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走架行功中的一些要求|传统杨氏大架115式太极拳剑刀枪械推手套路…|武术世家

 msj7211 2022-03-15
(—)松静

太极拳以“松”、“静”为第一要义。如果神经紧张、周 身肌肉僵硬,则影响气血流通、经络舒适思想杂乱,情绪 不宁,则不能养气、养神、养精故而要求全身放松,思想

安静。

“松”静”虽两个念义不同的概念,但又互相联系、 互相影响的太极拳讲“松”,是泛指人体内外两个方面:一 是指内在的思想意识;一是指人体的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二 者均需放松,不要有丝毫的紧张、拘束和拙劲而且思想意 识的放松尤为重要内外都放松了,肢体才能柔和顺达,感 应灵敏5 “静”,是指人体意识神态的宁静静以养精,“拳谚 云“精足而气充,气充而神沛”。扼要而言,“静以养神' 古人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形神统一的整体。尤其强调神在人体 中的主宰作用5因此彳,太极拳论》说“神为主帅、身为驱 使'所以全身放松和思想安静二若互有影响,又互有联系,

如能互相默契配合,则有相得益彰之妙用。

这里所讲的“静”,并非要求静如睡眠状态的静,而是把 思想中杂乱的、散漫的、游移不定的思维活动规律化、集中 化,也可以说是用拳法的一种意念活动代替其他的意念活动。 如果能够把意念活动集中到拳法的一点上,即是练太极拳迖 到“静”的境界了。即如老子《道德经》说:“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静”以培养灵觉一点的再现,融 会贯通,达到松柔轻灵的境界。

意识的集中,也就是在练拳的过程中运用意识的过程,也 是改变人体生理肌制的过程,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对 初学者来说,开始宜从师莩练,待动作熟练后,进而体会如 何才能放松,然后逐渐摒除杂念,慢慢才能达到意识的集中 但此时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是属于初步跨入松静的阶段,尚 需继续剗苦摹练,庶可进入真正松静的境地。但要注窟行功 时,不能把意念集中到经络和穴位的运行上,如静功中的 “大周天、小周天”等,忘却拳意而走邪甚至弓腰驼背,疲 塌松垮,毫无神意的贯穿,只是全身的肌肉在活动,那就没 有拳味,就不叫太极拳了因此,太极拳的走架行功,每一 动作,必须做到形意倶到但要神意内涵而不外露,全身一 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轻灵沉着,稳静安舒。如《太 极拳论》中说的:“出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如履薄冰,如 临深渊”等境畀6又如李椿年老师说:“练太极拳全凭神经感 应炅敏,如灵杌性少了,那太极拳还练什么?灵机是出于神 经的感应,神机的灵敏是人身上之至宝所以太极拳练法,在 未起势之前的预备式中,就先要松身心,静思想,以养神经 上之虚灵为第一紧要,”又说“练拳练到諍时,脑筋奸像暗室

中一盏明灯,普照全身,静如空空洞洞,物我两忘。练架子 要大松大软以神领,以气化,从大松大软中讨消息,找虚 无,求灵觉,找神明的感应松静元为,以无为才能应万 变'所以我们练拳,如能达到这种境界,即如拳歌中所说的: “无声无像,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馨,虎吼猿鸣,水 清河静,翻江倒海,尽性立命' 这才是太极拳练到“松”、 “静”的最高阶段,亦是步入懂劲的境界,所以“松' “静” 是练好太极拳不可忽略的总则,

