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汉琅琊兰陵《元嘉元年画像题记》的铭文、拓片、释文和临摹 编者:紫金李 最近,制作琅琊紫金砚之余,研究砚铭刻制,喜欢上了隶书书法,尤其是对临沂本地的《元嘉元年画像题记》进行

 尚书大白 2022-03-15

关于汉琅琊兰陵《元嘉元年画像题记》的铭文、拓片、释文和临摹

编者:紫金李

         最近,制作琅琊紫金砚之余,研究砚铭刻制,喜欢上了隶书书法,尤其是对临沂本地的《元嘉元年画像题记》进行了较多关注,临摹仿刻一番,现在将搜集的资料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吧!

【1】原碑文


元嘉元年画像题记

作者:柃

图片

一九七三年五月出土于山东苍山县城前村,题记分两石,其一,高48厘米,宽16厘米,二石内容连贯,共1 5行,计326字,先书丹而后刻,刻法单双刀兼施。

这恐怕是画像石题记中文字最多的遗存。

嘉祥武氏祠堂曾经有过长篇的题记,可惜现在文字看不到了。

放在这里,备考吧。

图片

分享:

【2】红色拓片和题跋

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

作者:胶水船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苍山汉画像石题记全文:(释文来自网络)

【3】黑色拓片

汉刻小集--《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

书之鲜

图片

一九七三年五月出土于山东苍山县城前村。题记分作二石,其一高四十八、宽二十二、厚二十二厘米,其二高四十八、宽十六、厚四十四厘米。二石内容连贯,十五行,行二十七字不等,计三百二十八字。字径1.7厘米。先经书丹而后刻,刀近笔意,刻法有单面刀、双面刀、单双兼施之分。

苍山画像石题记出土世间较短,故鲜为人知。对其艺术风格,评价者还不多。此记书刻自然,无造作之弊。用笔上虽有不少扁笔,但还是以中合为主。横笔以左重右轻、波挑不显为特点,厚重而不呆滞。竖笔虽有上中下轻的写法,但却无轻浮之感。撇捺笔写法尤其活泼,起笔轻收笔重,起笔重收笔轻交替出现。点画多作三角形,以右向点为多,例如“鱼、马、鸟”等字。结体皆因字形安排,奇崛骏爽、自然错落。如“画、寿、薄”等较长的字,其笔画并不密集排列,而是以长于他字一二倍的位置来安排,避免了急迫之病,收到了疏朗的效果。笔画之间往往留有间隙,但笔断意连,颇有奇趣。其章法之活泼也是汉碑中很少见到的。在纵向排列中,它不考虑横向的对应关系,只是以字与字之间的笔画多寡,自然地来渲染纵行书写过程中的参差起伏。从通篇来看,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节选自《书法》杂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4】临摹一

李耘莉 临《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

李耘莉 号云起庐。中国书协会员、吉林省书协理事、吉林市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全国首届国学修养与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成员。作品入展全国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展、全国第三届隶书展、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六届书法新人展、全国第三届青年展、全国第五届书法百家精品展、全国首届书法临帖展、全国第二届篆书作品展、第四届全军书法展、全国首届小品展、2011年中国书协优秀会员展、中国书协“汉字之美”、中国青年书法家赴俄罗斯作品展、中国书协“翰墨缘·乞巧情”国际女书画家作品展、中国书协“汉字之美”赴毛里求斯作品展、中国书协“美丽南方·美丽广西”当代书法精品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书法大展、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提名。2013年在吉林市成功举办“古调新声”个人书法展。书法作品及文章多次在《书法导报》《中国书法》《书法》等报刊发表。


临《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书后

李耘莉

我临《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是因其是汉画像石题记中字数较多者,既可以统观变化,也有利于细节的比较。题记1973年出土于山东省苍山县前村,刻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有行无列。凡328字,分刻于墓室侧室的两个门柱上。通过文字内容我们了解到汉代民间“视死如生”的观念和厚葬之风。今天所见的大量的汉画像石题记,往往以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但它们因埋于幽冥,通常篇幅较小。此番尝试以近于原字之大小临习,旨在体会其时刻工的工艺状态,以及对此类石刻文字书法风格的认知与把握。

