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钢铁战车2008 2022-03-15

一、沿革

金属徽章包括各种证章、像章、奖章、纪念章和帽徽等。清末民初由西方传入中国。20世纪20年代初,京津地区的一些珐琅(景泰蓝)艺人来上海以制作珐琅徽章(兼做银器具、银首饰)谋生,一时颇为新奇。其中来沪较早的北京珐琅艺人华山峰,于民国9年(1920年)在南市馆驿街(现近方浜中路附近)开设新宝华徽章厂。同时,上海部分从事银器饰品雕刻的艺人转向徽章业。至民国14年,上海徽章工厂(作坊)已有成森泰和大得利等8家,均以手工制作为主,设备简陋,产量很低。这时期,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一些商人也在沪开厂,采用金属烂版技术制造珐琅证章和标牌,质量优于手工。民国15年,蔡生记铜牌厂员工经悉心钻研,很快掌握了金属烂版技术,并加以改进,制作的徽章价廉物美,逐渐在市场上取而代之。民国21年,外商开设的徽章厂先后关闭。此时上海生产徽章的工厂(作坊)有18家。同年,由华兴徽章厂研制电刻喷漆证章获得成功,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扩大了用途。

民国25年末,上海生产徽章的工厂(作坊)达38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仍有中国、大上海徽章厂等15家。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徽章、帽徽等用量激增,民国35年,生产徽章的工厂(作坊)迅速发展至52家。民国36年,上海徽章珐琅钢模同业公会成立。建国前夕,全市生产徽章的工厂(作坊)90余家,其中会员户71家。同业内部按产品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分为钢模、制坯、珐琅和电刻喷漆4组。1950年7月公会重建后,会员户发展至135家,多于全国其他城市。50年代初,业内先后承接了东北解放、渡江胜利和抗美援朝纪念章,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帽徽,以及先进、劳模奖章等大批任务。1954年,全市生产徽章的工厂(作坊)增至164家,从业人员1292人,产量870万枚,产值443万元。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后,上海徽章业设中心厂17家,分别代管52家公私合营厂和95家个体户。1957年1月,由44家工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联合徽章厂,归属上海市轻工业局日用五金工业公司,1958年又有10家企业并入该厂。其余原同业中的117家的工厂(作坊)经调整后,分别划归仪表、电镀、螺丝等行业。1959年联合徽章厂成为上海独家生产徽章的专业工厂,职工209人。1959年,该厂在开展技术革新中,研制的铝质氧化填漆工艺获得成功,徽章日产量大幅度提高,成本下降。当年产量由1958年的132.4万枚跃升为1321.9万枚,产值为415万元,1960年又增至3137.1万枚。之后,因市场相对饱和,产量骤降。1963年仅为191万枚,同年,该厂由上海市日用五金工业公司划归上海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1965年,上海联合徽章厂生产各类徽章493.39万枚。

“文化大革命”时期,上海联合徽章厂以制作毛主席像章为主。1966年共生产各类徽章3058.3万枚,其中像章2004.4万枚。同年10月,该厂改名为红旗徽章厂,并与上海金属工艺二厂、三厂一起被定为毛主席像章定点生产单位。3家厂制作像章共有职工700余人,外发加工1700余人,1967年至1969年4月,共生产像章2.05亿枚,1970年停止生产。

1972年8月,红旗徽章厂改名为上海徽章厂,1973年产量439.9万枚,1976年305.6万枚。1977年起,随着全国体育运动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各类群众团体和专业团体的恢复和增加,当年产量1008.49万枚、产值115.8万元。1978年2553万枚,产值476.7万元,至1979年,产量增到4259万枚,产值819.1万元。

80年代初,国内金属徽章需求大幅度下降,1981年各类徽章产值仅116.7万元。为适应市场变化,上海徽章厂先后从国外引进先进模具、冲压设备和用于徽章表面处理的高饱和、高透明PV树脂滴注新工艺,以提高徽章产品的档次。其中由该厂采用新设备、新工艺制作的金属奖章、奖牌尤佳,被列为全国奖章生产定点企业之一。自1981年起,历年都为中央有关部委、国家质量评审委员会制作各种金、银、铜质奖章和奖牌。1981年,上海新亚金属工艺厂也生产各类徽章。1984年,2家厂生产徽章的产值为173万元。80年代中期,上海徽章业生产趋于平稳,产值在180万元至200万元之间。这时期,上海徽章厂和上海新亚金属工艺厂以来样加工形式,为美国定制证章和纪念章,各种款式、花色达1000余种。尤其是上海徽章厂由于加强管理,产品质量上乘,1987年该厂被轻工业部评为全面质量管理优秀企业,1988年又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

1990年,上海徽章厂和上海新亚金属工艺厂生产各类金属徽章218.45万枚,产值251.5万元。

二、工艺与技术装备

生产徽章有珐琅、氧化填漆、电刻喷漆和冲压等4大工艺。

早期,铜、银质珐琅徽章的生产设备简陋,手工操作。1958年后,上海徽章业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逐步以机械替代手工。电刻工艺也大都是手工操作,1959年手工操作仍占80%。70年代后,先后革新和研制了喷砂机、电动喷漆机、拉丝机、烂版机、远红外自控摇胶机和烘箱等,使电刻产品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达到50%左右。

1958年上海联合徽章厂成立时,全厂固定资产仅3万元,设备38台。到1979年,全厂专用机械设备增至141台。80年代后,引进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先进设备,并购置国产新设备共47台。1990年,上海徽章厂和上海新亚金属工艺厂拥有设备243台,其中专用设备169台。机械化生产达60%。

三、质量

早期对徽章质量检验,是按产品的形状、字迹、图案、填料和镀色等大致接近实样就算合格。这样的检验方式一直沿袭到50年代中期。1957年,上海徽章业先后拟订了生产操作规程和产品检验制度。1959年,上海联合徽章厂制订和增订了生产技术、金属原料的质量标准,并于1964年建立了化验室,开始对阳极氧化所用的硫酸溶液及产品电镀层、光洁度、填漆、耐酸碱性等进行理化测试。80年代该厂又添置了一批监测设备,用于监督产品的质量,并加强对铝氧化溶液及其原料的常规化学分析。上海徽章厂生产的“金花牌”奖章、纪念章,1985年获上海市优质产品证书。

四、原料与销售

徽章的主要原料是铜材和铝材。50年代初,为节约铜材改用马口铁和锌。1958年后,铝材逐渐替代铜材成为主要原料,辅料是珐琅釉料、搪瓷料、漆、硝酸、硫酸和磷酸。建国前,原料由各企业自行采购,建国初由同业公会联购。1958年后,铝料向上海铝材厂购买,其他金属原料由上级主管工业公司分配或客户提供。工业磷酸向上海联合化工厂购买,硫酸、硝酸由上海化轻公司提供。80年代后又改为自行采购。

徽章主要是以销定产,内销为主。早期银质珐琅证章需用范围小,产量很低。30~40年代,银、铜质徽章大都为机关、部队和学校等单位定制,钢模、制坯、珐琅工场户则接受大厂和商业户委托的加工业务。

1954年销售额443万元。1960年起,除客户订制外,还自产自销部分纪念章,通过上海百货公司、小商品批发部、工艺美术经理部和服务部等单位批销上海及全国。60年代初,体育事业所用的各种徽章销售量达到3000万枚。70年代,向朝鲜、阿尔巴尼亚、老挝、尼日利亚等国出口27万多枚。1976年后,全国需求增加,销量上升。1979年,销量最高,为4000多万枚。1981年后,上海市工艺美术公司又有上海新亚金属工艺厂兼产部分徽章产品参与销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