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 | 浅谈《教父1》的内容与形式

 xni39o7x8pg1d6 2022-03-16

图片

好的小说从不担心情节外泄而令读者丧失兴趣,因为情节只是构成一部小说的三分之一,或者六分之一甚至七分之一。如果你认为一部小说是“好小说”,却在知晓情节后拒绝读第二遍,那么它就算不上好小说,只能称得上是一个“好故事”。

电影也是如此。

小说和电影本质其实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叙述者在讲述故事,只不过一个使用文字,一个使用镜头的视听语言。

为什么说这些?

因为我要告诉你《教父1》是个悲剧。

因为我要告诉你第二遍看《教父1》比第一遍更精彩。

图片

《教父1》是一个悲剧

当我说“《教父1》是一个悲剧”,暗含了我对真正意义上的主角——Michael持有同情和肯定的态度,Michael是《教父1》这一大悲剧的外化。但一定有人反驳,Michael这样一个心狠手辣并且一步比一步更冷酷无情的人,凭什么值得同情和肯定?Michael又外化了怎样的大悲剧?

我们可以将《教父1》看做一个蛋糕,一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蛋糕顶上最显眼而又最容易的被忽视的樱桃,“家庭”,或者称之为“传统”。老教父第一次教育他的大儿子桑尼,“一个抽不出时间陪伴家人的男人算不上真正的男人”;临终前对小儿子Michael说,“你和你的妻子还有女儿,相处得好吗?”“家庭”或“传统”既是老教父的意志,也是Michael取代桑尼最终成为新教父的必然因素之一。

第二部分是由奶油面粉堆积成的膏体——“黑手党”或者说“地下社会”。这是《教父1》家庭的属性,也是悲剧的小环境。在电影第一个场景就由老教父和殡仪馆老板的对白暗示出来。

第三部分则是蛋糕下的托盘,“成熟的现代资本社会体系”或者说“美国梦”。影片从头到尾都在悄无声息描绘这个悲剧的大环境,也是我想着重解读的。

《教父1》是一个地下家族的悲剧,发生在成熟的现代资本社会。

让我们回到电影的第一个场景。我们会发现这个片段相当小题大做,除了为之后某个重要角色的死衔钩,殡仪馆老板求老教父的事,报复伤害她女儿的凶手,实在是配不上老教父的身份,怎么想都应该是小头目经手的事。但殡仪馆老板和老教父之间的对白暗藏玄机,也奠定了《教父》的核心矛盾。

“我信仰美国。”

“我在美国发了财。”

“我用美国的方式养育了我的女儿,给了她自由。”

“我守法地报了警。”

“上了法庭。”

“最后我对妻子说,只有去找柯里昂阁下能还我公道。”

这些台词首先透露的是,老教父的家族势力是一个与美国的文明法制对立且同时存在的系统,亦即“地下系统”,这在影片各处都有暗示,比如最为经典和讽刺的这个镜头。

图片

殡仪馆老板“最后”才来找老教父。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殡仪馆老板这样一个“守法的”“在美国发了家的”“信仰美国的”“以美国的方式养育了的女儿并给了她“自由”的老实人,在美国的法制系统或者说地上系统中得不到公正和保护。他在美国除了发了财,什么也没得到,他所信仰的自由法制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没有出现。

“how much shall I pay you?”

“If you'd come to me in friendship.

很多人说Michael失败的原因是时代变了,那么时代究竟哪里变了?总不能是从开赌场开妓院变成了贩毒这么简单。原因在于老教父遇刺后,毒贩索洛佐对教父养子汤姆说的,“it's good business”。

我们需要注意两句台词,“现在是1946年了,没人想再流血了”,以及“今时不同往日,我们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这两句话的言外之意是:1946年前很多人流血,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是得到默认的。

那么1946年究竟怎么了?二战结束了,美国开始主导世界格局。而相对应的就是靠战争发财的美国需要做文明生意了,这也是Michael为他的家族追求的。但是Michael失败了,Michael的失败同时也是Michael的悲剧。

Michael究竟哪里失败了?如果从事业的角度来说,Michael根本没有失败,Michael已经让柯里昂家族在纽约一家独大而且不断洗白。Michael真正的失败和悲剧是在家庭或者说家族上:妻离子散,兄弟阋墙。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对老教父来说,business is business,friendship is friendship,family is family。Michael继承老教父的意志,但对Michael遇到的这些新时代的美国人来说, business is business,friendship is business,family is business。这也是Michael杀掉他姐夫、二哥和泰西欧的原因,而好巧不巧提出老教父的死,it's good business的索洛佐也是死在Michael手里。说白了,就是那个说烂的话题,金钱、资本物化了社会,一切变得虚伪。

这里插播一个冷笑话,在K对Michael重逢这里,川普是历年来最“和平”的美国总统。 

图片

Michael始终都是内疚的

Michael无法像那些成功顺应时代的人一样虚伪,他对自己杀的人,对自己的姐姐,对自己的二哥以及对自己的妻子K,始终都是内疚的。他出于家族的利益无可避免地杀了人,但他从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有罪,却不得不去犯罪。家族里的人一个接一个都站在了生意上,并且认为了生意这么做是对的,唯一能站在Michael这边的K,却因为Michael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最终离开了。于是Michael变得越来越孤独、压抑、疲惫和阴鸷,老教父和Michael最看重的东西也在Michael的不断维护下不断破碎,最终导致了Michael和柯里昂家族的悲剧。

Michael不是一个好人,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注定他成为不了一个好人,但Michael也绝不是一个卑鄙虚伪的人。而Michael选择了继承老教父的身份和意志,承受了他本不需承受的痛苦,这也是我肯定和同情Michael的原因。

