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为仁术:读懂“仁”的智慧

 白立平 2022-03-15

仁,是儒家文化和中医学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那么,仁,究竟是什么?

儒家文化之“仁”

仁是大爱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应致力于修为根本,才可产生“道”。孝父母,敬兄长,这是“仁”的根本!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爱父母是仁,敬兄长是义,没有别的原因,因为仁和义通行于天下。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爱人。”

儒家讲仁,用我们现代话说就是爱。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他人,爱天下所有的人。

这种爱从孝父母,敬兄弟姐妹做起,由近及远,由亲至疏,推己及人,用宽阔的胸怀和仁慈之心去爱他人。

仁是律己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很远吗?我要想做到仁,就可以做到。

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在一天里,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司马牛问如何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就是谨慎的。”

儒家文化倡导“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仁,是一个人的修为和根本,是用来约束自身的,应该主动自觉地去践行。仁,不可作为约束和指责他人的规则,不应强制别人去遵守。

“道德用于律己,胜过一切律法,道德用于律人,胜过一切私刑”,我们现代所讲和古代儒家强调的,异曲同工。

仁是道义

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将仁爱之心作为自己的重任,这不是有责任感的表现吗?即使死去,依然觉得有很多责任没有尽到,不是吗?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不能同时拥有,我只能牺牲生命而取大义了。

儒家文化的“仁”,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仁人君子都应以践行仁德道义为使命,不该计较功利得失,见利忘义。仁是一种担当精神,也是道德的理想主义。

中医文化之“仁”

古代医家解读:儒家道义

《论医》: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从医者,仁爱精神是必备条件,没有仁爱就没有从医的资格。医生,要聪明,要廉洁淳朴善良,才可信任。

孙思邈: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之所以称之为大医,仁爱之心首当其冲,对病家必要有慈悲恻隐之心,有普救含灵之苦的胸怀。

《医家十要》: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 医者惟有仁心,心胸才能博大,也才能尽心竭力为患者谋利益。否则的话,必会纠缠于一己之私而背离医学之道义。

《推求师意》:医乃仁术也,笔之于书,欲天下同归于仁也。医为仁术,医学著述之传布要有助于弘扬医学的仁爱道义。

古代医家的仁,无不是惟病家疾苦至上、淡泊名利、普爱病患,以一心践行仁爱道义为自身天职和使命。


现代医家解读:象形思维

古代医家,对“仁”的解读,基本上是在道德层面上。而现代医家,广西名中医刘力红博士,却从“仁”字本身,做象形思维的解读,很有意思。

“仁”,从字形上看,左边是“”,即人,右边两横,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合之则为“仁”。

仁,讲的就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能处理好天、地、人的关系就叫“仁”。

之所以“医为仁术”,除了对为医者“德”的要求外,医者还要懂得天、地、人及其相互关系,这是从“术”的层面,对医者的要求。

中医的核心价值观是和谐、平衡。“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恰到好处,既没有过,也没有不及。和的主要对象就是天、地、人。

人要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就可以称之为“平人”(健康的人)。反过来,与天失和、与地失和、与人失和,就是“非平人”,就要得病。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

“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太史公

“仁”的智慧意境深远,需要我们用心揣摩和体会。

读经典,洞悉古人智慧,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林合华. 张宗明 ,传统儒学与中医学中“仁”的观念之比较[J].《医学与哲学》2015-6(3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