(二)太极拳与气功

太极拳是结合我国古代道家的吐纳导引最朴质的拳术, 所以练习太极拳的架势,既是练外形的动作,又要结合气的 纳导引,按照拳法的起落开合,呼吸贯注其运行中。随势 呼吸,气沉丹田,发之四梢,沉着自然《拳经》云:“以心 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即是太极拳的行气指南, 因此:太极拳的走架行功,不只是外形的換着,更重要的是 内功的修练6所以太极拳既是拳,也讲气功,但有别于运气 循经络走穴位的单一气功功法 练功,不讲拳,不僮拳的 看法,动作弓腰驼背,柔柔捏捏,不挂拳意,如此则达不到 由内达外,内外相合,练不出灵敏的听劲功夫来如果只讲 拳,不讲功,不理解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内在联系,达不 到用意不用力的妙用6因此太极拳的走架行功既是操着,亦 是养气、养精、养神、养智慧修灵觉,启迪悟性的功法。动 时以内在的意、气、神触动外形的筋骨皮肉,由内达外,内 外一致故虽动犹静,“静”以求灵觉一点的再现,达到听劲 灵敏所以太极拳是身心兼修的内功拳6 6

(三)虚实、刚柔

拳谚云:虚实、刚柔之谓拳太极拳法特别讲究虚实互 用,每一手一势皆涵有虚实虚实亦是阴阳,亦是刚柔=虚 为阴、为柔、为合,实为阳、为刚、为幵。《太极拳论》说: “阴阳相济方为懢劲……”就是说在用时如能刚柔互用,虚实 互变,就是能懂劲了。《太极拳论》中又说:“人刚我柔谓之 走,我烦人背谓之粘。”这些所谓刚、柔、粘、走,虽然是指 太极推手中的应用而言,如:人用刚劲攻来,我用柔劲走化, 才不至于犯“顶”的毛病,人若退走,我用沾连,才能不丢。 然而这些劲法都是从练拳架中得来所以练拳架要随时注意 虚实、沉柔劲法的修练,为应用打好深厚的基础,在用吋才 能出手轻灵,使对方无从察觉,听准对方处于背势时,骤然 发出,所谓蓄劲人不知、发劲人不觉,此乃虚实刚柔互用之 效,然非功力深厚者不能为之昕以在太极拳的走架行功中 对于每一动作的一招一势,都需注意虚实的转换,如《太极 拳论》中说:“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之一虚实”也

在太极拳走架行功和推手中,虚实又分手持着法与步法 两个方面:着法的虚实,是培养两手手指的触觉'听劲”的 灵敏。步法的虚实,是为了着法的需要,二者相辅为用,在 走架行功中,以弓箭步为例,当一只脚向前迈出,脚跟先着 地时,前脚为虚,后脚为实,当前腿弓膝至小腿垂直,成弓 箭步时,则前脚为实,后脚为虚,但后脚仍有发劲时'发之 于根”之作用,所以虚非全空。说明两腿应有虚实变换之余 意随将体重移于前脚,后脚进半步踏实,前脚以脚跟着地 成虚步势时,此时前脚为虚,后朐为实在太极拳的走架行

功中,两脚不停地转换着步法的虚实以适应各种手的着法 所需的步法,亦是着法和步法虚实互相转换的练习。经过相 互的转換,才能前进后退,左顾右盼,步法轻灵,变換自如, 步法和着法配合协调

(四)用意不用力

如果对上面三个要求有了一定的理解和体会,对用意不 用力就不难理会了。它是上面三者的集中体现和运用。自古 以来,练拳是为了健体强身,但最终都是以技击法的提高和 理论的研究为目的。太极拳的技击方法是以柔克刚,为此,在 练拳的过程中,要培养用意识指挥动作把意识贯穿到动作 上,因而要把全身的筋骨皮肉都放松放软,松软着去完成每 个动作,而不能使用硬力这种松软的目的,在于培养意识 的反映和身手的触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灵性,术语称为 听劲。以便将来拳技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能具有高度的敏感 性和灵性的听劲。应用这种听劲功夫,与人交手时,偶一沾 连对力、才可以我之虚实制敌之虚实,或导致对方之虚扑而 失中,或以松软之反弹力,施之于对方使之跌出这便是用 意不用力的听劲功夫巧妙之处,否则,对用意不用力的练法 感到难以理解,对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的原理亦无从察验如 果仍用僵劲进行练习太极拳,则不可能得到应有的效果,这 就不免舍本逐末《太极拳论》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 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指明意 气在太极拳锻炼中的主导地位,必纪以用意不用力的练法,才 能全面地懂得太极拳法的真谛。因此要求一招一势都要从挂 拳意着手,而且挂拳意必须体现用意不用力的原则,才能练

