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本书,关于如何给孩子讲故事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西方有一句谚语:“孩子们最需要的,往往是家长最舍不得给的,那就是时间。”一位父亲工作非常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儿子,一次睡前,儿子问父亲白天工作是多少钱一个小时,父亲说了一个数字。儿子就从自己房间里面拿出相应的钱,问父亲能否买父亲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陪伴自己玩。孩子啊,有时候总是要围着、缠着家长,其实也就想让家长多花时间在自己身上。所以给孩子讲故事,其实是在维系一段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在学校里面也是一样,老师愿意给孩子们讲讲故事,也就是在维系高质量的师生关系。想想也是这样,快节奏的教学生活中,能够停下来给孩子们讲讲故事,也是难得的。这里一定要明白,讲故事本质上不是拿着一本故事书照本宣科地念出来,那样叫做念故事。故事内容要准备。看内容是否适合孩子,不要拿起一本书就读。关于内容合理问题,一方面可以从孩子兴趣出发,比如我女儿非常喜欢自己听过的故事,希望我们再给她讲讲,听了西游记,就希望我们把西游记再讲讲。另外方面可以从孩子日常生活出来,比如这一段时间学校刚好再做科学实验,那么刚好可以给孩子讲讲科学家故事。又或者,刚好孩子在学校有点状态,有点小情绪,那么可以找点情绪绘本给孩子边讲边聊。同时,内容还要进行个性化改编,一些作者文笔是很好,但是读出来却是另外一个感觉,有时还不一定适合孩子听。看内容是否能够流畅读出来,读出来孩子是否能够听得懂。孩子越小,特别是刚开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拿着一本书,摇摇晃晃走到你身边,让你给她读书。一定放下手上的事情,给到孩子积极回应。开始进入故事状态。有时孩子是拿着同一本书,一直让你讲。对于孩子来说,重复意味着安全、熟悉,意味着前往可以预知的阅读快感。遇到这种情况,也一定耐心给孩子一遍一遍讲。可能对于我们的挑战,变成了,每一次,能够讲出新的花样。我的女儿,每一次让我讲故事之前,一定要在拿一些毛绒玩具过来,这些玩具扮演同学。我变成了老师,然后给一群小朋友讲故事。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女儿还是喜欢校园生活的。第二,就是这样的情景,给到女儿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开始我还担心道具所营造出来的场景,会喧宾夺主。后来看看,反而女儿听得更加认真。最重要的原因,这样的场景是她自己营造的,是她自己要主动进入这个场景的。当然了,故事内容是核心是本质,道具、场景肯定是修饰,过于强调,可能会本末倒置。但是适当加入,仍然是一种不错的调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