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西欧战役后的东欧和巴尔干(二)第一节 希腊和南斯拉夫的情况一、法西斯方面的意图把几个仆从国收于麾下后,德国法西斯“收服”希腊和南斯拉夫费了点周折,这还要从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希腊说起。和对待其入侵北非不同,德国法西斯对其入侵希腊是表示了反对的,因为它还不想在这里“惹是生非”,以免把英国招来,一个中立的希腊也许更符合其利益。但是墨索里尼不干呀,德国法西斯把一个个东欧国家收归名下而没有自己的份儿,他岂能甘心,他要干出点“成绩”给希特勒瞧瞧。 ![]() 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法西斯纠集8个师、8.7万人马,从阿尔巴尼亚出动,向希腊西北部发动进攻,此时希腊部署在希阿边境的兵力为2.7万人马,实力远不如侵略者。侵略者臆想着自己的进攻一旦展开,必能使被侵略者惊慌失措,屈膝投降,然而被侵略者的抵抗力远比它想象得强,其人民群情激昂,其统帅部立刻组织力量增援前线,实施反击。于是侵略者虚弱的本质立刻暴露,军队被打得一败涂地,非但未能侵占一寸土地,反而损兵折将,士气低落,再无进攻侵略的勇气。但墨索里尼是不甘心失败的,立即增兵希腊前线,一再督促前线将领重开攻势。到1941年3月9日最后一次攻势开始时,侵略军兵力已增至26个师,被侵略者兵力则增至15个师,这次攻势持续到16日,侵略军毫无悬念地再次败北,这样持续三个半月的意希战争暂告结束。 失败后的墨索尼里不得不向希特勒求援,没办法呀,谁让自己的军队一再“不争气”,只能把侵略的主动权拱手让给纳粹元首了。事实上,意大利法西斯开始侵略后不久,德国法西斯就制定了入侵希腊的计划,但引而不发,先看意大利法西斯的笑话,等它不行了,不得不求助自己,再采取行动。期间墨索尼里向德国法西斯求过援,但求的是物资援助而非兵力援助,对后者他是坚决拒绝。 德国法西斯引而不发的另一层考虑是南斯拉夫态度不定,使自己的行动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起初,德国法西斯拉拢南斯拉夫加入三国同盟进行的是顺风顺水,南斯拉夫的反动统治集团准备全面向法西斯靠拢。1940年10月,德南贸易协定签订了,德国垄断资本全面进军南斯拉夫。随后,双方就加入三国同盟展开了谈判,法西斯许诺希腊的萨洛尼卡港将是南斯拉夫加入三国同盟的报酬(它还把同一许诺给了保加利亚)。1941年3月25日,经过德国法西斯一番软硬皆施,南斯拉夫统治集团签定了南斯拉夫加入三国同盟条约的议定书。 但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南斯拉夫内部本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复杂,而统治集团内一部分人全力投靠德国法西斯,另一部分却不怎么赞成这样做。加入三国同盟的消息传至国内,整个社会立刻群情激奋,示威游行此起彼伏,反对的声音一浪高一浪。在人民群众很大影响力的共产党立刻站了出来,号召群众反对战争和法西斯,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主化。统治集团内不赞成投靠法西斯的那部分人也站了出来,其目的是,一方面要利用人民群众的愤怒情绪,另一方面要防止这种情绪转化为推翻现政权革命情绪,为此他们必须抢先这样做。3月27日,在人民群众高涨的声浪中,这批人发动了政变,推翻了现政府,组建了新政府,护住了旧有的统治秩序。既然新政府是换汤不换药,不可能把人民群众的愤怒情绪转化为对国家的根本性改造,集结一切力量抵抗法西斯的入侵,那么它就不可能承担起保卫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任。 