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fluent 对电机油冷分析

 蹩脚的英文 2022-03-15

 Tesla Model3 是当前卖得最火的一款EV,它的驱动系统早被业内反复拆解分析,但这些分析往往停留在外观层面,今天我们再往前走一步,通过电磁模型分析,我们尝试来回答两个问题:1、高扭矩、功率密度高效率是如何实现的?2、NVH特性为什么会比较优秀。

01

产品介绍

Telsa Model3是一款典型的纯电三合一驱动总成,根据披露的信息可知:电机的功率在190kw,峰值扭矩420Nm,最高转速16000rpm。相较国产的现役驱动、它具备鲜明的高功率、高扭矩、高转速特征。

5786a7fac3a8b92908581516837865ef.png bbfcf6580362cd7fec89a5da3f043256.png 电机转速和扭矩的提升不是简单放大缩小,而是涉及到新平台的开发,需要突破:电磁、结构、热管理、NVH等一系列门槛,本质上是技术体系的一次跃迁,对所有从业者都是极大的挑战。因此很有必要对Telsa Model 3进行一次深入的分析,即便窥知一二,也能产生启发。我们先观察一下这款产品的特点: Modle3采用了6极54槽的槽极比,这个槽极比用的很少,相较典型的8极48槽,它具备两个优点:
  • 它的齿槽谐波次数为18±1,而8极48槽的齿槽谐波次数为12±1,更高的齿槽谐波次数意味着谐波强度会更弱一点,有利于阶次噪音的抑制;
  • 极数为6,最高转速16000rpm时运行频率为800Hz,相交 8极电机频率下降了25%,更有利于降低铁耗;
但极对数低并不利用提高峰值扭矩,需要其它手段来弥补。 edc759baee79c8fdf39bf400fc08f450.png Telsa Model3的定子有点特殊,就是在轭部开了一些油孔,冷却油先经过这些油孔然后再喷淋在绕组端部,这是一种复合式油冷结构。值得一提的是Model3采用的仍然是圆线设计,采用分布式短距绕组。 5e5a9cb7c075662d367ab910c107866b.png Telsa Model3的转子采用经典的单V结构,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有两点,一个是采用了两对辅助槽,其中大辅助槽放置在V字磁钢槽-表面磁桥处,小辅助槽放置在靠近极中心的地方。除此之外转子采用了三段错极的方式来实施,它的错极方式如下图所示分成两小段,一大段,其中大段的长度是小段长度的2倍。 a9fc11746cb332178ecd044ef25856cf.png 为了便于逆向追溯Model3辅助槽和错极设计的机理我们使用Volt Motor Designer 软件的一个参数化磁极模块来进行简化建模。简化后的模型如下图右侧所示,可以清晰的观测到两对辅助槽的位置,而且他们的大小位置都是可以参数化驱动的。 80223f02dab1b2ff86877c904f16101b.png 现在,我们对Model3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疑问。这个6极54槽的电机功效特性如何?比8极48槽的更强吗?它的NVH特性是怎么样的?这种辅助槽和错极的开发是否有玄机。不着急,我们慢慢抽丝剥茧,慢慢分析。   02 — 电机基本性能分析 1、Map图特性 先看宏观性能,我们分析的该电机的Map图如下图所示: dbc2242d36fd720dc3aafa2862cd9323.png  从中我们能够获得如下信息:
  • 高扭矩、高功率是可以实现的,在800A和385Vdc的驱动支撑下,能够实现420Nm和200kw以上的功率输出;
  • 高转速下的功率较高,可达140kw,且高速下效率较高,16000rpm的效率在92-93%左右;
  • 高效面积较大,作为圆线电机它实现了96.9%的最高效率,效率>90%的面积占整个Map图的84.5%,效率>85%的面积占整个Map图的93%虽然实现不了双90,但实现了85,90。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有一个发现:Tesla实现高功率高转矩输出的最主要的策略是提高最大电流,当电流达到800A才能获得420Nm,200kw的输出。但这个策略需要大电流功率器件的支持,Model3 采用了 4管并联的Mos管碳化硅以支撑大电流输出。 680c50f6ea43fb247f26a45e0c364e42.png 无独有偶,利用SiC平台的大容量优势提升电驱功率已成为常用策略,Integral-Powertrain的大功率驱动系统,采用了双三相的SiC架构,每相支撑电流达600A。大电流、大容量是SiC平台的一个明显特征。了解这种态势,我们能够更容易理解Model3 的设计策略。 95ad195673362ae1a36c2999d5b0be25.png 我们还发现Tesla 提高效率的途径有两个, 一个是采用了0.25mm的薄硅钢片,越薄的片子涡流损耗越低,有利于提高效率。