两个门柱刻字分别为高48厘米,宽22厘米;高48厘米,宽16厘米。字形修短大小不一,随形取势,此胜于方格布字务取整齐的做法。又,其竖式界格,与东汉早中期拟书简风格一致,是以章法显得通贯有致而又活泼不拘,字形工稳而能自然,有操刀若笔的美感,足见刻工的过人之能。

从拓本可以看出,此题记也是先书后刻,与其前后的碑刻风气相同。其文字前半工稳,有类碑刻的严谨意味,后半乃稍潦草,近于书简。通篇观之,如观尺牍,推测书者颇通文墨,惟其被刻工所掩,不易察觉罢了。具体言之,笔画多为单刀刊刻,起讫、冲刀十分精熟。“鯉”“魚”“馬”“鳥”的“四点”,以雷同的刀法顺势而就,但因石花的崩落而生出同中有异的美感,为我们今天的临习增加了更多的想象。“尉”“浮”“檼”“就”等字亦是。文中“悝”“怵”之“忄”也是刻工就刊刻之便,顺势而为,可以视为俗写。因汉代民间题记非名家书就,刻工刊刻自由简率、不计工拙,用字多有俗字、讹形,甚至妄改的普遍现象,我们临习的时候需注意甄别。其实,从商周时期开始,工匠之作最初为权贵所用,因上行下效传至民间,此类作品虽用字不尽规范,但正是这种拙朴的作品如果以书法风格视之,却不乏生动而颇具特色,这也是处于原生态碑刻遗迹的可贵之处。

碑碣、墓志、摩崖、石阙、题记、石经等都是我们学习和了解传统的最好范本。我临《乙瑛》《曹全》《史晨》,但取其正,学其清流标榜、规矩楷则;临《大开通》《石门颂》《杨淮表记》,但取其奇,学其险纵奇崛、迥然出尘之势。今临《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则是中意于它游移于法度内外的独特风格。刀随意走,寄兴于心,线条简率但从容果断,常有意外之趣。临习,取意足、自足,仿效古人心手双畅之意。

自20世纪以来,不断有汉画像石墓石题记出土,我们可以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等地的博物馆一睹其风采。从原石到拓片,到梓本字帖,用心揣摩,汲取营养,领会古人带给我们的绝妙美境及其艺术精神。“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我们以毛笔去临写刀痕,乃至于凿刻工艺掩饰下的刻石书法,就是要在不失去作品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各显其能,让文字鲜活于纸面,以实现古为今用。这不但要有临池不辍的功夫,还要有一颗善于感知的玲珑心。

图片

《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

图片

临摹作品

图片

创作作品

【5】评价

石匠作歌:山东苍山汉画像石墓题记

图片

蜜三刀 

1973年5月发现于山东苍山县的元嘉元年汉画像石墓,与大量画像石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块镌刻着长篇铭文的石柱,这篇铭文实为一篇画赞,对墓中画像的内容一一作了介绍。这一铭文,为汉画像解读乃至汉代社会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值得注意的是,铭文除前面的“序”,通篇多用七言体,偶用三、三、七的韵文句式,这一文体与荀子《成相篇》一脉相承(荀子曾任兰陵令,兰陵与苍山两地,皆在鲁东南,相去不远。兰陵在荀子时已属楚,实际上,楚辞的句式,如果撇开句中用作语气助词的“兮”字,大致也是三、三、七句式,此种句式直到如今仍常见于民间说唱中),具有浓郁的口头说唱韵味。很难相信汉代的那些民间石匠能够在为丧主镌刻画像墓的同时即兴口占出如此文辞流畅的画赞来,诸如此类的画赞大概是当时在造像石匠群体中口耳相传的技术口诀,就如同后来的民间匠作都有师徒相承的口诀一样。古代工匠大都不识字,其经验、技术、知识都是靠口传心授,而随着这些传统技艺的衰落,这些凝结着各行业工匠们长期智慧结晶的口诀,除了极少部分被记录下来(如《考工记》之类),大多都风流云散了。