事实上,在这危急存亡时刻,新政府一方面不去积极谋划增强国家防御能力,另一方面却继续与德国法西斯勾勾搭搭,还暗地里宣称承认前政府签订的加入三国同盟条约的议定书。不过希特勒可没有时间与南斯拉夫新政府咬嘴磨牙,前边的侵苏战争还在等着他呢。既然南斯拉夫处于不稳定状态,新政府态度暧昧,那就快刀斩乱麻,以武力解决问题,对入侵希腊的计划作重大修改,把南斯拉夫也纳入侵略对象,两个国家一块解决,速战速决,至此法西斯德国最终形成了解决希腊和南斯拉夫问题的方案。 二、反法西斯方面的意图谈了法西斯方面的情况,下面我们还是回到反法西斯主角大英帝国。 1941年2月12日,“钦差大臣”艾登携帝国总参谋长迪尔前往中东,重点解决援助希腊和其他巴尔干国家的问题,标志着介入巴尔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成为中东司令部在北非打败意大利法西斯后的首要任务。丘吉尔给出的指示是:一是值此法西斯对巴尔干威胁日盛之时,援助希腊是必须的,决心要坚定下来,中东司令部协同“钦差大臣”艾登尽速做好援助各项事宜,准备派出四个师的兵力;二是韦维尔将军要陪同艾登亲往希腊理解其想法和部署,同其统帅部商讨援助事宜和两军协同作战问题,另外还要前往土耳其和南斯拉夫,了解它们的想法;三是此次行动总的方针是,多出工少出力,兵力可以出一点,援助可以给一点,但是主要靠三寸不烂之舌把这三个国家组织起来,依靠它们自己力量组建一条巴尔干抗德战线;四是大英帝国不打算也不可能在这次行动中获得什么战利品,行动主要为公,当然私心还是有一点,利用这些国家掩护自己中东殖民地的北翼;五是当然在此“绥靖”大潮下也要考虑到这些国家拒绝接受英国援助而甘心屈服德国法西斯的可能性,那大英帝国的方针是“尽可能从破损船只中回收可利用的物资”,最低限度要拿到克里特岛,以为保卫中东殖民地之屏障。 收到丘吉尔指示后,韦维尔一改以前的态度,欣然同意援助希腊,并表示“一定不能让德国人在巴尔干的计划得逞”,但一如既往地信心不足,感觉挫败德国人是“非常艰难的”,“希腊和土耳其态度犹豫,而南斯拉夫则怯懦不敢行动。当前船只和港口方面的情况也不妙,我们只能将军队分批送达。”艾登一方面同意丘吉尔的指示,另一方面又向他展示了实施此次行动的重重困难:“我们人力物力不足”,“空军力量不足”,能派出的陆军也很少;“这些部队的运送任务是艰巨的,届时后勤的工作量必大”,而运力也是不足的,而苏伊士运河受到水雷威胁,把这些运力集中起来也是困难的;“这无异于一场谁也不能保证会赢的赌博”,而“赌注是非常大的”,“我军在希腊的危险行动”有可能变成“挪威行动的重复”。不过艾登又认为,“与希腊并肩作战还是有好处的”,还是值得“赌一赌”的,如果打败了法西斯对希腊的侵犯,会促使巴尔干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推动更多的国家走上坚定的反法西斯道路,而反法西斯道路本身就越走越宽。 2月22日,艾登、迪尔和韦维尔来到了希腊首都雅典。他们与希腊方面的商谈起初是顺利的,希腊领导人表达了坚决抵抗法西斯的决心,与他们商讨了抵抗德国法西斯入侵的部署和计划。不过希腊领导人还是表达了自己的疑虑:英国有限援助是否有助于希腊顶住德国法西斯的入侵,这一援助是否只会产生“烧香引来外鬼”的效果。28日,艾登一行又来到土耳其,土耳其领导人向他们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即法西斯不侵犯它,它也不会主动招惹之,它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休整准备”而非反法西斯。看来,劝说土耳其站在自己一边的行动以失败告终。至于南斯拉夫此时正在倒向德国法西斯,大英帝国压根不抱什么希望,艾登只是去了一封信,劝说它归顺反法西斯这边,至于艾登靠什么实现这一归顺,我们没有看见。 