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子十法》:古人为什么这样养孩子

 Thoreau0 2022-03-15

I导读:养子十法:背要暖、肚要暖、足要暖、头要凉、心胸要凉、勿令忽见非常之物、脾胃要温、儿啼未定,勿便饮乳、勿服轻朱、少洗浴。(编辑/千诚)

图片

陈文中《养子十法》诠解

作者/库喜龙

在朋友圈看很多人发过《养子十法》现代版,今天我有空,专门找来了陈文中的《小儿病源方论》,时至今日,仍有临床意义,今特摘录病详细诠解如下。

诠解:

1.背要暖


后背有背俞穴,肺俞穴在后背上部,风寒循肺俞穴而入容易导致小儿咳喘呕哕吐逆憎寒寒热等外感病。传统治疗风寒咳嗽可以在大椎肺俞风门等处针刺或拔罐或梅花针叩刺后拔罐(如河南邵氏三穴五针一火罐治疗咳喘)。另外,背部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巡行部位,太阳经为一身之藩篱,应当保护好。

2.肚要暖

以前小孩子晚上要穿肚兜,也就是为了预防腹部受寒。红楼梦中也讲过肚兜的功能,是防止腹部受寒:“他原是不带,所以特特的做的好了,叫他看见由不得不带。如今天气热,睡觉都不留神,哄他带上了,便是夜里纵盖不严些儿,也就不怕了。”

3.足要暖

人体之足,犹如树木之根。需要小心保护覆盖。“寒从下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看很多树木,如果树根大部分暴露在外,往往比较难成栋梁。现在流行的露脚踝的穿搭,对于女性健康是不利的。孩子尤其需要注意。

4.头要凉

这个在《黄帝内经》里面讲的也很好:黄帝问于歧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歧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出自《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翻译为:黄帝向岐伯问道:人的头面和全身形体,连着骨头连着筋,同血和气在一起。当天气突然寒冷、地裂积冰的时候,手足都冻得不灵活,而面部却不用衣服之类御寒,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回答说:人的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的气血,全都上注于头面部,而分别入于各个孔窍之中。其精阳之气上注于目,使眼睛能够看。其旁行的经气上达于耳,使耳能够听。其大气上出于鼻,使鼻能有嗅觉。其谷气出于胃而上达于唇舌,使唇舌能有味觉。所有这些气所化的津液都上行薰蒸于面部,而面部的皮肤又厚,肌肉坚实,所以面上的阳热很盛,天气寒冷也不能胜过它。

需要指出的是,头要凉指的是小孩子不用把头捂得特别严实。而并不是让孩子头受冻。

5.心胸要凉

同上条一样,这个原则并不是让孩子受冻,而是不可捂得过严,小儿如一团火苗,心为火脏,心胸部阳气旺盛,捂得过严,穿的过厚,反倒更容易加重内热或者汗出受凉。

6.勿令忽见非常之物

比如剧烈的声响,争吵,嘈杂,惊恐,尖利等事物或声音,小孩容易受到惊吓,进而影响到健康。不要让孩子接触过多的生人、不要让陌生人过多地逗孩子,不要让孩子看到一些恐怖的电视画面,不要让孩子被小狗等所惊吓。


7.脾胃要温

这条和肚要暖是一致的,脾胃处于脘腹之中,这些地方要注意保暖。

8.儿啼未定,勿便饮乳

小儿哭闹时,常有空气吸入腹内,此时吃奶常会引起腹胀呕逆等不适。因此最好在小儿安静时吃奶。

9.勿服轻朱

轻指轻粉,朱指朱砂。现在用得很少了,但是这条在现在仍然有指导意义。动辄寒凉药清热解毒之药,如果运用不当或长时间使用,会损伤孩子阳气,影响孩子的健康和发育,不可不慎!

