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军事能力对比,宋初6次北伐全面分析

 chapter9 2022-03-15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和其继任者赵光义合力完成了对五代十国时期的终结和对中原汉人王朝的统一。

自从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起,北方就有两个强力的政权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一个是北汉,一个是契丹(后改称辽)。

今天,主要讲的就是太祖太宗二人的北伐战争,一共包含6场战争,4次是对北汉,2次是对辽。

【第1战】

赵匡胤北伐北汉。

太祖赵匡胤在世的时候就想灭北汉,但北汉与辽是盟友,一旦进攻北汉,辽国就会救援,二国联合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强大的。

太祖赵匡胤直到攻灭了南方的一些政权之后,发展稳定,才引兵北伐。因为这是一个好的契机,北汉国主刘钧死了,国内因争夺皇位而政局动荡。

于是,太祖派李继勋、曹彬等北伐北汉。北汉一面派名将杨业(即杨家将中著名的杨老令公)抵抗,一面向辽国求援。宋军推进到北汉都城太原城下,劝降新继位的刘继元,但遭到拒绝。另一方面,辽国大军多路驰援,宋军恐遭到夹击,选择退兵。

这一战的宋军主帅应该是李继勋,太祖并没有御驾亲征。虽然无功而返,但李继勋老成持重,在敌军力量不明的情形下,选择保存实力,应该是当时的正确选择。

【第2战】

赵匡胤北伐北汉。

第二年,赵匡胤御驾亲征,再次伐北汉。这一次准备更加充分,太祖先将各州郡的粮草调集到河东战场,然后出兵,并且派兵守卫要道,以遏制辽军救援。

宋太祖大军再次兵临太原城下,围城进攻。但太原城坚,一时难以攻破。

说到这个太原城,那很有意思了。我之前写过好几篇关于兵法的文章,其中有一篇,题目叫《大战在即,主帅令猛将出击,猛将说:封我当司隶校尉,我就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是讲前秦王猛攻灭前燕的战争。其中有提到两次晋阳之战。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事件叫做“三家分晋”,智、韩、魏三家联合进攻赵家的晋阳,由于晋阳城墙坚固,三家猛攻三个月都毫无进展,于是三家采用水攻,掘开了附近的汾水灌入晋阳,晋阳城破在即。如果韩、魏不背盟,晋阳肯定是完蛋的。赵襄子赵无恤说动了韩、魏反攻智氏才反败为胜的。

这个晋阳就是北汉的太原城。城墙坚固是他一贯的优点,但是有汾水相邻也成了他天然的弱点所在。太祖赵匡胤用兵才能是相当了得的,他立刻命令士兵引汾水来灌城。城中非常恐慌。但是水攻也有一个缺点,要蓄水,这就要耗费时间。我查了下三家攻赵的晋阳之战,赵无恤在水攻之下竟然苦苦坚持了3年。

那就是说汾水的灌城并不能完完全全把晋阳城灌透,而是到了一定的水位之后就保持,让城内生活在痛苦之中,最后崩溃。

赵匡胤的这次水攻,也一样不能立竿见影产生成效。赵匡胤早早对于辽国的救援有所部署,所以辽国大军在支援的道路上屡屡受挫。但辽军战斗力很强,给宋军也造成很大的压力。此时,天气也不做好,连连下雨,宋军中又开始流行疫病,太祖赵匡胤不得已而退兵。

宋军撤退后,北汉将积水排出,发现城墙很多地方都毁坏坍塌,连辽国的使者也说:如果宋军先用水淹,再排出水,太原就不是这个结果了。

此次北伐虽未攻灭北汉,但赵匡胤将北汉境内大量人民都迁徙南下,北汉从军事和整体实力上都大不如前。

应该说,虽然在战术上赵匡胤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但在战略上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赵匡胤事前做了充足的准备,但北汉的顽强抵抗、辽军的战斗力凶猛、大雨天气、军中疫情这些因素都结合起来,使得赵匡胤不得不放弃继续进攻。

【第3战】

赵匡胤北伐北汉。

几年后,宋朝灭了南方的南唐,赵匡胤再次北伐,但出兵不久就去世了,而且辽又增援了北汉。新继位的太宗赵光义只得命令撤兵。

【第4战】

赵光义北伐北汉。

赵光义继位稳定之后,想要完成哥哥没有完成的统一大业,于是进攻北汉。

他命令潘美(即杨家将中的潘仁美)分四路进攻太原,郭进部署阻击辽国援军,不久就亲临前线,兵势浩大。郭进在阻击辽军的战斗中大胜,辽军死伤惨重,辽国的耶律斜轸率兵赶到,挡住宋军的攻势,辽军才得以退兵。

同时潘美的大军已经围困太原,昼夜猛攻。等到赵光义亲临时,城破在即,北汉皇帝刘继元出城投降。

这一战准备充分,打退了辽军的救援,一举攻克太原,宋太宗赵光义的威望达到最高。但客观来讲,太祖赵匡胤的三次北伐,对于北汉的消耗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太祖的第二次北伐,如果没有太祖的三次北伐作基础,太宗赵光义不可能如此轻易在战略上形成这么大的优势。

但无论如何,统一中原王朝的伟业最终是在太宗赵光义的手上实现了。

【第5战】

赵光义北伐辽国。

太祖没有完成的大业在太宗手上完成了,赵光义开始膨胀,决定直接进攻辽国,夺取燕云十六州。

实际上,进攻辽国的想法是赵光义在攻灭北汉之后的临时想法,根本没有做出充分部署和准备,宋军灭北汉后就已经疲惫不堪,而且粮草供应不足了。但赵光义以为携战胜之威就能取燕云故地。精通迎合上意的官员也鼓吹太宗当伐辽。

