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魏书生工作法----工作就是研究,研究就是工作

 场景学社 2022-03-15

发表时间:2005/10/17 10:22:00

   推荐魏书生工作法(作者:张西振)

        魏书生是一个特级教师,似乎与企业管理不搭界。但是愚顽看过他的一些资料之后,却发现他是一个现代职业经理的典范。

       魏书生的工作令人惊讶:他担任一个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却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未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约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面对这一切,人们不禁要问:魏书生究意依靠什么获得成功?

魏书生说:人们从事某项劳动,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重复式,一种是科研式。比如工人造机器,农民种庄稼,重复式的劳动就是只沿袭前人,沿袭自己的昨天,循规蹈矩,一成不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做,劳动效率当然只能今天和昨天一样,昨天和去年一样,谈不上提高,劳动者本人心理也会感觉累,感觉枯燥无味,疲乏厌倦。科研式的劳动者呢?他们总是千万百计地从旧中夺出新来,千方百计地想比昨天于得更巧、更好,劳动效率更高。由于立足于干方百计想新办法,他们工作效率当然高,劳动者本人的心理也会感觉轻松快乐,积极充实,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劳动。

重复式的劳动倘施加于演员、摄影这样光彩诱人的职业,也会使人感觉疲倦、困苦、索然无味。反过来倘科研式的劳动施加于焊接、种菜这样平凡普通,看似千篇一律的职业,也会使人感觉常干常新、兴味盎然。

于是我便努力叮嘱自己一定要从科研的角度看自己的工作,要力求从旧中看出新来。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提高。我的观念更新了,世界在我的眼里就新了。自己新、他人新、世界新、工作新,人工作起来效率才高。从科研的角度来看,就常觉得:今天做的要比昨天有新的突破;讲课语言要比昨天更吸引人,更有感染力;表情要比昨天更使人愿意接受;姿态要比昨天更自然;板书要比昨天更富启发性;与学生的感情要比昨天融洽。做不到多方面比昨天强,就只做一个方面中的某一小点,这样嘱咐自己去上课时,精神上就感觉很愉快,就总觉得有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

魏书生的具体工作方法同样值得经理人借鉴。愚顽把他的方法“翻译”成企业管理者的说法,就是这样三条:

第一,多读一些理论,并且要看多家之言,才能融汇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已有管理理论,不管是来自哪一个“权威”,也不管“发明”人怎样自我评价,怎样包装,都还是“丛林之作”,是一家之言。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使自己的工作都以某个管理理论为指导不可。看得多了,就理解了各家各派的理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的责任在于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吸收各家理论的长处,同时又要防止沿着这个长处走得太远,从而越出了真理的范围而导致失误。

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我的长处,一定要注意以我为主,以我的管理风格、个性、特长为主。用各家各派理论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管理风格与个性,这样学理论才有用途。如果为了学理论而学理论,忘记了结合自己的实际而学理论,消灭了自己的风格、个性、特长而躺在某一派理论的书本上,这样的学习就成为无用甚至是有害的学习了。魏书生的这个观点照愚顽理解就是“根雕”艺术,或者是“将就”的艺术。根雕不同于泥塑,必须先看看找到的材料“象”什么,然后略加雕琢,即成一件艺术品,而且雕琢的越少,艺术价值越高。(照如此想:招聘选才就是“石艺”,几乎全看其本来“象”什么,雕琢是很难的)善于“将就”自己这块材料,发展自己的风格,“组装”自己的管理方法,才能成长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譬如愚顽自己,天生愚钝,言语木讷,不可能呼风唤雨、叱咤风云,就只好学习一些朴实的方法,发展诚实、诚心、诚意的特长。

学理论有点象蜜蜂采花粉,叮在一朵花上绝不会酿出蜜来,需要在成千上万朵花上采集花粉,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才能酿出蜜来。学了几家几派,甚至几十家几十派理论中合理的部分,来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应用于发展自己的管理风格、个性与特长,那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率,一定能酿出甜甜的管理之蜜。

另外,不一定只看与管理以及本专业知识有关的书籍,还应该看看其它学科的书籍,可能的话尽量看一点管理以外的书籍。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许多时候在本专业圈子里大家都感觉是很难的问题,在其他领域里也许早已经解决了。借鉴、移植比“独创”容易的多。不能直接借鉴,至少还能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不至于“啃牛蹄子”、当冬烘先生、认死理。

看多家之言,要用去一部分时间,形式上看影响工作。实际上,正因为看书,才看清了日常工作中有哪些是无效劳动,从而去掉它;因为看书,才学习了更科学、更有效的管理方法;因为看书,才使管理更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看多家之言,才使自己有可能掌握进行工作、研究必要的理论,才能使少走弯路。

第二,坚持写日记,或者叫做记“战争日志”。研究,就需要有素材,需要第一手实践的事实与有关数据。素材、事实、数据都需要积累,而积累比较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写日记。

魏书生一直坚持记两种日记。一种是工作日记,每天做了什么工作,接待了哪些客人,开了什么会,到外地讲了什么课,做了什么事,每天必记。从1978年2月20日到中学教书那天起,一天也不缺。到今天已经记完了11本约66万字了。另一种日记我从八十年代第一天开始写。记叙、议论、抒情、抄写、说明相结合。写所思所感,写风土人情,写善良的学生,赞喜欢的书籍,颂感人的文章……11年多来一天不缺,已经完成110多万字了。(魏书生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说,写作时间不可考)

日记能帮我们记住自己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记住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人很奇怪,许多好的、成功的做法,不知不觉会忘了做,甚至记不起曾经做过。写了日记,常翻一翻,能使我们达到昨天曾达到的高度。至于要搞研究,写文章,需总结回忆自己过去的有关情况,日记当然是最好的材料库了。

