的风拂过山河,我们似乎听到宽厚的笑声,这让我们心生温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