辽国的情况在这个时候应该是非常强盛的,经过了辽景宗十年的休养生息,辽国政治清明、经济实力大大提升,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军事才能的名将,诸如耶律休哥、耶律斜轸。

宋军到辽国南京城(就是今天的北京,在辽国来说位置靠南,名为南京)下,兵势很盛,辽国将领耶律斜轸避开锋芒,退守得胜口,耶律沙则撤退到清河之北。

赵光义以为辽军怯战,于是派一部与耶律斜轸对峙以作监视,自己督率主力猛攻南京城。并诱使城中的部分守将出降,南京城内人心惶惶。直到耶律学古进城与韩德让共同守卫,军心才稳定下来。宋军继续采用夜袭、掘地进攻等手段都被辽军打退。(我前几天写过一篇文章《孙子兵法都学不到的,敌人来攻城了怎么办?》讲解了攻城战和守城战的战术方法,其中就通过历史上的战争进行讲解,当敌军挖地道攻城时,怎么防守。有兴趣的可以看下。)

应该说到这时,宋军还是占据场面上的优势的,胜败难以预料。但此时宋军粮草开始出现短缺。辽国的耶律休哥也派大军来救援,令耶律沙进军至高梁河与宋军大战,自己则和耶律斜轸从左右两翼夹击宋军。

宋军难以抵挡,围城的部队也过来支援。城内守军见到大援已到,开门呐喊杀出。宋军在几路夹击下崩溃大败。赵光义本人也中箭南逃。

这一战中,宋军在兵力上占据了优势,但太宗赵光义在战略上过于轻敌,临战没有经过准备和部署就仓促出战,而且赵光义围城却没有做好“打援”的战术布置,导致耶律休哥增援后形成三路包夹的惨败。

这一战,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赵光义都应为战败负责。

但即使到这时,宋辽两国的实力还是相当。因为辽军为报仇而挥军南下,宋辽双方互有胜负,都难说必胜。

【第6战】

赵光义北伐辽国。

太宗赵光义经过了7年的长期准备,再次发动北伐,历史上称之为“雍熙北伐”。

这一次,赵光义没有亲征。宋军分三路出发。东路军用曹彬和米信为主副帅作为主力,缓慢进军,吸引辽军主力以达到让中路和西路军长驱直入的效果。中路军用田重进为主帅,西路军用潘美杨业。最后三路会师进攻南京。

辽军对于战事准备不足,应变仓促。宋军三路连续攻克州郡,进展很顺利。辽军守卫南京的是耶律休哥,他兵力不足,选择坚守避战,派轻骑兵绕道打击曹彬军的粮道,并不断派骑兵骚扰曹彬军,以拖延其进军速度,为辽军主力救援赢得时间。

曹彬军进占涿州之后,仅仅十天,就断粮了。曹彬就放弃涿州,退守雄州就粮。赵光义得到消息大惊,让曹彬不可后退,应和米信军会合,然后等待中路军和西路军来会师。因为赵光义本来的既定战略就是三路大军会师,然后进攻南京,如果东路曹彬撤退,会令中路、西路军孤立。

此时曹彬军中生变,部下将领听说中路和西路捷报频传深以为耻,因为他们所在的东路才是主力,于是纷纷要求出战,曹彬难以控制,于是会合米信军后,再次进攻涿州。

此时辽国主力援军已经到达涿州东北,以逸待劳。而耶律休哥又不断派轻骑夜袭曹彬军,导致曹彬军行军劳累,到达涿州时已疲惫不堪,并且再次粮食紧缺。

曹彬再度撤军。辽军全军追击,于岐沟关将曹彬军围困。曹彬与米信趁夜突围逃走,宋东路军溃败。

中路军田重进接到指示安全撤回。而赵光义给西路军下达了迁寰、朔、云、应四州人民南下的撤退任务。于是西路军遭到辽全部主力的追击。副将杨业和主将潘美、监军王侁产生分歧,孤军迎战,战败被俘,绝食而死。

至此,赵光义所指挥的雍熙北伐宣告彻底失败。辽军又乘胜南下,直推进到大名以北。

这次雍熙北伐影响非常深远,宋朝国力大损,自此之后宋军产生恐辽心理,以至于彻底放弃收复燕云。宋朝对于辽国的战略进攻也变为战略防御。

曹彬在此次北伐中存在严重的失职,导致东路军溃败,而中、西路孤立。战术上的错误主要是由曹彬引起,但战略上的错误却要归咎于宋太宗赵光义本人,他的三路北伐的计划看似合理,实则犯了外线作战的大忌。

三路军距离远,而且被山道所阻隔,不能会合救援,而辽军屡次利用内线作战优势,调集优势兵力,三路来回增援,最终大败曹彬所在东路军。又大败西路杨业军。即使曹彬没有犯错,宋军还是很容易陷入孤立,被辽军优势兵力逐个击破。更何况,赵光义为防止将领专权,设立了分权制度,曹彬难以掌控部下,赵光义也有责任。

据说,赵光义怕武将谋反,发明了阵图,将军事策划提前写好,等武将到了之后直接打开,严格按照计划来执行。战场之事本来就是瞬息万变,用阵图这种东西指挥,简直如同儿戏。

大概宋太宗赵光义的军事水平也就这么多吧,自从雄才大略的太祖赵匡胤一死,宋朝再难实现完全的统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