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书里,为何没记载秦始皇兵马俑?它其实是另外一个女人的陪葬品

 青史如烟 2022-03-15

提起兵马俑,恐怕不少小伙伴们都会认为,这是为秦始皇殉葬的超豪华阵容。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

在后世史学大家——司马迁的《史记》当中,记述秦始皇下葬的情况之时,司马老爷子描述细致到了连蜡烛的材质、保质期都提及的地步,却单单漏掉了这么庞大、华丽的一个基建工程。

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规模如此庞大的兵马俑,为何会被史书悄然隐匿起来了呢?

一时间,众说纷纭,有人将之归结为秦朝的秘密练兵基地;也有人将之归因为,秦末农民起义的波及,最终导致宫廷记录的遗失。

然而,真实的原因则是,我们一开始就接收了一个错误的结论。

眼前的这些兵马俑,其实并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既然不是人家的东西,那秦始皇下葬的细节当中,记录别人的陪葬品作个毛线?

仓促的结论

1957年7月12日,《人民日报》首次发布秦俑消息,对外郑重宣布:

“根据现场清理和文献记载,这批陶俑大体是秦始皇在世时制作的,距今2100多年。”

这则消息以及后续考古的印证、论断,使得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这个论断,开始深入人心。

后世之人提及兵马俑便自然会第一时间想到——秦始皇兵马俑

然而,对于这个论断,在当时的史学界内,其实颇有争议。

因为不管是秦俑与始皇帝皇陵内的陶俑风格相近、还是出土地砖纹饰、花样与皇陵一样,这些都只是能够得出:

这批陶俑出自秦代,而不能推出,这些陶俑铁定属于秦始皇皇陵的一部分。

而秦俑位置与始皇陵之间位置走向的几何关系,则给人以一种玄之又玄,牵强附会的感觉。

林剑鸣

中国秦汉研究会会长、西北大学教授林剑鸣先生就曾对这种论断,进行过严厉驳斥:

“视兵马俑坑为秦始皇陵建筑一部分的这种看法,究竟能否站得住脚,则是大成问题的。”

同时秦俑坑内部分地区淤泥厚达1.5米、需要几十年淤积的淤泥,也意味着,在秦始皇病逝不久,俑坑被焚毁之前,这座俑坑,其实应该已经修竣了数十年之久。

那么规模如此庞大的秦俑坑,到底是为谁修建的呢?在史学家后来的不断探寻之中,众人发现了一些很不寻常的蛛丝马迹。

疑点重重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发现,俑坑之内大多数武士俑,头顶都盘着一种特别的发髻。

这种发髻,有别于秦始皇陪葬坑内出土的直立俑和跽坐俑,盘于头顶正中的脑后部位,它们的发髻往往高盘于左侧或右侧。

《皇清职贡图》中,曾有这样一种记载:

“土人结髻于右,汉种结髻于中。”

根据这种观念来看,这种梳偏头的发髻,应该是流行于偏远之地的风格,那么这个偏远之地,会是哪里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湖北江陵马厂一号楚墓之中,发现了一具保存较好的女尸,当时考古发掘中记述:

“皮包骨架,头发乌黑,梳有偏髻。”

另外,从阿房宫遗址北司出土的楚地文物之中,男性玉人所梳的“偏髻”,也证明了,头顶梳有“歪髻、偏髻”的陶俑,应该与楚地的风格,有着莫大的联系。

同时,俑坑之内,秦俑战袍的颜色,经考古学者统计,主要为朱红和粉绿两色,而秦始皇统治时期,国家服色却是崇尚黑色。

“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在战国时期,纷争的七国之中,齐桓公好服紫,鲁哀公好儒服,唯独南面的楚地,崇尚赤色。

“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

种种迹象表明,眼前的这个规模宏大、带着楚风的兵马俑群,应该是与一位楚人相关。

那么在秦代时期,哪位楚人,在秦国之内,有着这么强大的影响力呢?

