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民国档案】一波三折的县立师范学校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2-03-14
一波三折的县立师范学校


民国建元之初,康平尚无中等学校。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普及教育暂行办法》,改清末学制为初等小学四年,高等小学三年,中学四年,师范本科五年。废除“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倡导平民教育,给全县百姓、地方绅士和教育当局以极大鼓舞,在发展小学教育的同时,感到创办中等学校的必要。在考虑办什么样的中等学校时,根据当时师资不足,知识陈旧的问题,知县赵宗汉,劝学所所长宋克俭与当地绅士共同商定首先办男子师范学校。遂请省政府批准于民国二年(1913年)秋创办了五年制初级本科师范,校址在今康平一中处。

原籍法库、毕业于奉天两级师范本科学校的高庆庸任校长,同样毕业于奉天两级师范本科学校的习文华任学监。后来,习文华、郑世兰、费振翮等都任过校长一职。在本校当过教员的有:杨维翰、刘永春、刘文藻、李景权、王作舟、李树德、刘忠、崔睿宣、马克信、王荩忱等等。

学校设置的学习科目有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矿物学、植物学,以及物理、国文、数学、修身和历史、地理,还有体育、音乐、图画、习字和手工等。招收高等小学毕业生或私塾学习成绩优秀者。首批入学五十三人,到民国七年(1918年),毕业四十三人。毕业生除了留校任教的外,其余分配到县内各小学,充实了师资队伍。

本科师范为五年制,时间有点长。为了快速解决全县师资不足问题,民国四年(1915年)改招三年制简易师范(师范讲习科),招初中毕业生。首期招生二十八人,学习科目与本科相同。本届学生毕业再招收下届学生,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共招收四届,毕业一百二十六人。

早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第三届简易师范生快要毕业时,校长费振翮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简易师范三年制,大大缩短了学生学习年限,能够早二年毕业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对充实康平师资力量固然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近几年问题也凸显出来。简易师范的学生,在小学任教,教低年级能够胜任,教高年级就有那么一点点力不从心了。而且,康平县初中毕业生很少,还按简易师范招生标准招收初中毕业生的话,太难。生源越来越少,师资水平再上不去,康平的教育事业何去何从啊?

看着在秀水书院及儒学衙署旧址上改建的学校,费校长想得很多。光绪八年(1882年),第二任县令张丕绩上任后,建立“县学”,也称儒学,“谕令有子弟者,延师教读”,同时定期召集全县准备应科举考试的生员到县学听课,呈交所作的诗文请老师批阅或学生们互相品评。

到“县学”学习的学生都是在私塾读过几年书的士绅子弟。光绪十一年(1885年),新任县令祥瑞扩大县学,组织成立“书院”。校址(今康平一中)东南有清泉,泉水叮叮咚咚在书院门前潺潺流过,故书院被命名为“秀水书院”。祥瑞自任院长,每周定期给学生授课,学习内容与活动如旧。一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7年)朝廷提出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章,改为“策论”和“时务”后,课程开始有了一些变化。

秀水书院成立之后,由于康平地理位置、经济凋敝和社会时有动乱的原因,学院的教学不但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也随着所任县令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而变化。除了组织成立秀水书院的县令祥瑞外,高喧扬和涂景涛两位县令也大力支持教育。高喧扬上任后,首先捐廉修缮和扩大秀水书院,同时兼任校长和授课教师,“每三五日必亲诣书院,为诸生讲解……”高景涛署理康平后,以“康邑曾有书院,而无力延请山长(校长),自出馆金聘之”。从康平成立秀水书院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为“两等小学堂”的七年中,历次科举考试,共有王模、郑之良、李绍成、信豫、杨维嵩等考为“岁贡”;李绍纲为“恩贡”;郑世兰为“优附贡”;左伯伦、张树勋、郑宗桥、高明文、郭绍基、徐芝振、修云翰等人为“秀才”。秀水书院培养出一批土生土长的文化人,也为后来的康平教育输送了新鲜血液,李绍纲和郑世兰成为民国时期发展康平教育事业的先驱。

徐芝振

现在学校还在原址,能不能像过去一样培养出大量人才?

费校长思来想去,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恢复旧制师范,还招高小毕业生,学制还是五年!周期长了,见效慢了,这个与现实情况背道而驰的想法能实现吗?县教育公所杨森林所长能同意吗?知事李成善大人能支持吗?省教育厅能批准吗?

先不管那么多,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费校长把方方面面考虑周全,提笔给当时的教育公所所长杨森林写了呈文:

“敝校师讲第三级已于本年暑假毕业,自应继续办理,以广应用。惟查师范讲习科本为培养小学教员而设,资格虽属相当,但年限短促,学业总是薄弱,故于毕业后充当小学前期教员尚可,而为后期职教各职,未免迁就。并兼康平僻处边陲,蒙汉杂居,文化不甚开通,更非学有根柢(dǐ)之教师不足啟其改进之观念。敝校有见及此,只得设法补救,已资感化。此项师讲如照新制改办三年国民师范,又限于本县初中毕业者少,若招收高小毕业生,效率仍不能提高。兹为实事求是计,拟改办旧制初级师范一级五年毕业。已知深造庶于毕业后服务教育,胜任愉快。此就地方情形而言。”(辽宁省档案馆存JC107-01-000539-000001号)