3月1日,德军入驻保加利亚,并会合保军部署于希保边境,于是西边阿尔巴尼亚的意大利法西斯威胁未消,东边保加利亚的德国法西斯威胁又来,希腊的形势越来越不妙。希腊北边接壤三国中除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外,还有中间的南斯拉夫。此时希腊虽然多次打败阿尔巴尼亚意军,但主要兵力也被吸引到这里,对东边保加利亚的防守就不能不薄弱了。至于中间的南斯拉夫【注1】边境,基本无兵可防,之前两国是友好的甚至是结盟的,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现在南斯拉夫正在倒向法西斯,这样做就是危险的了。希腊军事领导人与艾登他们商量后,决定沿奥林匹斯山-佛利亚-埃德萨-凯马克恰兰山建立一条新防线即阿利阿克蒙防线,由希军和即将到来的英军共同防守,以改善希腊的防御态势。【注1:苏联东欧剧变后,前南斯拉夫地区已经分裂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六个国家。】 3月2日,艾登他们在蜻蜓点水地周游了一番后又与希腊方面展开商谈,不过顿感情形不妙,“当前的氛围与我们上次访问时的感觉到的很不一样,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局势氛围”。希军总司令帕帕戈斯将军承认自己“绝望了”,对之前商量好的阿利阿克蒙防线,他也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加强,甚至还没有派兵驻守。幸而希腊国王还算“冷静坚决”,在他的协调下,阿利阿克蒙防线问题大概获得解决了,但准备派往该防线的兵力比之前商量的要少要弱。总之一点,艾登他们感到局势突然艰难严峻起来,援助希腊的风险急剧上升。 消息传至伦敦统帅部,该统帅部的情绪急剧变化,打退堂鼓的声音急剧高涨。是啊,“取消计划远远比执行它更轻松”,不行动永远最保险的“行动”。大英帝国没有义务改变局势,没有“权利”强迫别人做某事。丘吉尔指示艾登不要“设法劝服”希腊“独自作没有希望的抵抗”,尤其万万不可使“希腊人认为他们应该拒绝德国最后的通牒”。最后时刻还是保命要紧,苟延残喘高于一切!真可谓是德国法西斯神威一至,一切噤若寒蝉! 帕拉利特爵士(英国驻雅典大使)看到伦敦新的指示后,深感放弃希腊必将成为大英帝国的不当之举,于是不断致电艾登,表达了援助或放弃希腊的利弊得失,这再次扭转了局势。是啊,又是利,又是名,哪个也不能放弃。大英帝国诸君思来想去,辗转反侧,既要保利,还得保名,风险很大,责任难担,主角的位置不好坐啊。即使有风险,即使会失败,行动还是比不行动强,任由敌人肆意妄为而自己不去作为,只能使大英帝国“蒙受耻辱,失去威信”。3月7日,英国战时内阁召开了会议,算是最后坚定了援助希腊的信心。 当大英帝国费了很大的劲坚定了援助决心,把那点高贵的援助力量捧在世人面前时,却没有人领它的情,大家该干什么继续干什么,并没有因为这一援助而改变什么。希腊继续胜利地对抗着意大利法西斯,但抵抗德国法西斯的信心不足,内部明显分为战和两派,尽管战的一派最终压倒和的一派,但战的意志明显不强。土耳其继续谨守中立,谁也不得罪。不过,南斯拉夫经历政变后,丘吉尔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大英帝国的三寸不烂之舌又开始活跃起来。艾登再往土耳其,迪尔则亲往南斯拉夫,展开新一轮的说服工作,意图还是想把三个国家组织起来,建立抗德统一战线。三寸不烂之舌继续没有实际东西支持,因而只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最后,三寸不烂之舌一番折腾后,巴尔干诸国继续在全无决心和勇气中迎来法西斯的大兵压顶。 大英帝国没有决心和勇气阻止战争的爆发,就没有决心和勇气阻止战争的扩大,它私心杂念太多,前怕狼,后怕虎,犹豫来犹豫去,把新的战争犹豫来了。