另一个是采用了6极的设计,这使得16000rpm下运行频率才800HZ,和8极电机12000rpm相当,我们知道铁耗和频率的1.5次方成正比,铁耗的降低使得高速区间效率明显提升。 2、Map工作点特性分析 00c465531bc504ad3c522aebb2f26369.png 接下来我们分析了 分析了额定、峰值扭矩、峰值功率、最高转速四个典型工况下的特性。获得的信息支撑了上文中的判断,我们发现高速工况下效率达到92.9%,铁耗只有5153w, 总功率的4.29% 。 从高速工况我们还发现一个特点,凸极比达到3.1,高的凸极比有利于弱磁扩速,提升高速下的输出能力。因此达到同样120kw,高速16000rpm 的电流比额定6000rpm的电流要小,这个特征也有利于提高电机效率。 该电机的额定功率达到120kw,持续扭矩达到200Nm,此时的总损耗量达到3587w,要产生这么大的持续散热功率,需要有优秀的油冷系统的支撑。Model3采用了一种复合式多路油冷却技术: 定子的冷却:ATF油从中间通入铁芯,经过定子铁芯轭部的轴向通油孔到达绕组端部的集油环,然后通过集油环的孔洞淋在绕组端部; 1ac1adb5f9aac968a95b5bb4b357b3bb.png  转子轴中空且开有甩油孔,通过旋转使冷却油飞溅,同时冷却转子和定子。 f17e352f38b1d6e9a1c8ee57ce991239.png 这种复合式油冷技术应用使得该电机的功率密度转矩密度明显提升,相较普通的水冷电机,持续转矩能够提升40-50%; 3、错极下的输出品质 除了输出能力强悍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台电机在各个工况下的转矩脉动非常小,一般而言6极整数槽的转矩脉动抑制难度是高于8极的,这种低转矩脉动是如何实现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我们怀疑错极的设计对输出平稳性非常重要,因此做了错极核和非错极的对比分析,如下图所示,我们发现了如下三个现象: ac3f2fe2eb8e1d75c05268ba25c0da00.png
  1. Model3的错极设计对额定、峰值扭矩、峰值功率、高速工况都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也就是说这种错极效果是跨工况的;
  2. 仔细对比错极前后的转矩波形,发现 错极的作用是将“毛刺撸平了”,波形虽然变的光滑了,但转矩的平均值下降很小,这种错极效果比较好,8极48槽的电机错极也能达同样的光滑效果,但转矩损失也很大。
  3. 进一步深入进行转矩谐波分析,我们发现错极主要针对对54阶脉动抑制,这个阶次是定子开槽引起的。
综合上述三点,可以说明Model3,“6极54槽+±1.667°”的错极设计效果非常好,即不明显损失转矩,又能明显抑制齿槽次数转矩脉动。 不仅如此,错极还能起到平滑反电动势波形效果。如下图所示,错极前后反电动势正弦性反差明显; e95b569cf8ab97fe8422370d39591f84.png 除此之外,错极对减小齿槽转矩效果良好,通过错极齿槽转矩下降了50%,达到了1.61Nm,占额定转矩的比例0.8%,达到了较低的水平。 0809a862ce7ac17feb1695031817a15e.png 我们对基本性能分析小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如下信息:
  • Model3的高扭矩高功率的输出特性可信,其主要依赖大电流SiC驱动平台的支持;
  • Modle3的效率较高,在保证高密度的同时仍能达到最高96.9%,高速效率92.9%,这和它采用的6极结构和0.25mm薄的硅钢材料有关;
  • Model3的持续扭矩达到200Nm@120Kw,主要依靠高效的冷却方式支撑;
  • Model3各工况的转矩脉动输出都很很小,6极54槽+错极设计搭配合理,达到了转矩损失小、脉动抑制高的效果;
03 —  NVH特性 我们已经完成了输出能力的分析,接下来需要更进一步分析这台电机的NVH特性,为了简便,我们从恒转矩-恒功率曲线的电磁力特性角度切入,设定转速、电流、电流角激励,选择Model3特有的错极方式,就可以启动计算。 bc22bab2513f2426204e5e5a27343c1d.png 经过半小时的计算后,我们获得了该电机的电磁力特性。从中我们发现: 6baaa213383803254bc778d937d8c5df.png     空间0次数的电磁力成分中( 最敏感空间阶次 ) 特征时间阶次是18阶、36阶、54阶、72阶,其中最明显的是18阶,它随着转速提升而快速提高。这么说大家没有概念,这些阶次很多同学比较陌生,我把它翻译一下。以电频率计:8极48槽的电机常说的24阶、48阶对应的分别是6f、12f电频率。按电频率把它对应到Model3的6极54槽电机,分别是18阶、36阶。那Modle3的54阶是什么呢?是一阶齿槽的阶次,对应8极48槽48阶电磁力。我在上图的电磁力瀑布图下方把这个对应关系列成了表格,供大家参考。