好太极拳术,从而达到健体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五)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太极拳所练在神如《太极拳论》说:“神为主帅、身为 驱使'因此,人极拳的练法是闬意不用力,要求全身放松。 为了避免疼成松垮、低头、驼背,故提出顶头拔背惟恐义 形成用硬劲上顶,导致颈项僵硬,气?胸际。所以要求虚炅 顶劲,气沉丹田,练拳时头部自然直起来,不偏不仰,用意 识虚虚地似头顶有物,而有上顶之意即可。迖到虛灵以养神 智,才可神内涵而不外露如《太极拳论》说:“内固精神、 外示安逸'然而神来之于精气的充盈,精足才能气充,气充 才能神沛,养神须先养精,所以提出“气沉丹田,丹田气足, 有助于肾气的旺盛,肾气旺盛,精气才能充盈,精气充盈,则 神智自会虛灵矣。

气沉丹田,旧是说在太极拳的行功中吸气时以意导气,徐 徐沉入丹曰(丹田在脐下一寸佘之深部),所以此时小腹部略 有收回的感觉,即术语所说为合为收;呼气时丹田之气截适 行于四梢及全身,鼻孔之气听其自然呼出,此即术语所说为 开为放。此即《太极拳论》中“气宜鼓盥、神宜内敛”之意 能气沉丹田,则气不至上浮,有利于腿胯松沉,发劲充实

(六) 含胸拔背、松肩沉肘

他家拳术,大都要求挺胸塌腰,这是因为根据不同的拳 神拳法的要求,挺胸塌腰,两臂才能出拳有力。然而,太极 拳是用意不用力的拳法,所以要求含胸拔背、松肩沉肘,以 便于气往下沉,不致于气淠胸际,导致上重下轻,在太极拳

9

的应用上主张以柔克刚,不以力制人,所以含胸拔背有利于 含化对方来劲。但绝对不可因含胸而弓腰驼背,为拔背而用 力挺直,只是用意将背脊有向上拔拉伸直之意即可。松肩沉 肘,是要求肩膀放松,不可耸肩抬肘,有勘于气往下沉,以 便于含化时,腰身及两臂转动灵活,不致为人所制。

(七)上下相随、内外相含

上下相随,主要指上下四肢的协调,内外相合是说意气 与身躯及四肢动作的融合。《太极拳论》说:“其根在脚,发 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虽足与手的关系如此,但中心在腰的主宰作用每一式的完 成,其头、躯干、四肢必须随腰的劲一起完成。为此,在外 形上提出上下相随的要求,着眼于手脚的协调、配合,迸而 达到全身一动而尤不动的境界太极拳的行功走架,是“以 心行气、以气运身”以及“用意不用力”。在这个原则下,做 每个动作时,都必须以心意为领导,以腰为主宰,领着手脚 及全身而动,直至全趟拳的完成。如前一动作将要完成,即 须着意于下一动作的开始,一动连接一动,由始到终,“绵绵 不断”如“行云流水”,这即所谓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要求 之所在

(八)松腰敛臀、尾闾中正

太极拳的走架行功中的每个动作,都必须用腰领率四肢 而动,不能腰不动而只是手脚在动,所以《太极拳论》说 “腰为主宰”,这个道理前面已经谈到。这里要谈的是:在太 极拳的练习或应用中,腰还起着攻防、进退、转换的主宰作

用。由此必须放松,才能指挥灵敏,转换灵活,并且还需要 胯及臀部的松沉配合臀部内收,胯部下沉,尾闾才能中正 所以练拳时应隨时注意臀部内敛,不可向后突出。例如:弓 箭步的完成,必须松嚶沉胯,才能腰身中正安舒,松柔沉稳, 发劲时才能沉着松静,不至失中而前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