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且行篇】山野||夜宿烟雨楼

 shineboy1 2022-03-15

Image

Image


烟雨楼既非风景名胜,也非怀古思幽之古迹,而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客栈。一个用于旅客住宿的普通客栈何以值得写作,而且还“夜宿烟雨楼”,是否有点小题大做?其实这一切都是事出有因的。既至于此,读者诸君也许就要发问了,烟雨楼在哪里,为何特别之处?

壬寅年春节过完不久,妻子说要去瓦屋山赏雪。于是在一个周末驱车前往。傍晚时分,到达行程中的洪雅县柳江古镇,下榻烟雨楼。其他景区食宿之地要么酒楼,要么饭店,唯独烟雨楼叫客栈这一古老名字。我想简单朴实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为了与所处环境相匹配。还在旅行车上,带队的百事通旅行社老总就介绍说,柳江古镇虽地处巴蜀大地,但由于当地独特的气候环境,常年雨水多,烟雨蒙蒙,因而很有些江南韵味。而且还说柳江古镇最好的景致是夜色(这又与别的景点不一样)。刚总的介绍声声入耳,心想晚饭后便去观赏。

Image

百度搜索,柳江古镇位于洪雅县城西南35公里花溪河支流柳江两岸,原名“明月镇”。清代中期因镇上柳、姜两姓族人共同出资修建了一条石板长街而改名“柳姜场”,后来又更名为“柳江场”。柳江古镇被称作“烟雨柳江”,白天感觉不到这点,到了晚上,小雨淅沥,坐在临江客栈的二楼上,在或明或暗朦胧的灯火中,听雨望江,仿佛找到了江南烟雨的诗情画意。

柳江古镇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四川十大古镇之一。柳江历史上曾有“曾、张、杨、何”四大家族,民间就曾流传“曾家的房子、杨家的顶子、张家的丫头子、何家的谷子”。保存至今的曽家大院,就是曾氏后裔曾艺澄在民国年间修建的。历经10年,总面积5402平方米,为“四院三戏台”建筑,院院相连,院中有观景台、八字龙门、小姐楼、书房、石牌坊,还有牡丹园、荔枝园和休闲亭等。奇特的是整个宅院呈繁写的“寿”字。据说当时曾家大院的主人为追求“寿”字笔画布局,把外面的墙或楼建造得很新颖别致,尤其是临河的一排楼房,如锯齿状,一弯一拐,形态颇为怪异。

Image

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晚饭后简单收拾一下,一群人便相约而行。湿漉漉的街面在灯光的映衬下油光可鉴。打着雨伞,踩在青石铺就光滑如泥的街面上,清新如醉。也许是旅游淡季,也许是别的原因,街上行人稀少,街道两旁的店铺大多关闭,显得似乎有些冷清。这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古镇完全不一样,甚至有些另类。不过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柳江古镇还没有完全被商业化,还保持着古镇原始的风貌。小心翼翼穿行在古街,静静地观赏着古街的古香古色与朴素典雅。仿佛回到了很久以前,曾经看过的影视作品,地处深山的街道,万籁俱静,微弱的灯光随风摇曳,稀少的行人踽踽而行,寂静、幽深、空旷,偶尔还有几声犬吠。彼时紧张局促甚至害怕的心跳声清晰可见,冥冥之中好像将有惊天大事发生。而此时的柳江古镇虽然连偶尔的犬吠都没有,但街道中潺潺流动的水声,无疑给这宁静的夜晚增加了动感。动与静相得益彰,一切都是那么朴素自然,人沉醉其间,紧张的气氛得到舒缓,似乎自己也变成其中一份子了。

Image

爬坡下坎穿过古街来到河边,行人依旧稀少,不过灯光比街道明亮多了。河道虽然不是很宽阔,但“哗哗”流动的水声多远都听得见。沿途两岸灯光与河面交相辉映,仿佛三十年代俞平伯、朱自清几位先生笔下的“灯影里的秦淮河”。河面虽然没有画舫,也没有小舟的欸乃声,但寂静清幽那是一定的。细雨绵绵中的柳江古镇朴素自然,人与物,影与景,古街老巷、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古朴典雅的民居与忽明忽暗的灯光相互交织在一起,朦朦胧胧,别有一番韵味,共同构筑起一幅黑白分明清晰可见的水墨画。烟雨柳江的确不假,虽不是江南,却恰似江南。环游一周,回到下榻的客栈。妻子说,烟雨楼这个名字取得好,精准地概括了柳江古镇的特色。所言极是。

由此而写作“夜宿烟雨楼”,并以此开启我的赏雪之旅。
Image

作者简介

Image
Image

Image

山野,网名巴蜀山野,本名孙效东,四川盐亭人。工作之余喜欢读书,奉行“我思故我写,我手写我心”自由写作,作品散见于《剑南文学》《中国审计报》《华西都市报》《四川烹饪》《东南早报》《山西晚报》《绵阳晚报》《绵阳日报》《中国审计》《嫘祖文艺》《四川散文》《四川孙姓文化》《蒲公英》《芙蓉溪》《嫘祖故里》等传统纸媒和网站与微信平台,有作品获奖。系四川省嫘祖文学院副院长、四川散文学会会员,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散文学会绵阳分会副秘书长,现已出版随笔散文集《偷闲集》、杂文评论集《遐思迩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