特征阶次出来了,接下来要评估这个电机的电磁力密度是高是低,我们需要一个评估的标准,我拿了一台常规的8极48槽的电机作个对比,大家能够建立起量的概念。这台对标电机是我参考某16000rpm产品自建的模型,它没有专门针对电磁力作为优化,可以理解为原生态状态。

fd7399080e0fdb00cae8b3ca59bb2bdb.png

我们发现6f阶次(8极48槽为24阶、6极54槽18阶)电磁力两种电机最大的都在20000Pa 左右,不同的在于Modle3的低开高走,而8极48槽高开低走,各有优劣。

而12f阶次 (8极48槽为48阶、6极54槽36阶) 电磁力 Modle3具备明显优势, 电磁力最大值仅有8极48槽的20%。这个就是一种明显的优势。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发现Model3的电磁力处于较低水平,接下来要探寻原因。我们怀疑奥妙藏在 “错极方式”“转子辅助槽” 中。 A、错极方式的影响分析 先分析错极方式的影响,对比了错极前后,电磁力的差别,我们发现它的这种错极方式对36阶、54阶电磁力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18阶几乎没有影响,对72阶有些速度段减小,有些速度段增大。也就是说它的这种错极方式的阶次针对性很强,这是一种精准打击的手段。 63fca5c156bedfa3d27265104c576789.png 为了了解这种精准打击的范围,我们对比了16000rpm下电磁力3D柱状图图的信息,我们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对角线特征,在54阶电磁力附近的那个矩形框内,电磁力都得到明显抑制。这就Model3错极方式的打击范围。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它的基础上,用其它错极方式来进一步改进。 7146bd92b4f313b7531c20a14d63d571.png 在乘用车驱动领域我们常用六段V错极方式,这里我们对比了六段错极、原版的三段错极和直极的区别。发现六段错极和三段错极的总体效果是类似的,但六段错极的效果在36阶的高速段要更好,对72阶的抑制作用要更平滑,总的来说六段错极的效果和三段类似,但六段的效果更均匀。 f1c9b0fd51352a8f54217b94b9e888b2.png
  • 我们对错极的分析作个小结:
  1. Model3的电磁力强度较弱,和普通的8极48槽电机相比具备一定的优势;
  2. Modle3的错极设计能够有效的抑制齿槽阶数的电磁力,使得电机54阶、36阶噪音有明显的降低;
  3. Model3的三段错极方式基本够用,通过六段错极能够起到更稳定的效果,但这会增加工艺成本。
B、转子辅助槽的影响 为了单独凸显出辅助槽设计带来的影响,我们首先要设计一个对比实验,如下图所示:实验组为Modle3不错极电机,对照组为去掉辅助槽后Modle3不错极电机,实验就说要对比它们两个的电磁力差异。

3f1e20f3c08cf0fd42cbbe1c704fcd77.png

 通过电磁力的对比我们发现,Modle3的辅助槽主要是针对54阶噪音进行设计的,对18阶、36阶影响较小 ,这说明它的辅助槽设计也是一种精准打击武器, 和错极一样,都是对齿槽阶次噪音进行的一种针对性优化。

