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宫二十年,故国却三千里。 秋木凄凄,其叶萎黄。荒无人烟的大漠里,远远传来一阵悦耳的铃铛声,一行骆驼队伍缓慢的走着,有一群守卫在前,一群丫鬟在后,护卫着一个美人,一个极美的人到异国他乡。 这不是昭君出塞的情景,这是细君出塞的故事,比昭君还早上了几十年。 细君公主,她和昭君一样是汉朝人,一提起和亲,我们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汉朝,不知道有多少公主宫女出嫁异国他乡,而,细君公主,就是其中的一个。 她本是江都王刘建之女,刘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因响应淮南王刘安等人的造反,东窗事发而自尽,其封国被销,刘细君的命运从此一落千丈。 当时汉武大帝刘彻武功强盛,有一句话叫做“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把不时骚扰汉朝边境的匈奴打得远逃漠北,为了防止匈奴卷土重来,朝廷便派了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西域各国,张骞出使到乌孙,要求乌孙国王回归故土,臣服汉朝,而作为结盟的条件,那就是牺牲了刘细君换来的,汉朝答应乌孙国王嫁给他汉朝的公主,就这样,可怜的罪臣之后刘细君就被迫远嫁西域。 汉朝虽然强盛,可是被和亲公主的命运却没有因此而改变,当时细君公主远嫁到乌孙,那里环境恶劣,吃住都不好,远远不如中原的繁华,她精神上的痛苦不言而喻,她宁可带着罪臣之后的身份留在故国,也不愿远嫁言语不通、风俗习惯不同的乌孙国。 当时,乌孙国的国王也老了,又语言不通,心中的苦闷根本无法宣泄,她无奈作了一首《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深深的眷念,愿化为高翔的大鸟飞回中国,可惜,她一生,再也回不去了。 当时的汉武帝听说后,对她其实也很怜悯,毕竟是自己皇家的王女,流得是刘家的血,不时的派人给她送去锦绣帷帐,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这可以减少细君的悲伤吗? 不久后,乌孙国主离开人世,让她嫁给了自己的孙子,这对于生长在中原的刘细君根本无法接受,可是,没有人为她做主,汉武帝因当时联合乌孙抵御匈奴,也只不过无奈把她当作一枚棋子,让她入乡随俗,不必拘泥汉家的习惯,最后细君无奈嫁给了乌孙国王的孙子。 乌孙公主刘细君在乌孙国整日以泪洗面,伤心抑郁,仅仅生活五年,就黯然离世,她也是才华横溢的女子,她当时在西域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参考琴、筝、筑、卧箜篌等创制了一种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圆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这种乐器便是“阮”,在当时称为“秦琵琶”。她每日就是抱着这个乐器弹奏汉家的曲子,弹到伤心处,不由得泪如雨下。 在刘细君死后,汉朝又派了解忧公主嫁到了乌孙,这个悲伤的故事,在大汉朝一直延续,还是想起了那句话,明朝,是最有骨气的朝代,无汉朝之和亲。。。 虽然和亲对于当时汉朝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边境的和平起到积极的作用,可是对于当时出嫁的女子来说,却是不幸的。 |
|
来自: shineboy1 > 《国学府邸 每天 新天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