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美宜黄 近日,CCTV-17播出《江西宜黄:农业综合水价改革贷款落地》。通过改革,宜黄县以政府统筹的形式,对全县的农业灌溉设施进行统一的建设和维护,制定合理的水价,改变了以往各村自己找水的情况。 宜黄县水利工作在央视的“亮相”,给了当地水利工作者们极大鼓舞。然而,令宜黄水利人骄傲的地方还不仅如此,刚刚过去的2月15日,在省水利厅下发的关于2021年度水利改革发展考核结果的通报中,宜黄县在县(市、区)考核中获优秀等次,在其他如水资源管理、水利建设与管理、水土保持等单项排名中均位前列。罗小云副省长也曾对宜黄县梨溪镇的河权制改革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宜黄县是一个山区小县,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如今,该县取得的成绩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这当中有着怎样的“奥秘”? 连日来,江西水文化走基层采编组带着疑问走进宜黄,去破译水利改革创新“宜黄密码”。 把“理”讲明白 宜黄作为一个典型的小微灌区县,拥有“五小”水源工程1383处,各类渠道4893条,渠道总长2143km,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2019年,宜黄被列为江西省首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整体推进县。 暖风微醺,春光正漾。正值春灌好时节,在中港镇邹坊村,笔者看到,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着清理水渠,清澈的河水通过整齐划一的渠道,将一望无际的田野浸润得妥帖有序。 邹坊村支部书记邓全发告诉笔者,“往年村民们用水困难,改革后,政府补贴22元,老百姓只出7块钱一亩的水费,水渠有人管,田里用水更方便,有时间参加清理工作还有务工费,折算下来没掏一分钱。大家都很拥护这个政策。” 同行的宜黄县水利局党委委员、二级主任科员陈美玉介绍:“这个村庄村民们缴纳水费是最积极的。有一次村干部上午10点召集村里的种粮大户、党员代表、村干部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员会,结果不到半个钟头,村民们都回去拿钱,很快就把费交齐了。” “之前村里每年要花费近两万元请民工清理水渠,基础设施管理问题难以解决。改革之后,水渠维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老百姓农田用水更方便,缴纳水费的积极性很高。”邓全发补充道。 这只是全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笔者了解到,在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程中,从做好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的落地,宜黄县水利局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首先是把政策吃“透”、吃“熟”。陈美玉介绍:“我们首先自己把政策学懂弄通,其次,有针对性地对水管员、村干部等开展培训,为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打好基础。” 其次,用心深入宣讲。为更好地向农民朋友普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好处,宜黄县委、县人民政府制作了《致全县农民群众的一封信》,以日历的形式,下发到每一户村民中。县水利局用宜黄方言录制了该信的内容,以“大喇叭+流动宣传车”的形式,通俗易懂地向广大村民进行了宣传,取得了良好实效。“我们在宣传的过程中,换了一个说法,把水价改成水渠维养费,这样老百姓更容易接受。”陈美玉解释。 此外,县水利局还发动县乡村三级干部进村入户宣传,村委会还会把费用清单打印出来,张贴在田间地头的公示栏中,把政策宣传到需要的地方,真正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深入人心。 农业供水价格制定听证会 把“费”算明白 笔者了解到,宜黄县无大中型灌区,历史上也从未开展过农业水价测算与调价。按照中央“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的要求,在此次核定水价的过程中,水利干部俯下身子,扎根基层,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充分考虑了农民用水户的承受能力,科学合理定价。 首先是调查摸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有的放矢,首先要摸清家底。县水利局花了4个多月进行全面调查,获取了以下数据:耕地面积35.4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7.15万亩;有小(二)型及以上水库39座、山塘360座、陂坝914座、泵站66座、机井18口、渡槽25处;有干支斗三级渠道4983条,总长2032.9公里,其中主干渠1027条,总长613.51公里……并结合县情,进一步明确了工作重点:解决水渠运行管护乏力、维护保养资金不足以及用水低效的问题。 其次是专业测算。陈美玉介绍:“我们聘请了第三方机构对各类农田水利工程维养成本进行调查测算,组织农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召开了听证会,开展农业供水成本监审,经统筹考虑供水成本、水资源稀缺程度、用户承受能力,确定灌区农业供水运行成本水价。