70b1bc6f19f5f30d229cba3b1ac4e4e1.png

上述实验只能证明辅助槽有用,但不能说明它一定最优,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一般我们需要参数化扫描辅助槽的大小、位置观察最优解是否存在。但这里有个问题,每个辅助槽最少需要有位置、宽度、深度3个变量,两对辅助槽加起来就6个变量,如果每个变量扫描步数为10,就需要计算10^6次,数目太多,很难实施。我们换成遗传算法来计算量就相对少很多。 遗传算法优化设置如下图所示,我们先设置辅助槽的6个参数的扫描范围,然后设置空载、额定、高速三个工况来考察辅助槽的优化效果。

1c3f0708219fc9b15ebf0e85955cb64a.png

辅助槽对电磁力、转矩脉动等具备明显的优化效果,因此我们需要着重关注下图红圈中的优化目标。

d6761a896adb7b289862b9f8add6ada5.png

优化结果的信息比较丰富,为了便于理解我来替大家解读一部分。先看齿槽转矩-额定54阶电磁力、额定36阶电磁力三个优化目标,我们发现Model3原版的设计非常接近Pareto前沿最优解,而额定36阶电磁力的颜色为兰色,在色标中居中,没有优化也没有恶化。 01eada1ab31503b722306bd078d3c714.png

我们维持齿槽转矩和额定54阶电磁力不变,仅切换颜色维度为额定18阶电磁力,发现类似的现象,原方案18阶电磁力呈现兰色,它的辅助槽对18阶也呈现中性 。

31a73acf5c27f6f18f4c9ccfa4f1fd1e.png

这里我们获得一个结论,Modle3的辅助槽主要是针对齿槽转矩和54阶电磁力作的优化,针对这两个指标几乎达到最优解了,这点和我们上文的结论是类似的。 我们再把分析范围放宽一点,考察它的辅助槽设计对高速、额定的平衡效果如何。下图所示,原版设计也非常靠近 “额定54阶-高速54阶”的Pareto前沿线,而且转矩脉动也处于蓝色区间,量值较低。也就是说Modle3的辅助槽不仅仅针对额定工况有效果,而且能够实现跨工况对54阶噪音进行优化。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还能获得更丰富的信息,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1a88063f3b14c2486215f3afd6322799.png

正文最后,我们对Molde3的辅助槽作一个小结:
  1. 这个辅助槽主要是针对54阶噪音进行优化的,其次是齿槽转矩和转矩脉动,几乎达到了极限最优解,它对18阶和36阶的抑制考虑较少;

  2. 36阶噪音主要靠错极来进行抑制,而18阶噪音,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个短板应该有其它应对措施,可能是谐波注入;

04 — 总结

最后我们通过回答导读中问题来作个总结:

1、 高扭矩功率密度、高效率是如何实现的? 答:高功率密度的实现主要依靠大容量SiC支撑,高扭矩密度依靠多路油冷技术支撑;高效率是由少极数设计和薄硅钢片来实现的。 2、NVH特性为什么会比较优秀? 答:良好的NVH特性关键在于:1、6极54槽和错极的组合策略,2、转子外表面的两对辅助槽的设计。 纵观全文我们能够发现,其实Model3电机侧的创新比较小,油冷SiC6极54槽都是相对成熟技术,但这些成熟技术组合得当可以形成一个优秀的产品。 我们都在思考下一代电驱系统的技术路线是什么?是高转速、高功率?是高扭矩密度、还是高转速、油冷?总是思绪万千,下笔困难。 通过对Tesla Model3的对标分析,我们能够大致读懂了他们的设计思路。他的路线大概是这样的:基于现有技术、加入少量创新,搭配出互补策略组合,把输出能力和密度往上推。 相较DOE旗下各组织的那些新原理、新材料的创新路线,这是个风险较小方向,值得我们借鉴。  最后容我做个广告吧,上述计算分析用到了我们自主开发的软件 Volt Motor Designer,这些功能都是我们根据应用需求一边做项目一边逐步完善的,我们采用小步快跑的方式,已经迭代了4个版本,最开始的时候还只是一个个独立的插件、模块,到2020年我们才完成整合。下图是我们开发成长历程, 国产软件的开发实为不易,它需要一个持续迭代成长的环境,在这里特别感谢苏州绿控、宇通智驱、格力凌达、东风汽车等等在不同阶段支持我们的朋友。 6f3ae1ea675200957451605f2a361240.p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