一个制度体系有效有力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这个制度体系永葆生机的关键所在,而这个制度体系只有给予人民群众最大的生机活力才能做到这一点。 第二节 入侵希腊和南斯拉夫的战役值此敌强我弱时刻,大英帝国拿不出实力,拿不出决心,拿不出勇气带领巴尔干诸国顶住甚至重创敌人的强势,它的敌人却能拿出来,并且是轻轻松松拿出来。因南斯拉夫变故导致作战计划的全面修改迅速完成,80个师的兵力迅速部署到位,只待其统帅部一声令下展开新的如狼似虎进攻。德国法西斯出动32个师兵力(其中7个坦克师),部署在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奥地利境内;意大利法西斯出动43个师的兵力,部署在意南边境和阿尔巴尼亚;另外匈牙利也出动10个旅兵力助阵(相当于5个师)。显然南斯拉夫已经处于四面八方的包围下,而希腊面临更加严重的北面威胁。 久经沙场并已树起虎狼之威的法西斯德军是此次作战的当然主力,其兵力分为12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两大部分。12集团军下辖19个师(其中5个坦克师),主要部署在保加利亚境内,主要任务是进攻南斯拉夫南部的马其顿(首府斯科普里),与阿尔巴尼亚的意军取得联系,隔断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联系,然后挥兵南下,从希腊防御最薄弱环节——希南边境攻入其境内。12集团军的该项任务是法西斯侵略计划中的关键一步,因为它对准是的被侵略者防御最薄弱也是最关键的环节。12集团军另两项任务是,一部兵力北上进攻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协助第2集团军作战,一部兵力南下进攻希腊的萨洛尼卡。 第2集团军下辖9个师(其中2个坦克师),主要部署在南斯拉夫北边,任务是从北向南席卷南斯拉夫,先攻萨格勒布(克罗地亚首府),再入贝尔格莱德。德国法西斯对其“伙伴”意大利法西斯的战斗力不敢高估,只给它分配了一些辅助任务:阿尔巴尼亚的军队暂时只守不攻,待与德军取得联系后再联合进攻希腊;部署在意南边境的军队则协助德第2集团军作战。此次法西斯方面出动了两千多架飞机和约两千辆坦克,武器装备的规模也是很可观的。 战役打响时,南斯拉夫基本上是一个没有作战准备的国家。换汤不换药的新政府始终幻想着与法西斯妥协,逃避战争,4月3日才开始秘密动员,4日才命令部队向边境集结,而第三天敌人的进攻就来了。三十多个师的正规军基本处于不满员状态。只有11个师在战役打响时部署在指定防御地区。军队武器装备落后,防御设施落后。在此敌强我弱的时刻,被侵略者既要千方百计增强物质力量,更要增强精神力量。只有首先树立起同敌人战斗的勇气,才可能扭转敌益强我益弱的不利趋势,没有“为有牺牲多壮志”,岂会“敢教日月换新天”呀? 希腊的处境困难重重,它虽击败了意大利法西斯的入侵,但也消耗了不少力量,这导致后备力量不足,难以应对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尽管它早已意识到德国法西斯会从保加利亚甚至南斯拉夫方向进攻。战役打响时,希军主力继续部署在阿尔巴尼亚前线,它下辖15个师,分属“伊庇鲁斯”集团军和“西马其顿”集团军。在保加利亚的方向,希军大致分两线部署,“东马其顿”集团军(3个师和1个旅)据守希保边境,“中马其顿”集团军(3个师和英国远征军)据守之前与英国商量好的阿利阿克蒙防线。至于连接东西两个方向的希南边境依然是希军防守最薄弱的环节,却是敌人进攻的重点,此一方向一旦被突破,希军的防御部署就会被割裂。明知防御有问题,却不去改变,原因很简单,希腊的问题与南斯拉夫一样,都是丧失信心,丧失行动的决心和动力,面对敌情的改变,不去动员人民,不去调整自己的军事部署,想的是投降,盼的是苟安。