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的原话: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叔本华的意思,只有与自己和谐相处的人,才能达到最幸福的状态。幸福的人,能自给自足,所以外物能给予的也就越少。因为他们选择自由,而能忍受物质的匮乏,这类人是孤独且智慧的。不幸福的人,不能自给自足的人,只有靠寻求外物,以更多的外物来填充自己,达到幸福的状态。人的注意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当我们执着于外物,对自我的注意力和时间就少了。 庸俗和孤独是我们存在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合群,一种是独特性。前者通过融入一段共生关系里,采取依赖的方式对待别人,从而获取安全感,代价就是失去自己。后者追求自我实现,把生命最大化,以生命不容侵犯的姿态活着。独特性伴随而来的就是与生俱来的孤独,独自一人面对这冷漠的世界,其次,由于自己觉得无所不能,会过分自恋,且带有一定攻击性。两者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两种选择,仅此而已。 ![]()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映照在沉睡的脸庞,微微张开双眼朦胧地注视着周遭的一切,新的一天悄然而至。 楼下橙黄的石地板波光闪闪,看得出来,昨晚又是一个寂静的雨夜。 草坪上歌声朗朗,舞姿曼妙;广场上几个社团的社员们在宣传着周末的志愿活动;操场上,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在空中回旋;走廊里几个男孩女孩在排练啦啦操,时而有一两个踏着滑板的少年在这里停留片刻。每一个人都融入在自己的团体中,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和热闹。 而我最常去的,是那条通往图书馆的寂静的林荫之道。我也常常一个人走在清澈湖畔,一个人走在古老街道,一个人走在繁荣的市中心。 ![]() 大多数人会把这种独处方式定义为孤独。我也不是没尝试过融入热闹的世界。刚进大学,我狂热地加入各个社团,参加各种聚会聚餐,拼命附和,但往往是,当一切沉寂下来,我剩下的是更多的孤独。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为了合群而合群的结果是,你会变得越来越不合群。即使我极力融入这些圈子,但始终都显得格格不入。我得到的是一个越来越不像自己的自己。这样的我,看似并不孤独,却变得越来越平庸。生活看似忙忙碌碌,但心中终觉空虚。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赢在了不像别人,一些人却输在了不像自己。 后来,我开始不那么刻意去社交,学会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做一件事,我才知道那些被我定义为孤独的时刻,可以给我带来多少自由与放纵,那种独自思考探索世界的感觉多么奇妙,我慢慢地开始享受这种曾经不愿企及的生活。 ![]() 我曾认为,孤独是世界上只剩自己一个人。现在我却觉得,孤独是自己居然就能成一个世界。 鲁迅在《而已集·小杂感》中说,“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是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那条通往未来的路注定是“孤独”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各自在人生旅途中奔波,或许最初这条路有过相通,但终究会经过某一个分岔路口,没有人会常伴你身侧。 ![]() 理解孤独、接受孤独、享受孤独,我们活在这世界上,最终还是要掌握与自己独处的能力。一个人旅游,一个人回家,一个人躺在沙发,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思考,一个人静静地与岁月交错,于平淡之中细细体会生活的深意,去注视,去聆听。 |
|
来自: xni39o7x8pg1d6 > 《荷叶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