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很难说服一个固执的人?

 白立平 2022-03-15

-1-

“吸烟有害健康,戒了吧!”

“很多长寿老人都吸烟,伟人也抽烟,身体都很好。”

“为了健康,您应该减肥!”

“我都这个岁数了,减什么肥?上了年纪都发福。胖怎么了?又没吃你们家米。”

“那些保健品都是骗人的,不要买!”

“它能治好我的糖尿病,去医院要常年吃药,还治不好。我花自己的钱,不用你管。”

生活中,这样的对话经常听到。

对于规劝者来说,很无奈:

本来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和固执的人沟通起来这么难?

和他们对话,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就像两股道上的车,在两条永远无法交会的平行线上各自奔跑。

为什么我们很难说服一个人去改变?

因为,

每个人的观念里都自带个人印记——他的经历、价值观、经验、文化、习惯。那是他自己的东西,并早已经产生了感情,他要设法保护它们。

如果有不同的声音来批驳,就意味着一种威胁和冒犯。

固执的人,不仅难于沟通,还很容易撇开话题,进行语言的反击。

因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在讨论一件事情时,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就事论事,总要把情感、道德、礼法和一些与事情本身无关的东西代入,扯得很远。

让人空留一声叹息。

-2-

一个人固执的思维如何养成?

也许是,成年以后,很多人对自己不懂的知识不再好奇和求索。

迫于生存的压力,那些不常用的知识和技能成了人生的冗余部分,慢慢地被修剪掉了。大脑习惯了重复那些自动化运行的部分。

也许是因为积淀不够,无法对深层次的知识产生兴趣,也没有精力去探求。

一个人的认知观念,就这样经过长年洗礼,逐渐变成了一种思维模式,长在了身体里,内化成一种本能和直觉。

所以,当面对一个新问题时,他关心的不是真相,而是一定要符合自己认知模式、符合直觉、让自己内心舒服的答案。

就像医生对糖尿病人的告知:“不能治愈、常年服药、定期检查、药物副作用……”

这些字眼儿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远没有保健营销的:“保健食品、几个疗程治愈、无毒副作用、提高免疫力”等听起来更动人。

至于探寻糖尿病治疗的真相,那是一件艰苦的脑力工作,很多人会自动放弃。

多年的自动化运行习惯,让我们不愿意为之付出学习的精力,宁愿相信自己的直觉,所以,对保健品趋之若鹜也就不足为奇了。

-3-

认识到情感对思维观念的影响作用,我们该怎么做?

如果我们想要自身成长,就一定要避免情感对我们思维的干扰,面对一个问题,尽可能对情感加以约束,不要让它起作用。

面对未知的东西,不同的意见,认真地听取那些威胁或者侵犯你价值观的一些观点,忍受内心的不舒服。

思考一下他人观点的合理性。我们有哪些东西可借鉴?有哪些需要学习?时刻让大脑保持开放性。

一个成功的、积极的学习者,应该是一个愿意改变自己思想的人。改变思想,就不是一件让心里舒服的事情。

如果是对于他人,我们想要影响他人做出改变,也一定要使用情感的力量。

纯粹的道理和理性很难打动一个人。

如果我们要激励孩子或老人,用纯粹的说教影响甚微,要付诸情感:

比如:

温暖一一多拥抱孩子,多看望老人;

快乐一一陪孩子玩耍,带老人出去走走;

好奇一一带孩子领略大千世界,教老人上网、手机应用;

期待一一给孩子承诺奖励,满足老人的一项嗜好;

……

情感的力量如此之大,别有用心的人当然也不会错过。

商品的营销,非法组织的洗脑,为达到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一定会想方设法触发人的情感,用情感最终触发行动。

请大家自行脑补保健品营销的套路:

恐惧一一怕得病,怕死;

贪婪一一赠送礼品、鸡蛋;

希望一一渴望治愈,健康长寿;

满足一一被叫着“叔叔””阿姨”甚至“爸”“妈”,陪买菜做饭聊天;

……

当别有用心的人做出让我们内心非常舒服,能挑起我们强烈愿望的事情时,就要加以警惕。

因为这个时候,情感要来干扰到我们的智商。

有一句话这么说:

如果你想让别人参与进来,让别人下定决心并推动其前进,要首先诉诸情感,告诉他的愿景和梦想,然后再诉诸理性。

所以,

情感的力量实在不容小觑。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