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认知不能太极端

 行为逻辑 2022-03-15

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1352

写作目的:帮助更多的人提升智慧

《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
这个世界上的规律是可以被掌握的,但规律又处于变化之中。
很多人的思维方式是“非黑即白”式的,只分“对或错”,“行或不行”。
举个例子:
荣荣是一名留守儿童,从小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被奶奶带大,由于缺少父母的关心与疼爱,荣荣的性格变得内向,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父母发觉到了孩子的问题,觉得多年以来亏欠了孩子,孩子是因为缺爱才变成这样的,害怕孩子长大后无法成才,所以,就把荣荣接到自己的身边。
回到父母身边的荣荣感受到了宠爱,父母为了弥补孩子的缺失,对荣荣百依百顺,慢慢地,荣荣变得任性、骄横起来。遇到事情稍有不顺心就很暴躁,大吵大闹,大发脾气。
父母很是无奈,他们觉得是自己把荣荣惯坏了,对她太溺爱了。他们发现,这样下去,孩子依然无法成才。
即便发现了问题,荣荣的父母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他们想:
当孩子缺爱时,就给孩子爱,给了爱孩子却又变得骄横,不给爱不行,给了爱也不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要怎么办?
后来他们总结出来原因,并不是缺不缺爱的问题,而是荣荣本来就是不成器的孩子,注定无法成才。
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这哪里是孩子的问题,明明是你们家长教育的问题。
而荣荣的父母却对这种看法非常不屑,他们说:你知道什么?你根本就不知道我们的付出!我们做父母的做的所有该做的事,我们没有问题!
这就是典型的“非黑即白”式的思维。
这是一种极端思维,这是一种认知缺陷,因为这种思维会错过一些有价值、可替代的中立观点和解决办法。
在黑与白、对与错之间还存在无数种可能性,往往这中间的宽度的可能性,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就像例子中荣荣的父母,他们的问题在于没有掌握好管教孩子的尺度。
很多人会觉得,这种善恶分明、嫉恶如仇的思维方式不挺好吗?
某些时候,这种思维方式的确能给人减少很多思考的时间,它能让人把问题化繁为简,更有利于快速进行决断和行动。
但是,长久来看,思维上缺乏宽度是不利的,即便“非黑即白”式思维方式碰巧做对了选择,这里是含有运气成分的,谁又能保证每次都会如此幸运呢?
所以,思维依然要有宽度,认知依然不要极端。
有人说,提高认知太难了,就没有什么其他方法了吗?
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允许被质疑。
当别人对你提出质疑,你不要习惯性的反对不同意见,要思考别人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因为质疑本身就是进步和发掘真相的原动力。
可是,依然会有一种人非常固执,他听不得别人的质疑,在他的认知里,不仅提出质疑的是错的,而且所有与他观点不同的都是错的。
他哪来的底气?
来源于他过往的经验,也许他真正的尝试过,成功了或者失败了,这些经验都给了他无比的信心。
即便是这样,无法接受质疑依然是错误的开始,你可以接受质疑并合理的消除质疑,而不是凭着经验去拒绝质疑。
正如文章开头《道德经》所讲的那样,即便世界上的规律是可以被掌握的,但规律依然会发生着变化。
也许你的经验是对的,但那也许仅是在你狭隘的认知、经历范围内,也许时过境迁很多因素都已发生改变,所以,能够接受质疑才是伟大的开始。
没有人喜欢被否定,人都喜欢被肯定、赞美,这本质上是由人的七情六欲所决定的。
人的情欲需要合理地控制,不能放纵,否则,这就是灾难的开始。
当你控制好了自己的情绪、欲望,让自己的心性更为纯正,你就能更容易地接受他人的质疑,你就能有效地避开“非黑即白”式的认知陷阱,你就能更好地避免经验主义的缺陷,你就能更加清晰地探寻出事物的本质,你就能够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你的人生也就走向光明的大道。
《道德经》说: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大道本来就很宽广,而人们就是喜欢走捷径。
成功的路上本来就很光明,但这取决于你的内心是否光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