写日记还有利于研究自己、改变自己。很少有人写日记让自己狭隘、自私、消极、懒惰。神经正常的人,一般都在日记中劝自己、鼓励自己,要宽厚、要助人、要积极、要勤奋。这发自内心的劝说和鼓励,同来自外界们劝说鼓励相比,作用更大些。经常这样劝说自己,自己就能更冷静、更清醒、更宽厚助人,积极勤奋,更具科学头脑。

日记文体不限,可叙述、可论述、可描写、可抒情,亦可两者三者兼而有之。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以我手写我口、写我心。想到哪写到哪,不用考虑润色词句,怎么高兴、怎么轻松就怎么写。

日记长短不限,有话即长,无话即短。刚开始,写几句话,时间长了,能力强了,便增到三、五百字。即使这时,也不要限定自己每天必须写上50O字不可。仍然是顺其自然,想说的话多,有时写一两千字,要说的话少,有时也可只写三、五十字。不过份约束自己,便觉得写日记是乐趣,不是负担。

每天有了什么新思想,恐它稍纵即逝,那就拿出笔来,将它记在纸上(身边要常备纸笔,晚上睡觉也要在床头放上纸张、铅笔,以备想到什么及时记下来),晚间一整理就是一篇日记。人很奇怪,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脑中常常突发奇想,闪着智慧的光芒,比自己平时想的要高明得多。但倘不及时抓住,这一想法立即逝去,时过境迁之后,再也不会忆起。为了超越自己,为了研究出更高效的管理方法,人必须善于抓住这些灵感。

你的日记积累多了,就成了管理研究的资料库。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取写论文的资料:工作的成功与失败,自己的欢乐与苦恼,员工的思想状况,企业的经营业绩,管理方法适用的群体与个体范围,以及多方面的具体数据。

第三,坚持写文章。看多家之言,提高了理论水平,写日记积累了素材,这都仅仅是搞研究的准备工作。搞研究,主要的工作形式之一就是写文章。经理人这一职业决定了每位经理都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但有机会是另一回事,有没有科研能力是另一回事。写文章就是抓住机会、利用机会进行研究的有效途径。人一旦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本职工作,那么无论他的工作多么平凡,都会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我们可以看看魏书生的一些文章的题目:《谈今日六节课的节奏》、《数学课堂记实》、《语文课堂学生兴趣分类》、《45分钟学生注意力变化》、《课约三分钟学生注意力分类》、《不同性格学生自习课表现异同》、《五分钟记忆力比赛结果分析》、《男女同学自习课目制力比较》、《课间操动作到位情况与学生性格的关系》、《眼保健操乐曲与学生动作协调状况分析》、《长跑过程中学生的耐力比较》、《气功人静时间差异调查》……。我们的工作中这类题目也是俯拾即是。总之,不是生活中缺少科研内容,常常是我们自己缺少发现科研内容的能力。

常有人以为,写是输出,输出是有资历、有经验、水平高的人做的事。青年人写文章,常被无知的人讥笑为:吃了一把草,便想挤出两杯奶;自身只有一杯水,却想往外侧一桶。魏书生认为,写作既是输出,也是输入。

因为要写,要发表自己的见解,通常就要先看别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认识的,先看理论家对这一问题怎么谈的,有几派不同的观点,又要看富有经验的同行和前辈是怎样做的,我和人家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显然这样学习理论与经验,比平时随意翻翻,吸收与消化对结果要强得多。

写文章又是输入实践经验的一种方式。人平时工作的计划性、目的性往往不够强。如果写这方面的一篇文章,那么就会促使你制订出一系列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员工效率感的计划、措施。管理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就明确得多。实践一个时期后,按提纲写文章,总结得失利弊,边写边明确了今后的措施、计划。这样下一步的实践效果一定会好于现在。坚持写文章确实有助于输入管理能力,决不象有人认为的那样,会将原有的能力也输出了。

刚开始写,最好选题要小一些,这样自己驾驭。刚开始就写大题目,往往有害无益。刚开始写,不要想尽善尽美、一鸣惊人。而要有不怕“一鸣烦人”的精神淮备。文章写出来了,许多人批评,许多人心烦,甚至骂娘,我们把这些批评意见中合理的成分吸收过来再写,这样水平就逐渐提高了。

刚开始写,不可急于发表,或者能发表就写,不能发表就不写。写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目已科研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就算一辈子写了数百篇都没发表,但自己的科研水平,工作效率提高了,不是最大的收获吗?

有人问魏书生:“你又当书记兼校长,还当两班班主任,教两班语文,还有23个社会兼职,哪还有时间看书、写文章呢?”他说看书,写文章不是加重了负担,延长了工作时间,相反的倒节省了不少劳动时间,减轻了负担。如果采用重复式的劳动方式,早就被各种事务性工作压垮了。正因为读书、写日记、写文章,才使我初步进入了科研式劳动的境界,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介绍魏书生的“便实践、边研究”的工作方法,不是针对搞管理理论的人说的,因为专门搞理论的话,这些就不用讲了。我是对者在企业管理第一线成天忙碌的经理们说的。你可能说我这么忙,那有时间做这些。我说你越忙越要做,不然你可能是在瞎忙,再说你好象还没有魏书生忙。
  真诚地希望广大经理人都采用科研式的劳动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朝着管理的自由王国迈进。

(这篇文章基本上是照抄了魏书生的说法,愚顽的发挥极少,但考虑大家一般不会注意一个初中教师的观点,因此“翻译”一下,作为一块“他山之石”投进社区,希望能激起点点涟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