附:苍山汉画像石题记全文

元嘉元年八月廿四日,立廓毕成,以送贵亲,魂灵有知,矜哀子孙,治生兴政,寿皆万年。薄疎郭中,画观后当。
朱雀对游西仙人,
中行白虎后凤皇。
中直柱,双结龙,
主守中霤辟邪殃。
室上殃,五子舆,
僮子随后驾鲤鱼;
前有白虎青龙车,
后即被轮雷公君;
从者推车,平理冤狱。
上卫桥,尉车马,
前者功曹后主簿,
亭长骑佐胡使弩,
下有深水多鱼者,
从儿刺舟渡诸母。
使坐上,小车軿,
驱驰相随到都亭,
游徼候见谢自便,
后有羊车橡其囗。
上即圣鸟乘浮云。
其中画,像家亲,
玉女执尊杯案柈,
局疎稳枕好弱貌。
堂石央外,君出游,
车马道从骑吏留,
都督在前后贱曹。
上有虎龙衔利来,
百鸟共持至钱财。
其石央内,有倡家,
生汙相和仳吹庐,
龙雀除殃鶮啄鱼。
堂三柱,中囗囗龙囗非详,
左有玉女与仙人,
右柱囗囗请丞卿,
新妇主侍给水将。
堂盖恣好中瓜叶。
上囗包末有盱,
其当饮食就天仓,饮江海。
学者高迁宜印绶,
治生日进钱万倍。
长就幽冥则决绝,
闭旷之后不复发。

【6】考证

苍山元嘉元年汉画像石墓题记与画像配置新考

作者:不详

山东苍山元嘉元年汉画像石墓题记与画像配置新考

在众多散存的汉画像石中,由于其原来所处的位置无法明确,给人们在研究中的某些方面带来一定困难。就是完整无缺的汉画像石墓,因年代久远及文献不足等因素,对墓中画像的解读,也会造成一定偏差,难以理解画像真正的意义。山东苍山城前村出土的元嘉元年汉画像石墓,墓室结构平面布局略呈“十”字形,由墓道、墓门、前室、左侧室、后室组成。墓室内,不仅有画像,而且侧室的南北门柱还有长篇的题记,且题记的文字注解了画像。使人们对画像的理解,有了一目了然的认识。下面对铭文与画像之间的关系和意义,作一分析。

题记全文:元嘉元年八月廿四日立郭毕成以送贵亲魂零有知令哀子孙治生兴政寿皆万年薄□郭中画观后当朱雀/对游□仙人中行白虎后凤凰中直柱双结龙主守中霤辟邪殃室上石央五子舆僮女随后驾鲤鱼前有白虎青龙车后即被雷公君从者推车平理冤狱上卫桥尉车马前者功曹后主簿亭长/骑佐胡使弩下有深水多渔者从儿刺舟渡诸母使坐上小车軿驱驰/相随到都,游缴候见谢自便后有羊车像其□上即圣鸟乘浮云/其中画像家亲玉女执樽杯盘局□□□好弱儿堂(石央)外君出游车/马道从骑吏留都督在前后贼曹上有龙虎衔利来百鸟共侍/至钱财其(石央)内,有倡家生竽相和仳吹芦龙爵除央鹤(口蜀)鱼/堂三柱中央□龙非详左有玉女与仙人右柱□□/请丞卿新妇主侍给水浆堂盖□□好中□□□□/色未有□其当饮食就夫太仓饮江海学者者高迁宜/印绶治生日进钱万倍长就幽□则决绝闭旷之后/不复发。

一、墓门画像

前室门楣画像分二格,上格是二只玉兔、四条龙和二只虎,以及神禽瑞兽。下格右方,一人执盾恭迎到来的车骑。其中二导骑开道,后有二轺车、一斧车、一从车、一軿车。

与此相对应的铭文有:“堂(石央)外,君出游,车马道(导)从骑吏留,都督在前,后贼曹,上有龙虎衔利来,百鸟共侍至钱财。”不但交代清楚了墓主和随从人员,还指明百鸟和龙虎在此处是吉祥的象征。