杨森林所长深深赞同费校长的看法,对费校长于教育事业上的热心及努力打心眼儿里佩服。7月8日,他把情况向县知事李成善做了汇报。李知事一见,这是于康平教育有益的事,非常支持。7月11日知事李成善签署的康平公署指令便到了康平县公所,同时把意见上报奉天教育厅。7月30日,李知事再签署指令,同意招旧制师范,让教育公所拟定旧制师范的学则课程表备案。奉天教育厅同意了费校长的提议。

一件好事的成功,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有时候还需要漫长的等待。

一晃到了民国二十年(1931年)六月,费校长已经不是费校长了,他工作出色,对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不遗余力,早已被提拔为康平县教育局局长。此时康平县县立师中暨职业学校校长由王赞廷代理。上一届简易师范的学生也快毕业了,王校长将拟好的康平县县立旧制初级师范学校学则和课程表等报了上去。

旧制的师范招收高小毕业生,十五岁以上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也可以参加考试。高小毕业生考国文和算术两科,其他报考者加试历史、地理、自然三科。考试前一日体检,后一日口试。每级招收五十人。

师范学校改成旧制的布告发了出去。8月15日,进行了入学考试。一共录取了三十四名学生。其中张秉衡等三十人高小毕业,考国文和算术两科。王坤等四人初小肆业,加试历史、地理、自然三科。另外还有一个特殊情况,辽宁育才中学补习班学生王永贵,因为家里搬到康平县街,为了就学方便,想转学到县立师范学校。学校单独对他进行了考试。考了党义、国文、英文,还有历史、地理和博物、数学,考试的结果证明他确与该程度相当,准予入学。这样,这一级一共招收三十五名学生。

8月18日,学生们便入校了。学费是免收的。到学校后先领取和填写志愿书和保证书。学费虽免,保证金得交,二元。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严格中也有温情。好的奖差的罚。

对学生的奖励有奖品、奖状、记功和补助膳费四种。一学期内,操行、学业、体育及假期作业四项成绩都得该项的优良,一学期内在学生自治会内服务积极勤勉的,就可以得到实物奖品或奖状、记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津贴膳费这一项。条件简单,可也不太容易做到,要具备下列三项才可以得到这个奖励:一是智德体三项成绩均列甲等者;二是一学期内未经记过者;三是一学期内请假未超过25小时者。

学生犯了错,惩罚也是不折不扣的。对学生的惩戒分五种:分别是训诫、扣分、记过及休学、退学。

违反以下条款,要被训诫、扣分或记过。

1、屡次请假者;2、上课时间阅览课外书籍者;3、犯考试规则者;4、志气颓靡不注意听讲者;5、受课迟到或卧床晚起者;6、与同学交恶者;7、任意污损公物者;8、谩骂喧哗不顾行检或辱殴差役者;9、曾经训诫仍不悛改者;10、未经请假擅自缺课者;11、沾染嗜好者;12、对于职教员傲慢无礼者;13、其他行为不加检束者。

上面的那些还不算最严重。要是有下列行为之一就要被休学或退学了:

1、在校内外鼓动是非破坏秩序者;2、夜不归宿者;3、不服命令强行抗违者;4、犯嫖赌恶行或窃取行为者;5、记大过三次或小过九次者;6、在街供餐者;7、每学期由开学日起三星期以上未经请假擅不到校者;8、降级二次者;9、旷课时间逾每学期授课时间三分之一者。

学生上学后的费用方面,学费已经免了,不用自己花,吃饭的钱要自备,前面曾说过,学品优异的可以得到一定的膳食补助。杂费(含宿费)、体育费、制服费及礼仪费、书箱费是要自己掏腰包的。

为培养学生能力,学生在学校实行自治,成立自治会。

旧制师范学校把“进德修业”四个字定为校训。学校教育的目标是“顺应青年身心发展,扶助其活动,而导入现代生活之正轨”。根据三民主义执行科学化、平民化教育。实行“五育”并进。“五育”的观点是蔡元培先生最早提出的,指军国民教育(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美育。     

学校预科一年,本科四年。开设修身、教育、国文和经学、三民主义以及英文、数学、历史,还有地理、博物、理化等基础课程,法制、经济、农业等专业性强的课程也出现在课程表中,另外开设图画、手工和音乐、体操及习字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一共十九门课程。学业成绩和操行成绩都分甲乙丙丁四等。丁为不及格。

▲康平县立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组织系统图

假期除了寒暑假外,还有一些特别的日子也放假。比如中华民国开国纪念日、新年、总理诞生和逝世的纪念日,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国纪念日、孔子诞生纪念、国庆纪念等,星期日、本校纪念日也是要放假的。

 ▲县立师范教职员表

从本科师范到简易师范的创办,再到师范学校恢复五年旧制,尽管一波三折,目的都是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师范的创办,使康平的小学师资以及后来兴办的中学师资得到了不断的补充与提高。据民国十九年(1930年)本县督学姜世显的《民国十九年上季视察康平县学务总报告》(辽宁省档案馆存JC107-01-002770-000011号)记载,当时全县小学教员共二百一十名,从本县本科师范和简易师范学校毕业的占了百分之六十,这些人成为民国时期发展康平教育的中坚和骨干。

九一八事变后康平沦陷,民国时期发展起来的教育事业备受摧残。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全县小学骤减到一百一十一所,学生三千九百九十五名,教职员一百四十四名。在校学生仅为1931年(民国二十年)的百分之五十二,到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仍未超过民国时期的最高年份。

选自康平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三辑《追寻历史的足迹——民国档案中的康平》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