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博士”米芾的造假之法

 李叔狠生气 2022-03-15
图片

宋朝书画造假成风,米芾就是一例。米芾的书画模仿、作假堪称千古圣手。单论作假,世间也少有匹敌者,凭着这一身精湛的技艺,他手下的仿品混过了多少行家里手的法眼。

图片
传为米芾临《王献之中秋帖》

其实,这一切源于米芾对笔法、墨法和章法的出色理解。米芾作书讲究“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笔笔率意,却从不大意。没有现代人不临帖却有妄胆的盲目自信,而是恪守笔笔有来处的虔诚。这一点,几千年来,无人超越。

图片

米芾的仿摹大作《十七帖》

他临摹的十七帖,力求每一笔与晋人仿佛,无一笔荒诞与草率。十七帖在他的笔下,行气十足,动如流水,王羲之的风流和洒脱“顿还旧观”。他的那句“颜鲁公行字仅数行可观,真便入俗品”的狂言,正是他精湛技艺后的自信,也代表着对书法的那片狂热和尊重。

图片

米芾仿摹《十七帖》局部

关于书画收藏,米芾与周边亲友如蔡京、薛绍彭、刘泾等人有很多相赠和交换的记录。正因为有极多的鉴定收藏经验,他对于辨伪也练就了一套火眼金睛的超人本领。米芾《画史》记录了大量这样的事情。

当时的作伪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图片
传为米芾临王羲之《行穰帖》

一、添加作者名字。“今人以无名命为有名,不可胜数。谚云'牛即戴嵩,马即韩幹,鹤即杜荀,象即章得’也。”凡画牛的题上戴嵩,画马的题上韩幹的名字。这样张冠李戴,胡乱编造作者名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蹭名人热点。

二、故意作旧。“有吴中一士大夫好画,而装褙以旧为辨,仍以名画记差古人名。尝得一《七元》,题曰梁元帝画也。又得一《伏羲画卦像》,题云史皇画也。问所自,答云:'得于其孙。’了不知轩辕孙、史皇孙也;若是史皇孙,必于戾(lì)园得之。”

图片
王羲之《大道帖》传为米芾仿本

三、临摹。“朝议大夫王之才妻南昌县君,尚书李公择之妹,能临松竹木石画,见本即为之,难卒辨。” 模仿是为乱真,乱真是为冒充名家,抬高身价。高手模仿不易区分,甚至可以骗过名家的眼睛。

四、修改落款。“余昔购丁氏蜀人李昇山水一帧,细秀而润,上危峰,下桥陟,中瀑布,松有三十余株,小字题松身曰蜀人李昇。以易刘泾古帖。刘刮去字,题曰李思训。易与赵叔盎。今人好伪不好真,使人叹息。”实际上就是将原画上的题款挖去,添上名气更大的书画家姓名。

图片
王献之《东山松帖》传为米芾仿本

五、分割作品。“马佳本所见高公绘字君素二马,一吃草,一嘶;王诜家二马相咬,是一本,后人分开卖。苏激字志东家三匹,王元规家一匹,宗室令穰家五匹,刘泾字巨济家三匹,皆笔法相似,并唐人妙笔也。刘所收白子母牛,王仲修字敏甫家黑牛,令穰家黑牛,皆命为戴(嵩),甚相似。贵侯家多不同,皆命为戴,不可胜数。”也就是将原画分割为数段,一件作品就成了几件独立作品。

图片
颜真卿《湖州帖》今人徐邦达说,此帖用笔侧媚多姿,完全不像颜书中锋多“屋漏痕”之意,但和米芾行书很接近,从书体上来看, 完全可以定为米书。

上面这些手段都是米芾《画史》中记录的,但他本人大抵只是临摹,目的是显示自己的高超技艺,或者以假换真,骗人赚钱为目的的事,估计米芾是干不出来的,毕竟是“书画博士”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