图片

有人认为Michael的悲剧是被权力一步步扭曲的结果,我只能说你在第二层而导演在第五层。对,也不对。我们要从动机去看结果,不能以结果论结果,Michael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家族,他杀家族里的人不是因为那些人背叛了他,而是因为那些人背叛了家族。当然了,Michael的手段和心性确实太冷酷了,但性格只是悲剧的颜料而不是画纸。

导致Michael走上这条路以及美国梦破碎的关键,在医院那个场景里,在他那双有条不紊安排护士、家族和一脸懵逼的面包师的手里,更在那个被钱收买的探长对他这个二战英雄脸上猛击的一拳里。

是内因,更是外力。 

图片

一块蛋糕横切还是竖切

之所以把内容放在前形式放在后来解读,是因为大部分受众不太会关注形式,这是创作者和受过专业训练的评论者的自嗨。

一块蛋糕横切还是竖切,对大多数吃蛋糕的人来说不重要,没多大区别。

《教父1》形式最值得称道的是叙事上的平行对比,以及不着痕迹对人物群像的塑造和处理。当然,我是站在线性文字的出发点上来看,从镜头转换成文本的角度,可能有些我为之叹服的片段在电影世界里并不为奇。

回顾影片的第二个场景,即老教父女儿的婚礼。

图片

初看《教父1》的观众可能觉得这个镜头很“无聊”,至少第一遍我是这样认为的。时长四分多钟的场景,我完全找不到焦点。导演几乎一直在切换镜头给人物特写,最后以教父大儿子桑尼砸了警察摄像机作结,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与老教父有冲突的信息出现,Michael也尚未出场。我当时的心声是:这四分钟拍了什么,怎么什么都没有?原著的这个部分,是在描述Michael与老教父的矛盾以及Michael的形象。

但当我第二遍看,或者说回过头再来看,简直叹为观止。

这四分钟的镜头之所以找不到焦点,是因为信息量太大了,导演不着痕迹地塑造人物,同时还在埋伏笔。伏笔的部分就不解释了,这和形式关系不大,真正令我叹服的是这几分钟的人物塑造。

塑造人物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贴标签。《教父1》原著中这一部分,采取的就是这种方式来定型桑尼和弗雷多:“他的脾气急躁、鲁莽,导致他作出了一个又一个错误的判断”“他却缺少那种作为领袖的人必不可少的魅力和感人的活力”。标签式方便读者快速有效地接受一个稳固的人物,但也意味着这个人物缺乏活性和弹力。

第二种是通过外貌描写给出人物的基本轮廓,让读者对这个人物有一个初步认知,再通过后续情节继续塑造深化。这也是大部分长篇小说塑造人物的方式,通常在后续故事中会让这个人物做出违背初印象的动作或行为,使整个人物到达饱满。Michael便是如此。

第三种则需要技巧,也是真正好的塑造。它不是创作者单方面下达命令,它是隐藏的,不言自明的,甚至需要其他角色来配合,并且还需要读者自己去分析。通过角色的肢体动作、语言习惯以及和其他人物交互形成的反差和反馈构成。

举两个例子,一是《狂人日记》中“不然,赵家的狗何以多看我一眼”;一个是《喧哗与骚动》开头,“拉斯特从开花的树那儿过来,我们沿著围栏走,他们停下來,我们停下來,我透过围栏看,拉斯特在草地里找。”这轻飘飘的两句话,稍加细品后你会发现,这两个人物,一个有被迫害妄想症,一个有思维和语言障碍。在《教父1》原著中的这个场景里,唯一这样描写的人物只有一个,那就是胖子头领克莱曼莎的小弟鲍利,为什么对他特殊待遇?看过后续,懂的都懂。

电影《教父1》这段镜头,桑尼的轻浮、冲动和暴躁,不是通过字幕或者其他人的台词,而是通过他和伴娘的交互以及和克莱曼莎的对比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看不到导演或者说创作者的刻意痕迹。

图片

这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呢?在这个7分27开始11分44结束的镜头里,一共介绍了11个重要个人物,除了Michael、K,还有弗雷多、柯里昂家族的重要人物以及最大反派。这些人矛盾冲突的爆发,性格的交锋,行动的交互,是在影片的53分25秒才真正开始。我想,没有一本小说和哪一部电影能像《教父1》这样,在百分之五的进度里介绍了百分之七十的人物,并让冲突爆发在百分之三十的位置。要知道,原著中的枪击,早在小说的第二节就发生了。

在这里我多一嘴弗雷多,这个角色承包了我看《教父Ⅰ》的所有笑点。枪拿不稳和对Michael咆哮就不说了,弗雷多一出场,蹲跪下来和自己弟弟的女朋友打招呼是什么概念,我们一般用两个字来形容这种人——活宝。

关于《教父1》叙事上的平行对比,提两段镜头。一段是Michael回到西西里到桑尼殴打他的妹夫卡洛,另一段则是Michael在教堂为姐姐康妮的儿子洗礼成为教父。第二段不用多说,看过了都说好,反讽用到了极致,而且带有一种浓烈的宿命感。第一段则可能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拍那么长一段Michael在西西里谈恋爱和结婚的故事。在我看来,一是为了突出Michael在感情和家庭上是一个非常传统和守秩序的人,另外就是为了和桑尼对比,给Michael接老教父的班做最后的铺垫。当Michael非常正式的追求一个女孩时,桑尼却刚从情妇家里出来。而老教父教桑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维护家庭和睦以及完整性。

而桑尼和老教父的对比早就开始了,当老教父起身和殡仪馆老板谈心的时候,老教父身后的桑尼斜靠墙高低眉,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

好了,解析到此,因为能力有限、视角有限,自然会有偏狭甚至不正确之处,但这是我最真切的观影感受,一个文学生的视角。

图片 |网络

编辑 | 小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