10.少洗浴

注意这条并不是让不讲卫生,而是孩子擦洗或洗澡要有度,不可过于频繁。因为很多受凉感冒都是在给孩子洗澡之后。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家都有热水器,洗澡也非常方便。但是,洗澡过于频繁容易伤及阳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有时候洗完澡会感觉浑身没劲儿,有的还会“晕塘”。其实就是洗澡时毛孔张开,阳气津液外泄导致的。洗澡时毛孔张开,恰时又阳气津液开泄,此时很容易感受风寒,加之擦干不及时,给孩子光着放的时间过长,这种情形反倒容易招致疾病的发生。

其实,这些内容,同样适用于成年人。

原文:

一要背暖

经云:其背脊骨第三椎下,去骨两旁各一寸半,是肺腧二穴也。若背被风寒,伤于肺腧经,使人毫毛耸直,皮肤闭而为病。其证或咳,或嗽,或喘,或呕哕,或吐逆,乃胸满,增寒壮热,皆肺经受寒而得之故,宜常令温暖。

二要肚暖

俗曰:肚无热肚。肚者,是胃也,为水谷之海。若冷,则物不腐化,肠鸣、腹痛、呕哕、泄泻等疾生焉。经云:胃热,能消谷,必能饮食,故肚宜暖。

三要足暖

经云:足是阳明胃经之所主也,俗曰寒从下起,此之谓也。

四要头凉

经云:头者,六阳之会,诸阳所凑也,头脑为髓之海。若热,则髓溢汗泄,或囟颅肿起,或头缝开解,或头疮目疾。俗曰:头无凉头。故头宜凉。

五要心胸凉

其心属内火,若外受客热,内接心火,则中外俱热也。其证轻则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则啼叫惊掣,故心胸宜凉。

六者勿令忽见非常之物

小儿忽见非常之物,或见未识之人,或鸡鸣犬吠,或见牛马等兽,或嬉戏惊触,或闻大声,因而作搐者,缘心气乘虚,则精神中散故也。常用补心温气药治之,如用镇心法,水银、牛黄、朱砂、金银脑子等药,则成慢惊风搐。如腹胀足冷者,难治也。

七者脾胃要温

经云:脾为黄婆,胃为金翁,主养五脏六腑。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使表里冲和,一身康健。盖脾胃属土而恶湿冷。饮乳小儿多因变蒸,上唇肿而头热,或上气身热,父母不晓,妄作伤风、伤食治之,或以解药出汗,或以食药宣利,或以凉药镇心,或以帛蘸汤水搌缴唇,致令冷气入儿腹内,伤儿脾胃,抟于大肠,故粪便青色。久而不已者,即吐。吐而不已者,作搐。见儿作搐,又言热即生风,转用凉药治之,因此败伤真气而不救者多矣。经云:脾土虚弱,肝木盛冷,故筋挛而作搐,宜用补脾温胃下气药治之。药性既温则固养元阳,冷则败伤真气,是以脾土宜温,不可不知也。

八者儿啼未定勿便饮乳

呕奶粪青色,缘儿在胎之时,其母取冷过度。冷气入于胎胞之中,儿生之后,因悲啼未定,便与乳奶,与冷气蕴搐于腹内,久而不散,伤儿脾胃。轻则呕奶粪青,重则腹胀肚鸣,气逆涎潮,以致难愈,急宜服长生圆以治之。

九者勿服轻朱

轻粉味辛、性冷 下痰损心气

朱砂味甘、性寒 下涎损神气

二味相合,虽下痰涎,其性寒冷,损心损神,亦不可独用也。

若儿胎受壮实,服之软弱也。

若儿胎受怯弱,服之易伤也。

新生婴儿下胎毒,坠痰溪,多致损害,皆是轻、朱二味之所误也。

十老宜少洗浴

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譬如草木茸芽之状,未经寒暑,娇嫩软弱,今婴孩称为芽儿故也。一周之内,切不可频频洗浴,恐湿热之气郁蒸不散,身生赤游丹毒,俗谓之赤流,片片如胭脂涂染,皆肿而壮热。若毒入腹者,则腹胀硬气,以致杀儿,此因洗浴而得也。若肌肉宽缓,腠理开泄,包裹失宜,复为风邪所乘,而身生白流,皆肿而壮热也,或增寒壮热,鼻塞脑闷,或上气痰喘,咳嗽吐逆,种种之疾,皆因洗浴脱着而得也。为儿父母宜鉴之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