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国企业家周苍柏:临终前捐亿万家产给国家,死后葬在八宝山

 旧时楼台月 2022-03-14
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自中国步入近代以来,迎面而来的从来没有任何包容和欢迎,放眼望去只剩下满眼的屈辱和不平等,因为自身国力孱弱和外来资本势力的肆意横行,所以导致中国的近代史其实更像是一部屈辱史。

有道是“民族兴亡,匹夫有责”,面对西方外来势力的武力侵略和血腥殖民,历来就有无数的爱国主义者一直奔赴在救亡图存的路上。

周苍柏老人于1888年出生于湖北武汉,是近现代湖北地区难得的爱国实业家,这位周姓老人的平生就像父辈给他的取名一般“苍劲有力”,而他本人就像是一颗苍茫有劲的柏树,无论时代风暴如何斡旋民族磨难如何艰难,他也依旧用挺直的身板扛起了时代爱国主义的旗帜,是近现代所有中国人都为之学习的爱国主义榜样。

周苍柏的祖父两辈以经营机器制造厂为生,他的父亲周韵宣更是当时武汉三镇之一汉口洋行(鼎孚洋行)的创始老板,因此对于拥有着如此优渥家庭背景的周苍柏而言,他绝对可以算得上是当时时代为数不多的“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少东家”。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这份独具优势的身份背景,才使得他之后有更大的能力为国家捐献黄金。

上个世纪末前后,因为近代民族爱国工业的发展,湖北武汉当时同样是国际比较知名的大都市,它的绚烂繁华虽不及东方魔都上海,但论起民族工业的分布和近代新式思潮的传播,武汉绝对是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模范地区之一。




从小在武汉这种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周苍柏,一边接受着新式教育另一边也主动吸收了先进思潮,周苍柏的少年和青年时期度过的极为充实,几十年的时间处处都书写着“刻苦努力”的字眼。

尽管他拥有极为优渥的家庭,他完全也可以像其他少东家公子哥那般坐享其成和坐吃山空,可他却用实力在证明和践行着自己的救亡图存的初心,刻苦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家业,也是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17年正值一战尾声之际,已在美国某大学完成硕士学习的周苍柏毫不犹豫奔赴回国,他当时渴望利用自己多年以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经验文凭从政府谋得官职,但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几十个军阀争相内斗,军阀混战的社会乱象让周苍柏不得不另谋救国之路。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以文以政救国道路走不通,周苍柏还可以利用背景优势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于是周苍柏便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家族产业,而且还屡屡任职其他行业的高管,其人生辉煌的时候担任着数家产业的董事长,不少国人只是看到了周苍柏在凭着自己的努力步步向前,殊不知他一直在以救亡图存为奋斗目标。




1926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爆发,时任汉口上海银行总经理的周苍柏听到北伐消息的那一刻,激动地说着“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为了积极支持北伐军队的这次行动,周苍柏最开始便不计报酬地向国民革命军提供了数10万银圆,紧接着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战争形势,他甚至自作主张先行调配了共产国际援助的40万美金。

尽管北伐战争最终还是以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反革命政变而告终,但我们应当深刻铭记住是周苍柏对这次革命的伟大贡献。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周苍柏仍旧不遗余力地投身于援助革命的事业当中,从淞沪会战开始,他先后共援助新四军数百两黄金,而且一直以来都是新四军第5师的军火供应商。

除了援助新四军的数百两黄金以外,周苍柏不仅免费给新四军提供军火武器,更重要的还有不计其数的米面粮油和衣服,这些后勤物资同样也是不计报酬的。

为此民间甚至将周苍柏比作是“新四军第五师的衣食父母”,毕竟周苍柏真的用自己的所得供养着这支人民军队。




新中国成立之际,61岁的周苍柏老人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盛情邀请下,带着妻子走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他们一起在这里共进午餐,周总理在餐会上极大地称赞了这位民族爱国实业家,并且代表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周先生此前费劲心力建造的“海光农圃”交还给了他以作为周家的私产。

海光农圃回到周家之后,周苍柏老人为了感怀党和人民,决心要再将刚刚收回来的海光农圃无偿交付给国家。只不过饱受战乱摧残的海光农圃,已不再具备刚刚建造完成时的那般风光,于是这位已过花甲的老人便用尽了余生全部积蓄投入到了海光农圃的全面修缮当中。

等到1950年海光农圃风光重现之际,周苍柏便将它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当时有人曾估量过海光农圃的价值,堪称是中国史上一次亿万家产的捐赠,当然如果立足于周老先生为国鞠躬尽瘁的价值观来看待这次无偿捐赠的话,那么这块海光农圃堪比无价。

1970年,时年82岁的周老先生在北京逝世,为了感怀老先生对党和人民的革命贡献和建设贡献,国务院甚至亲自出面料理了老先生的后事,并将其葬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