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朝驿卒的手中,有个“谜样”的鹰节,上面的文字揭示了它的用途

 历史解密坊 2022-03-15

战国时期的驿卒手中,不仅持有特殊的马节和雁节,而且还有鹰节。尤其是鹰节之上刻写的十个特殊文字,更能说明其本身的用途。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秦王朝是我国第一个完全统一的王朝,作为封建王朝的开端,秦始皇尤为注重权力的集中,更是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施行上下高度统一的郡县制。也正是因为如此,政令一体也显得十分必要,于是,在交通通信极不发达的年代,秦朝开始极力拓宽情报往来的道路,以此通过中央控制地方政权。

相比于周朝普遍使用的烽火狼烟,秦朝在邮驿制度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秦朝人通过15年不懈的努力,终于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全国最大的邮驿交通网络。邮驿网络的主要干道共有两条,一条是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的秦驰道,其规模十分壮观,史书描写称其为“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它是秦人传递情报的重要通道。

另有一条道路为抵御北方匈奴的“直道”。秦直道从咸阳北的云阳开始,途经黄河,直抵今包头市的秦九原郡,是一条由名将蒙恬指挥修筑的军事道路,其全长为1800余里。如此一来,驰道与直到便在秦国国内形成了“十”字交叉状态,纵横贯穿大江南北,对地方政权形成更好的有力统辖。

在现代人的印象中,古代驿卒们在传递情报时,往往都会选用快马加鞭的形式进行赶路,而他们身上背负的竹简,正是王侯将相发出的紧急诏令,可谓是“十万火急”。正是因为如此,驿卒们在来往传送情报之时,都要在沿途的驿站中更换马匹,直至情报被安全准确的送达。不过在此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驿卒们在传递情报时该如何亮明身份?驿站的工作人员该怎样确定对方是否有公务在身?其实对于这个问题,考古专家们已经给出了答案。原来,驿卒们都在使用一种名为“节”的证明之物。

一般来说,“节”的产生源自于周朝春秋时期,其外形多与虎符相似,并且会根据用途的不同而选择以不同的动物形态进行制作。在多年的考古成果中,考古专家们曾在湖北的一些陵墓遗址中找到不少特殊的“节”,其中包括“马节”与“雁节”,初步推测,马节可能是古代齐国驿卒使用的符节,而雁节则更可能出自于燕国。节的作用与虎符类似,一般都是由驿卒与驿站各留下一半,双方见面可进行拼合,在严丝合缝的对仗之下,便可以直接识别对方的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在考古研究中,专家们居然在一座秦代贵族墓葬中,找到了同样用于识别身份的符节,只是它的外形尤为奇特,从其外貌来看,它几乎是一只雄鹰的姿态,由此考古专家们也十分确定的认为,该符节应该就是史书中记载的秦国驿卒专用符节——鹰节。

秦人尚武且好战,以鹰为符节也在情理之中,故此而言,鹰节的出现极大的填补了我国考古界的研究空白,为日后研究秦朝的邮驿制度增添了不少实用的资料。有趣的是,在考古专家们研究鹰节的过程中,有专家居然在其上发现了十个特殊的文字,经过解读发现,该文字的内容应该是“传虞(遽),帚戊邮舟(铸),右丰(契),不句(拘)酋(留)。”意思就是:此右契是传遽用的,为帚戊邮所铸造,关津官吏见持此节的人不得拘留。由此可以发现,秦朝上层对于邮驿制度十分重视,也对驿卒施予了巨大的特权,不仅其他人要完全加以配合,更有不能被拘禁的待遇。

不得不说,古人的确十分看重信息的传递,所以才会陆续发明烽火狼烟,信鸽传信,车马信件等等。可是到了现代社会,我们仅用一只手机便可以沟通天下,传递任何情报,其“一日千里”与古代的“千里奔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想来我们的确是十分幸福的。

参考资料:《大秦江山》 李全著 山西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