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导读:养子十法:背要暖、肚要暖、足要暖、头要凉、心胸要凉、勿令忽见非常之物、脾胃要温、儿啼未定,勿便饮乳、勿服轻朱、少洗浴。(编辑/千诚) ![]() 陈文中《养子十法》诠解 作者/库喜龙 在朋友圈看很多人发过《养子十法》现代版,今天我有空,专门找来了陈文中的《小儿病源方论》,时至今日,仍有临床意义,今特摘录病详细诠解如下。 诠解: 1.背要暖
6.勿令忽见非常之物 比如剧烈的声响,争吵,嘈杂,惊恐,尖利等事物或声音,小孩容易受到惊吓,进而影响到健康。不要让孩子接触过多的生人、不要让陌生人过多地逗孩子,不要让孩子看到一些恐怖的电视画面,不要让孩子被小狗等所惊吓。
注意这条并不是让不讲卫生,而是孩子擦洗或洗澡要有度,不可过于频繁。因为很多受凉感冒都是在给孩子洗澡之后。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家都有热水器,洗澡也非常方便。但是,洗澡过于频繁容易伤及阳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有时候洗完澡会感觉浑身没劲儿,有的还会“晕塘”。其实就是洗澡时毛孔张开,阳气津液外泄导致的。洗澡时毛孔张开,恰时又阳气津液开泄,此时很容易感受风寒,加之擦干不及时,给孩子光着放的时间过长,这种情形反倒容易招致疾病的发生。 其实,这些内容,同样适用于成年人。 原文: 一要背暖 经云:其背脊骨第三椎下,去骨两旁各一寸半,是肺腧二穴也。若背被风寒,伤于肺腧经,使人毫毛耸直,皮肤闭而为病。其证或咳,或嗽,或喘,或呕哕,或吐逆,乃胸满,增寒壮热,皆肺经受寒而得之故,宜常令温暖。 二要肚暖 俗曰:肚无热肚。肚者,是胃也,为水谷之海。若冷,则物不腐化,肠鸣、腹痛、呕哕、泄泻等疾生焉。经云:胃热,能消谷,必能饮食,故肚宜暖。 三要足暖 经云:足是阳明胃经之所主也,俗曰寒从下起,此之谓也。 四要头凉 经云:头者,六阳之会,诸阳所凑也,头脑为髓之海。若热,则髓溢汗泄,或囟颅肿起,或头缝开解,或头疮目疾。俗曰:头无凉头。故头宜凉。 五要心胸凉 其心属内火,若外受客热,内接心火,则中外俱热也。其证轻则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则啼叫惊掣,故心胸宜凉。 六者勿令忽见非常之物 小儿忽见非常之物,或见未识之人,或鸡鸣犬吠,或见牛马等兽,或嬉戏惊触,或闻大声,因而作搐者,缘心气乘虚,则精神中散故也。常用补心温气药治之,如用镇心法,水银、牛黄、朱砂、金银脑子等药,则成慢惊风搐。如腹胀足冷者,难治也。 七者脾胃要温 经云:脾为黄婆,胃为金翁,主养五脏六腑。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使表里冲和,一身康健。盖脾胃属土而恶湿冷。饮乳小儿多因变蒸,上唇肿而头热,或上气身热,父母不晓,妄作伤风、伤食治之,或以解药出汗,或以食药宣利,或以凉药镇心,或以帛蘸汤水搌缴唇,致令冷气入儿腹内,伤儿脾胃,抟于大肠,故粪便青色。久而不已者,即吐。吐而不已者,作搐。见儿作搐,又言热即生风,转用凉药治之,因此败伤真气而不救者多矣。经云:脾土虚弱,肝木盛冷,故筋挛而作搐,宜用补脾温胃下气药治之。药性既温则固养元阳,冷则败伤真气,是以脾土宜温,不可不知也。 八者儿啼未定勿便饮乳 呕奶粪青色,缘儿在胎之时,其母取冷过度。冷气入于胎胞之中,儿生之后,因悲啼未定,便与乳奶,与冷气蕴搐于腹内,久而不散,伤儿脾胃。轻则呕奶粪青,重则腹胀肚鸣,气逆涎潮,以致难愈,急宜服长生圆以治之。 九者勿服轻朱 轻粉味辛、性冷 下痰损心气 朱砂味甘、性寒 下涎损神气 二味相合,虽下痰涎,其性寒冷,损心损神,亦不可独用也。 若儿胎受壮实,服之软弱也。 若儿胎受怯弱,服之易伤也。 新生婴儿下胎毒,坠痰溪,多致损害,皆是轻、朱二味之所误也。 十老宜少洗浴 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譬如草木茸芽之状,未经寒暑,娇嫩软弱,今婴孩称为芽儿故也。一周之内,切不可频频洗浴,恐湿热之气郁蒸不散,身生赤游丹毒,俗谓之赤流,片片如胭脂涂染,皆肿而壮热。若毒入腹者,则腹胀硬气,以致杀儿,此因洗浴而得也。若肌肉宽缓,腠理开泄,包裹失宜,复为风邪所乘,而身生白流,皆肿而壮热也,或增寒壮热,鼻塞脑闷,或上气痰喘,咳嗽吐逆,种种之疾,皆因洗浴脱着而得也。为儿父母宜鉴之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