我们还建立了精准补贴机制,按资金来源分成日常养护、汛期应急维修和冬季岁修三大块。” 最终,按照“一县一价”的原则,农田灌溉田间工程农业供水运行成本水价为14元/亩,农民只需缴纳成本的一半,即每亩7元。 梨溪镇里阴村曾经是“十三五”贫困村,虽山林资源丰富,但因常年得不到有效灌溉水源,百姓收入并不高。 在梨溪镇里阴村,笔者见到了年仅32岁的农家汉子、梨溪镇里阴村党支部书记张万敏。 “以前每年的水渠维护保养用工费用约为3万元。现在每亩交纳7元,全村2500余亩灌溉用地只要交纳1.7万余元。县里水投公司还会经常对村里原本的水渠进行专业维养,渠道堵了也有人上门清理。再也没有过去邻里因用水发生纠纷的现象了。”张万敏介绍。 致富“道路”打通了,张万敏因地制宜,全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除发展光伏电站发电和土地流转之外,大力推进特色种植,以“村公司+合作社”模式种植虎奶菇30亩、引进400亩连体大棚蔬菜公司合作种植蔬菜,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超50万元。目前,梨溪镇里阴村已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把“事”干明白 “万丈高楼平地起”。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实现“有人管、有钱管、管得好、可持续”的目的,并非易事,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还要有过硬的工作作风。 在宜黄县水利局,我们见到了局长黄子建。“思想是工作的灵魂,工作方法的指南针,只有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才能有效地做好工作。”这是黄子建在工作中秉持的一个原则。在水利改革创新的激流中,他也是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改变当前水利工程普遍存在的重建轻管和河道管理难现象,2019年,县水利局在全市率先将全县中小型水库确定由第三方公司开展物业化管理;探索河道经营权公开拍卖,颁发全省首张河权证,实现“以河养河”目标;同时争取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整体推进首批县,其工作成效,迎来了全省现场推进会在宜黄召开。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在黄子建的带领下,宜黄县水利局在推进农业综合水价改革项目中目标明确——通过对全县的水源工程和农田水利骨干工程进行维修、养护,实现供水充足、环境改善、水质提升。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我们不能单打独斗,要结合水利、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共同发力,缺一不可。农业灌溉用水必须统一管理,我们还要发动各乡镇、各村委会的力量,各农业用水户在村组统一指导下,做好农业灌溉用水计划,避免发生争水、抢水等水事纠纷。”黄子建说道。 在省水利厅的具体指导和推动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黄子建带领水利局一班人攻坚克难,创新推出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认真制定了全县统一的田间水利工程维养标准体系,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委托宜黄县水利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对全县所有骨干水利工程实行专业化维养管理,探索形成了高效、可持续的公益基础设施市场化管护机制;积极建立政府、市场、用水户三方共同发力的长效水利管护模式,明确“谁承包、谁管护”的责任,有效提高了水利项目的使用效率;推行上级资金、财政资金、县水投融资、农户缴纳“四个一点”筹资渠道,初步形成稳定的筹资机制,为水价改革和长效机制建立注入源头活水。 笔者注意到,在村庄醒目位置树立的水利基础设施维养示意图上,主干渠和渠道分别用醒目的颜色标注出来,各个维养主体权责分明,村组之间、农户之间早已形成了“你帮我、我帮你”的协作互助局面。 村民对渠道进行除杂 渠道除杂后 把“钱”花明白 目前,宜黄县农业供水运行成本水价为29元/亩,其中骨干工程水价为15元/亩,田间工程水价为14元/亩。骨干工程维养费用由县财政买单,田间工程维养费用由财政和用水户共同分担,农民每亩只需要缴纳7元,县财政会按照各村组收到的水费进行1:1精准补贴,两笔资金全部进入各村账户,专门用于田间工程管护。资金会利用农业三资平台进行监管,并及时进行公示,确保让每一分钱都花在所在村组的田间工程管护上。 “以前,老百姓都担心钱交上去被吃了烟了,现在,大家都自觉地维护和参与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陈美玉语气中透着激动与欣慰。 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战役”已渐入佳境,一系列创新举措立竿见影,渠道的河清澈起来,广阔的田欢腾起来。如今的宜黄,正以“做示范、勇争先”的劲头,在逐步实现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助推乡村振兴目标的蜕变中迈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