墓门的中柱雕刻四条龙缠绕一起。

铭文有:“堂三柱,中央□,龙非详(祥)。”

左门柱画像分二格,上格是西王母坐在昆仑山上,旁有九尾狐和仙人,下格有二仙人。

铭文有:“左有玉女与仙人。”想象出了仙界的美好。

右门柱有二男子执笏板和一妇人。

铭文有:“右柱□□请丞卿,新妇主侍给水浆。”想象了阴间生活还是很美好,并有下人伺候。

二、前室画像

南壁横梁上,画像分二格。上格有朱雀、神龙、白虎、鹤啄鱼。下格有乐队奏乐、舞女、倒立者和四名观众。

铭文有:“其(石央)内,有倡家 ,生 (笙)竽相和仳吹 芦,龙 爵(雀)除央(殃)鹤(口蜀)鱼”。描绘了倡优演奏的场景。

东壁横梁,左边有一建筑,其上有大门,旁设一亭,亭亦有门,二门内有执便面和手杖的二人。门前游缴捧盾恭迎来宾,其右有一导骑开道、一马拉軿车和一羊拉軿车驶来。

铭文:“使坐上,小车軿,驱驰相随到都亭,游缴候见谢自便,后有羊车像其□,上即圣鸟乘浮云。” “軿”,为軿车,妇人之乘。“都亭”为都邑之亭。“游缴”,是汉代亭长下属的小吏。后面的羊拉之车,巫鸿先生释为运载死者灵魂的“魂车”(1)。笔者也赞同此观点。

东壁横梁下的壁石上,雕刻三层画面。下层描写一骑开道,女墓主乘坐軿车到来。中层中央是女主人正襟危坐在案几后,几上有酒樽、耳杯,其旁有舞女、抚琴者和侍者两名。上格幔帐纹下是龙凤嬉戏。汉代的前堂内无门扉,用幔帐遮挡风寒。所以主人坐的前堂有此象征性的饰物;运动的场景时,则不出现此纹饰。

铭文:“其中画,像家亲,玉女执樽、杯、盘、局□□□好弱儿。”

汉代的画像石上,经考古发掘时发现许多的画像上有涂朱砂等颜料的现象,可能当时画像上普遍都绘制。所以汉人称之为“画”,“像家亲”则指明了案几后的妇人是女木墓主。

北壁中柱上,为两条头朝上且交缠一起的龙。

铭文:“中直柱,双结龙,主守中霤辟邪殃。”

《礼记·玉藻》曰:“颐霤,垂拱,视下而听上。”孔颖达疏:“颐霤者,霤,屋檐,身俯,故头前临,垂颐如屋霤。”此石柱画像位于后室的门柱,即在后面象征房屋(后室)的屋檐下,所以“霤”可能是指屋檐。也可能是指“中霤”,《春秋公羊传·哀公六年》载有:“于是(陈乞)使力士举臣囊而至于中霤。”在汉代,“中霤”是五种祭祀的对象之一,《礼记·郊特牲》载:“家主中霤而国主社。” 孔颖达疏:“中霤谓土神”,亦即是指宅神。龙雕刻于此处则是具有辟邪的作用。

西壁横梁,为一座有护栏的拱桥,其上有三辆轺车,前面三名导骑开道,最前方有一名胡骑左逃且回身向后面的车骑射箭。桥下三名渔人捕鱼,两名船夫驾船载两妇人左行。

铭文:“上卫桥,尉车马,前者功曹后主簿,亭长、骑佐、胡使弩。下有深水多渔者,从儿刺舟渡诸母。”