至于我们的大英帝国,玩三寸不烂之舌有一套,一到实际行动就认怂了。 虎狼之师开始了新的侵略。4月5日深夜,德军的进攻以空袭开始,南斯拉夫的多处机场遭到袭击。6日,12集团首先发起进攻,还是老规矩,坦克师为先导,步兵师紧随其后,沿主要交通线,多路突入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地区,南军防御很快崩溃,德军一天之内就奄有其地而取得决定性战果,希南联系被切断。南军之不利时全军退入希腊续作抵抗的战前设想化为泡影,它已经处于德国战略性的分割包围下。南线德军取得战果的同时,北线德军干的也是风生水起。北线的一个有力形势是,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分裂势力素来猖獗,法西斯德军一至,他们公开叫嚣,投敌卖国,投降主义情绪迅速蔓延各地,致使北线守军一开始就处于瓦解状态。于是,4月10日,第2集团军开始进攻后,几乎如入无人之境,迅速席卷整个南斯拉夫。13日,法西斯军队未遇抵抗就占领南首都贝尔格莱德,17日,南军无条件投降,法西斯德国完成对南斯拉夫的占领,其国王和政府则开始了海外流亡生活。在这期间,唯有南斯拉夫共产党依然高举战斗的旗帜,号召人民不做亡国奴,抵抗到底,但已无力改变局势的恶化。 希腊战局。4月6日,德12集团军右翼部队从保加利亚向希军“东马其顿”集团军发起进攻,虽正面未能突破防线,但一部兵力经南斯拉夫迂回其侧后,并于9日攻占萨洛尼卡,该集团军防御迅速崩溃,随即全军放下武器投降。12集团军主力占领南斯拉夫马其顿后随即转兵南下,10日攻占比托拉,随即占领佛罗里纳,从那个最薄弱环节进入希腊境内,开始分割希军防线,包围“中马其顿”集团军。11日,希军统帅部命令阿尔巴尼亚方向军队全线后撤,组织新的防御。面对侵略大军的迅猛进攻,士气不旺的被侵略者军队一旦开始撤退,情形就不妙了,前者的进军速度总是能超过后者的撤退速度,最终致使后者溃不成军。 英国远征军感到情形不妙呀,这支军队3月底来到这里,没开几枪,没打几炮,现在又要撤退了。该尽的责任也尽了,该跑的时候就要马上跑,不能把这几万人马丢在希腊。远征军司令威尔逊将军与希军总司令帕帕戈斯将军商量后,于14日率军全线撤退。英军的撤退买卖干得还是有声有色,它边打边撤,阻止德军之包围,20日顺利撤到了德摩比勒(温泉关)。24日深夜,第一批部队从阿提卡半岛(雅典所在的半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些小港口撤退。由于敌人空袭严重,英军只能夜间撤退,24-26日的三个晚上撤出3.6万人马。26日,德军攻占科林斯地峡,随后大批进入伯罗奔尼撒半岛,27日又攻占雅典,这使英军的撤退难度大大增加,不过28、29日这最后两天又撤出不少人马。最后英军共撤出5万余军队,约1.2万人阵亡或被俘。 英军忙着撤退,希军忙着投降。希军大撤退及随后的溃不成军,迅速引发其内部“高烧不退”的投降呼声,尽管希腊政府和总司令帕帕戈斯还不想马上投降,但是已无力阻止部属们投降。4月20日,“伊庇鲁斯”集团军首先投降,21日希腊全军投降,不过希特勒没有批准该投降协议,因为希军只向德军投降,未向意军投降,引起了墨索里尼的极大不满。于是,4月23日又诞生了第三个投降协议,即希军不但要向德军投降,还要向昔日的战败者意军投降,当天希腊国王和政府也离开雅典逃亡克里特岛,开始了流亡生活。 一次闪电突击再获巨大战果,不到一个月时间里(4月6日-29日),法西斯德军以伤亡失踪万余人代价,歼敌60余万(37万南军和22万希军被俘,外加1.2万英军)。闪电战再显神威,但仔细一想,此战与其说是打赢的,不如说是吓赢的,被侵略者一开始就笼罩在法西斯德国的神威下,没人敢触犯这个神威,更谈不上打破这个神威了。人们丧失壮志,不愿牺牲,于是这个神威继续向它的高潮迈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