咱们稍微一排除,便不难得出,那个曾经统治过秦国四十余年、令六国诸君瑟瑟发抖的女强人。

宣太后——芈八子,一个出身于楚国皇族,却又对楚国恨之入骨的女强人。

宣太后的最后野望

提起太后垂帘听政,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吕后、武则天、慈禧,但在她们之前,其实还有一个更牛的女人,那就是宣太后——芈八子。

这位是真的狠,太后这个名词,就是从人家这里开创的,后世也有人将她称为,两千年前的慈禧太后。

“汉、唐以来,女主临朝专制,自芈太后始。尊加于妇人,故谓之太,此称太之正义也,后人太后之称,实始于此。”

宣太后把持朝政四十一年,不仅将自己的亲儿子从小伙儿熬成了老汉,还成为了自己的母国——楚国的无尽噩梦。

芈姓一族,一直以来都是楚国的王室显贵,《史记.楚世家》中就明确记载: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楚其後也。

后来的楚国,其主体便是芈姓季连部落,荆楚之邦,也可以说是芈姓的天下,因此芈姓贵族一直掌控着楚国上层的政治权力。

这为芈姓族人带来了无限荣耀的同时,也让每一位楚国君王,感到了深深的掣肘之忧。

从楚庄王开始,楚国开始大规模启用异姓楚人,以平衡芈姓一家独大的局面,然而,权力的奶酪,岂能轻易与他人分享。

在楚共王去世之后,王位在康王、灵王、平王之间跌宕交错,芈姓一族的权贵们在押注之中,不断身死消亡,期间发生的“芈姓之乱”,被王朝残酷地镇压了下去,不少芈姓族人,怀着深深的仇恨,被迫远离故土,流落他乡。

这里面,就有一个年轻的女孩儿,流落在了北面的秦国,而最终凭借着各方权谋和智慧,她嫁给了当时的秦国国君——秦惠文王。

“昭襄母,楚人,姓芈。”

秦楚联姻多年,当年秦惠文王大婚,楚国使臣看着殿上那个婀娜的楚女,以为有着楚女为后的秦国,在国策之上,未来必然会对己方相对柔和。

然而,他却万万没有料到,正是眼前的这个国人,从踏上秦国的那一天起,就抱定了灭楚的心愿。

不灭荆楚,誓不罢休。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立国四年而亡,秦昭王即位,而执掌秦朝的国政之人,正是昭襄王的母亲——芈八子。

“昭王少,宣太后自治。”

宣太后执政的四十一年,也是铁血的四十一年,在她的统治之下,大秦军队频频东出,而更让人心惊的是,这段时期,秦国军队基本没有打过什么败仗。

宣太后执政的第一年,攻打魏国皮氏,第二年平定秦国内乱,彻底灭掉了儿子的政敌王弟。

眼前的内忧外患一解除,她便开始腾出手爆捶楚国,女人的复仇是绝对可怕的。

  • 秦昭襄王六年,秦、韩、魏、齐伐楚,楚国大将唐昧被杀。

  • 秦昭襄王七年,复攻楚,楚军战死三万,秦取新城。

  • 秦昭襄王八年,秦伐楚,取八城,骗楚怀王入秦后,扣留不归。

  • 秦昭襄王九年,秦伐楚,取十六城。

  • 秦昭襄王十年,绝望的楚怀王逃离咸阳,被秦军抓获,第二年死于秦国。

  • 秦昭襄王十五年,秦军攻楚,去宛、叶之地。

  •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连续四年攻楚,掠地汉北、上庸、西陵、黔中。

整个楚国,在宣太后在位时期,成了被重点关照的对象,不仅国君被人扣住客死他乡,国土也在秦军不断打击之下,逐渐沦丧,昔日的荆楚强邦,已有暮色沉沉之意。

然而,再强的狠人,也有年老的一天,年迈的宣太后最终没能看到灭亡楚国的那一天,但临交权力的那一刻,她的留恋和不甘,必然深深地影响了自己的儿子——秦昭襄王。

公元前265年,宣太后去世,作为儿子,秦昭襄王对于母亲的执念,必然十分重视。

“秦昭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阳骊山。”

作为芈姓楚人,在宣太后去世之后,后宫楚人影响力依然强大(后来异人归来,依旧楚服就能看出),按照楚风修建陵墓,也是非常合理的事情。

在兵马俑坑内,散布盛产楚地的鹿角,以及发现刻有“冉”字的陶文,就能印证当年,尚未出关的楚系代表人——宰相穰侯魏冉,应该也参与、负责了姐姐陵墓的修筑。

兵马俑坑修建于咸阳以东,面朝东方——楚国的方位,这个是秦昭襄王在圆母亲的毕生梦想。

即便生前不能回到故乡,死后千军万马,也能护送自己,踏平荆棘、重返故土。

这也就能够完美解释,为何作为秦代头号大IP的秦始皇,其身后之事,比如修筑陵墓、造房子,都被后人记录得清清楚楚,可唯独被后世称为奇迹的兵马俑,没有罗列在行。

因为,这些陶俑,本身就不是人家始皇帝的,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后世的史学家们,自然没那么多精力和笔墨,去描述一个女人的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