巫鸿先生认为“卫桥”即是指汉长安北的“渭桥”。理由是:“渭水在汉代十分著名,从西汉都城以北流过,将北岸的都城与北岸的皇陵分隔开来。有数位皇帝曾在渭水上建桥以连接都城与他们自己的陵墓。在皇帝去世出殡时,宫廷的禁军和数以百计的官员护卫着他们死去的君主从桥上通过,渭水因此成了死亡的代名词。”所以汉墓中也一再出现“渭桥”(2)

笔者以为此说值得商榷。首先,亡故的君主葬在渭水之北是西汉时期的事情,东汉则是定都于洛阳,亡故的君主也葬于洛阳附近。元嘉元年汉墓也是建造在东汉的墓葬,墓主为什么不用东汉君主亡故时经过之桥名称?其次,西汉时渭水上有三座桥。从左往右依次是便桥、横桥、东渭桥。西汉葬于渭水北岸的帝陵有茂陵、平陵、延陵、康陵、渭陵、义陵、安陵、长陵、阳陵九座。(3)横桥左侧有六座帝陵;右侧仅三座靠近渭桥,也就是说只有三位皇帝死亡时经过渭桥,其他大部分皇帝亡故时,不须经过渭桥了。仅三位帝王亡灵经过渭桥,不会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形成经过“渭桥”既是象征经过“死亡”之桥的这一概念,而作为一个普遍的共识。

笔者以为其中的“卫”字,是“护卫”的意思。古人死亡后,许多人认为是进入了黄泉(阴间)。《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鲁隐公对其母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就是不老死的阴间,都不会再见母亲。山东嘉祥县宋山汉墓出土的永寿元年汉画像石题记有:“阇忽离世,下归黄泉。”等等。黄泉为阴间,为水,泛舟渡桥既是表现阴间的景象。桥梁是连接阴阳间的通道;但也不是所有的桥梁都是如此。后世所谓的“奈何桥”就是指在阴阳界的连接桥梁。(4)两汉时期,人们时常受到北方胡人的骚扰,人们要为战争去流血牺牲,视胡人为一大害,所以死后也担心有胡人的侵害。因而墓主的车前有导骑开道护卫,后还有随从保驾。从铭文可以清楚的知道,前面是功曹车,后面是主簿车,中间是“尉车”,即墓主。亭长、骑佐、功曹在人间都是兼治安职能的官员。“刺舟”是用篙撑船;“诸母”是庶母之意。《礼记·曲礼上》:“诸母不淑裳。”孔颖达疏:“诸母谓父之诸妾有子者。”故此,船上的其中一名女子当是“诸母”。

另外,铭文:“室上(石央),五子舆,僮女随后驾鲤鱼,前有白虎青龙车,后即被雷公君,从者推车平理冤狱。”虽然没有和铭文相合的画像,但从其描述看,应是前室的顶部刻石,可能是缺失了。画像大约应该是雷神坐车上执棰击鼓,龙虎在前牵引,有女子驾鱼相随。他们可秉公处理人间的不平之事,惩恶扬善。

三、后室画像

后壁画像分两层,上层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仙人。下层有神龙穿壁。

铭文:“薄□郭(椁)中画,观后当朱雀对游□,仙人中行,白虎后凤凰”。

“薄”通“镈”装饰之意。《史记·礼书》曰:“弥龙所以养威也”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乘舆车金薄璆龙。”司马贞索隐引刘氏曰:“薄,犹饰也”。该墓的发掘报告中称有朱砂颜料遗存在画像上,既是装饰的证明。后室是墓主休息的场所,绘出的当然是祥瑞、仙气十足的物象陪伴在旁边。

通过铭文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不但把墓室当作生前的再现,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现实生活的状态和相关的事物。也使得人们了解这一时期,画像石墓配置的大致规律,为今后深入研究相关的汉画,起到良好的辅助或是借鉴作用。




【7】临摹二

临山东苍山县《汉-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

作者:不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收藏者徽信号zijinli567

琅琊砚痴“紫金李”自留地

专注琅琊紫金砚挖掘、复制

专注沂州石壶设计和制作

专注沂蒙羲之古墨、蒙恬笔、东夷圣纸等文房品牌的运营

做有趣的事儿,交艺术的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