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追忆母亲

 冬歌文苑 2022-03-16

追忆母亲

母亲,一个普通的名词,一个孕育下一代生命的代名词,本与平凡、伟大、神圣之字眼毫不相关,但自从新的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每一个女人,或说是每一个母亲就与平凡、伟大、神圣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个体的母亲,在社会上无论如何的平凡,甚至庸俗,但在子女的心里,永远是那么的伟大与神圣。

与母亲相处了一辈子,让我深深地领会了这个道理。

人生百年,其实就是弹指一挥间,在我们年少颠狂时,从来就没有想象父母会变老,更没有想象父母终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所以,生活中很多的不满与不如意无厘头的、无情由的向父母宣泄,父母俨然就是个受气桶,但又心甘情愿的忍受着这一切。

当自己也身为人之父母,受尽了生活的历练,母子之情越是让人感觉达到无以言表的程度。

很早就想写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但生怕文章会变成母亲的催命符,迟迟不敢动笔,如今,母亲邃然去世,烙印在心中的母亲印象不断在脑海浮现,我要用不朽的文字记下母亲的印象,以便作永久的怀念。

母亲是千千万万个母亲之一,宛如沧海一栗,没有骄人的容貌,也没有创造出丰功伟绩,只能说是一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了的农村妇女,但她拥有作为一个女人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母亲出生于1936年,童年、少年时的母亲是不幸的,生活历经坎坷,刚出生才7天就被外婆送人当童养媳,好在家婆为人善良,对她视为己出,但好景不长,到7岁时,好赌的家公因欠债,把母亲卖给了另外一家当童养媳,小小年纪的母亲整天放牛、拔猪菜、挑柴伙、遇到赶墟还必须挑米去卖,稍有偷懒就会遭到责骂,甚至殴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饱尝着生活的煎熬与磨难,直到母亲18岁时,被逼要和一瞎子成婚,忍无可忍的母亲毅然决然地选择逃婚,她逃回到亲生母亲家生活了几年,后来,经人介绍,与父亲喜结良缘。

父亲原是鹰厦铁路工人,鹰厦线建成后,回到县里的大丰山林场,成了林场职工,由于当时工人工资较少,父亲又要照顾爷爷,所以父亲选择辞职回家务农。但当时的村书记认为父亲是居民户,没有权利分田分地,无奈的父亲只好去开荒种地,为了增加收入,父亲还去砍些竹子卖,勤劳的父亲很快就让村里人刮目相看,当媒人向外婆和母亲介绍时,毫不迟疑的满口答应了,从此,母亲的命运得到彻底的改变。

婚后的父母一穷二白,他们风雨兼程、同舟共济、白手起家,起先,没有自己的房子,只好租人房子住,但不到3年时间,他们就盖起了属于自己的新房子。从1963年起,姐姐、我、两个弟弟先后出生。为人父,为人母的父母从此也多了一份责任与负担。虽然辛苦,但更多是幸福满满。

小时候,我身体较差,经常肚子痛,每当肚子痛,母亲就背我去村里的医疗所打针、开药,每次吃药我都很不情愿,这时,母亲就会劝我说:“谁叫你生病呢?生病了就要吃药,吃了药,病才会好呀。”

孩提时代的我,比较调皮,在村里属于孩子王,经常带领小伙伴们去讨红包、偷柚子、甘蔗、地瓜、黄瓜等,偷游泳、搞一些恶作剧,有人乘机去向母亲打小报告,回到家的我和弟弟们,只能享受母亲早已准备好的一顿竹粉丝了(竹条抽打屁股,非常疼)。

母亲一生勤劳善良,任劳任怨。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为了我们6口之家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母亲总是起早贪黑,除了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挣工分外,还要操持所有家务,缝缝补补、洗洗涮涮,为了贴补家用,每年都养猪、养鸡,母亲的手气总是那么好,每年养的猪都有两百斤以上,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支撑着我们这个家,养育着我们成长。她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用,把省下的钱都用在我们的身上。记得有一次向老师借了五角钱买药,母亲养的母鸡整整下了一个月的蛋,才把钱还上。

母亲一生恪守妇道、孝敬公婆。母亲与父亲执手60多年,一辈子相夫教子、夫唱妇随,是农村典型的好夫妻。母亲一辈子孝敬,无论公婆与爷爷,外公外婆,她都一如既往照顾有加。尤其是养她到7岁的家婆,与她感情特别深厚,每年都要到我们家住上一二个月。为了我们长大成人,她吃的是草,奉献给我们的是奶和血,她是我们登天的梯,她是我们拉车的牛,她老人家一生付出的心血和代价太多太多!

母亲虽然手脚称不上敏捷,但所有农活、家务活都会做,母亲做的地瓜包、三层膏、豆夹膏、米冻、油饼等特别好吃,酿的米酒特别好喝,煮的地瓜丝饭,甚至是米糠圆子,我们兄弟姐妹吃起来都是津津有味,也许,这就是妈妈的味道!如今,这一切只能当做回忆了。

我们成家立业之后,为了不增添我们的负担,父母自己吃,每一天还是依旧操持着家务。

弹指一挥间,转眼父母已到耄耋之年,耄耋之年的父母可谓是相依为命,夫妻的感情也得到空前的升华,由于母亲患有脑萎缩、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每天都要服五六种药,有时服的实在怕了,母亲就会不配合,拒绝服药,父亲就象哄小孩一样,劝母亲服药;有时吃饭,母亲也会耍起小脾气,父亲不喂,她就不吃。六七年,父亲就这样始终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母亲,形影不离,亲密无间,让人羡慕不已,少年夫妻老来伴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我们多么的不舍,无论我们如何的挽留,母亲的生命还是永远的定格在了87岁,从此,我们和母亲天人永隔,但我们相信,母亲的躯体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灵魂还会一直陪伴我们,她的音容笑貌也会在我们心中永存,祝愿母亲一路走好!祝愿天堂中的母亲没有疾病、没有痛苦!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魏国隆,笔名千重浪,1965年出生,从事教育工作35年,喜欢文学,业余时间写一些散文、诗歌,愿意把自己的生活感受用文学的方式展现,与志同道合者分享与学习。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